孩子哭鬧時是不理會還是屈服?

momo巴巴


孩子哭鬧都是有原因的,最好要從孩子的心理入手,不要草率行事。

我們家的門孔每隔一段時間就不好開了,必須給孔裡灌鉛才行。遇到門孔鈍了最急人,每次大包小包的拎著回來,卻半天都進不了門,越是打不開,越是要使勁的開,盼望它能咔吧一聲響,開竅了,而實際適得其反,越是使出蠻力,它越是遲鈍不理睬,直到你輕輕的溫柔的一點點試探,它不出一會准入了竅。對待孩子也是這樣,遇到孩子猴急的時候,當場說教,耳提面命,哪怕身體的刑罰,很少有管用的,非要你安靜下來給予同理心,再平靜的時候給予教導才好,孩子的門孔那時就啪的開竅了,急的時候幹不成事。

同理心對孩子來說有點像海綿墊,當他煩躁不安時,能讓他感到有舒適;當他哭泣傷心時,能讓他得到安慰緩衝;當他淘氣搗蛋時,讓他有個臺階下;當然,同理心的表達是有方法的,同理心不等於溺愛,同理心只是對他們情感的理解,但不是對行為的認同和支持。例如孩子不喜歡一個玩具,把它摔到地上,這時你會怎麼說呢?粗暴管理型的父母會說”你怎麼這麼不懂事?摔東西幹什麼?“,放縱型父母會說:“那我們換一個玩具吧”,還有一種是說“你是不是不喜歡這個玩具?所以才會扔掉對不對?(同理心)你不喜歡這個可以再換一個新的(告訴如何解決),不過你這樣把玩具摔掉是不對的,玩具會很疼,下次如果你不喜歡就輕輕放回去好不好?來,我們一起撿起來吧(告知問題,提出責任)“,只有最後這種才是同理型處理法。


孩子不喜歡交際害怕陌生人,應該也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所以不要一刀切,孩子適應外界的陌生環境也是需要時間的,不可能一下子就學會,越是孩子害怕您越是不理解,要把他推出去,會適得其反,孩子會更害怕,您可以這樣說“寶寶有點害怕是不是,媽媽陪著你和小朋友一起玩好不好?小朋友們不喜歡一直哭鼻子的孩子,我們和他們一起交朋友吧”,然後大人需要陪同孩子一起參與到活動中去,等孩子慢慢適應了,自然就不需要每次都要你陪伴了。記住凡事從同理心入手,讓孩子感覺安全和溫暖。


《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裡提到:同理心具有迴避或驅散衝突關係的力量;同理心能創造出一個情感上的安全場所,使我們的孩子能體驗到艱難的感受,比如被拒絕或失望。除此之外,練習同理心還意味著,你要幫助孩子學會如何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這是一種保持良好人際關係的基本生存技能,它是幸福和成功的基石。


同理心也是愛和尊重的表現,很多青少年犯罪就是因為從小沒有得到足夠的愛和尊重,所以變得堅硬,良心冷漠,對別人缺少同情和憐憫,於是手段之殘酷令人驚恐。同理心不僅是一種修養,更是人性的溫暖和保護,就如冬日的毛毯。

(我是黑門拾穗,願作孩子的人生擺渡人,和家庭幸福的提醒人!若您覺得有用,歡迎留言點贊或探討。公眾號:當代父母成長必讀故事;ID:Parents-growing)


黑門拾穗


一般來說,幼兒從一歲多的時候就開始出現發脾氣大鬧的現象,這是因為她們的智力和運動能力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語言發展的速度。小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卻沒有耐心等待,又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於是就付諸行動發脾氣。孩子的個性差別很大,有些孩子愛發脾氣,有些孩子則比較溫和。這種脾氣在2歲左右達到第一個高峰,到了3歲以後,語言表達能力跟上來,會有所緩和。四歲以後,孩子更加獨立更加自主,會出現新的一輪執拗,不過這個時候給他講道理,讓他自己選擇後果,都比以前容易的多。

  敏銳的家長能夠平心靜氣的接受孩子的這種特性,並且充分利用這個機會,將困惑化作孩子成長的動力,耐心引導孩子學會——

  1.推遲滿足自己的願望,接受令他失望的現實

  2.控制自己的衝動和情緒

  3.用恰當的語言而不是令人難以忍受的尖叫、哭鬧和踢打來表達自己。

  首先控制住我們自己

  當然對於我們做父母的來說,孩子不發脾氣是最理想的,這就需要我們採取一些預防措施,降低孩子的哭鬧頻率。

  首先,我們需要和孩子建立親密的健康的親子關係,平時多花時間給孩子足夠的關愛,多陪孩子玩耍,多和孩子交流,讓我們自己成為孩子心靈滿足的源泉,而不是玩具和零食。父母給孩子的關愛少,孩子則比較容易依賴物品來滿足精神需求。與父母關係親密的孩子,因為一時得不到某種物品而大發雷霆的時候比較少

  其次,給孩子探索世界的自由,不過分限制孩子的活動。一個行動自由的孩子,內心是平靜的,當面對一些困惑和失望時,他能夠平和的接受。相反,那些被家長限制過多,這也不許碰,那也不許摸、什麼都不能做的孩子,他的內心是焦躁的、紊亂的,平時積蓄的委屈、壓抑和憤怒會抓住任何一個縫隙像火山一樣噴發出來

  第三,尊重孩子,平等地對待他,即使不允許他做的事情,也要以平和、商量的口氣,給他講道理,而不是居高臨下的命令他、指揮他。任何反抗都來自於地位的不平等,來自於卑微感。我們尊重孩子,孩子就會自尊、自信,相信自己能夠克服生活中小小的不如意。

  另外,我們應該注意到,孩子在餓了、悃了、病了、累了以及無聊的時候比較容易發脾氣,就是所謂的“找碴兒”,我們需要提前預防這一類情況。

  一旦確定了孩子的要求的確不合理——到了規定時間繼續玩不睡覺、在商店裡看到好玩的好吃的一定要買(我們已經確認這是他不需要的)、超長時間看電視、搶奪其他小朋友的玩具,等等就要做好思想準備,堅持我們的立場,保持平靜,面對孩子的哭鬧既不動搖、也不喪失對自己情緒的控制。

  俗話說,孩子是爸爸媽媽心頭的肉,孩子的痛苦簡直就是父母的痛苦,沒有人能夠眼睜睜看著孩子傷心欲絕的悲慘樣子而無動於衷。很多時候孩子一哭起來,父母的本能反應就是答應他的要求、讓他儘快高興起來。

  然而——且慢!雖然孩子哭得可憐兮兮,卻不是他無法承受的痛苦。我們在這個時候一定要保持冷靜,心理評估一下這個痛苦的程度,大多數情況遠遠沒有孩子表現出來的那麼慘烈。這種痛苦、困惑、失望、傷心,其實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我們應該放手讓孩子走過去。

  這裡邊最最關鍵的是我們必須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控制住了自己,也就控制住了局面。孩子看到我們的平靜,他也最終能夠學會控制自己。一旦我們有了任何感情方面的反應,無論是憐憫、難受,還是煩躁、惱怒,都無異於把控制權交給孩子,讓孩子左右我們的情緒,即達不到有效的幫助孩子成長,更會將孩子置於受到身心傷害的危險之中。

  

  給家長的建議:

  當我們拒絕孩子的要求,孩子開始哭鬧了,我們要做到的是——

  首先:擁抱孩子,愛撫他,告訴他“我愛你,但是我不能夠滿足你的這個要求。”並且簡單的解釋一下為什麼。身體的接觸對於2歲以下的孩子尤為重要,四歲以後的孩子也許會掙脫我們的懷抱,反感我們的愛撫,我們可以不採取行動,而是以關愛的態度和語言來表達我們對他無條件的接納。

  其次,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憤怒和不滿。如果是在公眾場合,不要難為情,保持一顆平常心,告訴自己“這是正常的,這決非意味著我是一個無能的、失敗的家長,別人會理解我的,即使不理解也沒關係,解決孩子的問題是首位的,面子是其次的。如果當時的公共場所要求安靜,則平靜的引走孩子,把他帶到一個可以發脾氣但不至於干擾別人的地方。

  第三,在孩子發洩的過程中,給孩子共情——“我知道你想要。。。。。我理解你現在很不高興。”同時

引導孩子用語言來表達自己——“我不高興、我很傷心、我難過”等等。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從憤怒過度到難過。今後在他的願望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他不會僅僅體驗幼稚的感情——氣憤,而是能夠體驗到更加成熟的感情——難過,並且接受令他失望的現實。

  第四:不要急於“哄”孩子,更不要以呵斥來壓抑孩子的情緒、否定孩子的感受,“哭什麼哭?這有什麼大不了的?”等等,總之不要運用語言暴力更不要用身體暴力。

  第五:有了一定的發洩之後,我們可以嘗試積極的引導他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建議一個比較有趣的替補活動,尤其是幫助爸爸媽媽一類的事情。比如,在超市,可以請求孩子幫助我們把購物籃裡的東西放在傳送帶上去。如果沒有替補活動,則給孩子一個選擇:要麼停止哭泣,繼續當時的活動,要麼繼續哭泣,但是爸爸媽媽可以選擇不參與。尤其在家裡,我們可以平靜的告訴孩子,“ 如果你選擇哭泣,就自己哭一會,我先去另外的屋子,等你決定不哭了。來找我,我跟你玩。”要明白,只要有觀眾,哭鬧就會繼續上演,失去了觀眾,小演員很快會覺得索然無味,去找更加有趣的事情做了。

  另外還要特別注意幾點:

  1.不要威脅孩子——“再哭,我就不要你了!”“鬧什麼,待會回家收拾你!”等等。願望得不到滿足對於孩子僅僅是失望,受到家長威脅則會深深刺痛孩子幼小的心靈,孩子會變得膽小懦弱。

  2.不要懲罰孩子——“你這麼鬧,不給你飯吃!”懲罰內容和哭鬧的行為之間沒有通順的邏輯關係。懲罰只能渲染家長的權威,卻會造成孩子將來必須在嚴格的管制下才能遵守規則,沒有懲罰的威脅,孩子就不自覺了。

  3.不要賄賂孩子——“別鬧了,待會兒給你買冰激凌吃!”“乖乖的,回家多讓你看會兒動畫片。”這也是教導孩子,修正自己行為的動機是為了得到獎賞,而不是這種行為是不恰當的。


子孕伊人


大多數父母在養育孩子上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哭鬧,下面是我們總結的“孩子遇到什麼事會哭鬧”的最普遍問題。

l 被限制看電視和玩電腦的時間。

l 睡覺的時間到了,不肯睡。

l 起床的時間到了,賴床。

l 不好好穿衣服。

l 不好好吃飯。

l 不肯跟別的小朋友分享玩具或別的東西。

l 非要去某個不能去的地方或偏偏不想去某個地方。

l 不能和保姆好好相處。

l 坐爸爸媽媽的車子時,一定要坐在前面。

l 不肯做家務活,哪怕只是給爸爸媽媽搭把手。

l 不好好做家庭作業。

當然,這不是所有引起哭鬧的問題清單,但我們相信,你們中的大多數絕對都經歷過。

孩子為什麼越來越愛哭鬧?

當人們懷念起過去養育孩子的美好時光時,通常談論的是專制式的管教方法,在過去信奉“對於孩子,只看他在做什麼,別相信他所說的”的背景下,這種管教方法曾經很奏效。在那個育兒的“黃金期”,大人決定一切(通常,父親的地位最高),並會用打屁股、訓斥、羞辱和懲罰來管教孩子。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被這種方式養育成人的,我們不想讓我們的孩子也經歷同樣嚴厲的家長制權威。因為在這種模式下,孩子按照父母所說的去做,只是因為害怕父母。

隨著一個更為寬容、自由的社會出現,許多父母開始採取與專制式的管教方法完全相反的方式來養育孩子,可是他們難免矯枉過正,越來越嬌慣孩子。而孩子也開始維護自己的權利,認為自己不應該忍受打罵。我們甚至還會看到這樣的情況出現:孩子因為捱打而跟父母對簿公堂,要跟父母斷絕關係。

與此同時,社會其他方面的變化也影響到親子關係,尤其是由於傳媒業的發達,各種各樣的廣告隨處可見。孩子成為製造商和廣告商的“靶子”,然後“被拉到某些商品面前”,這些都成為“哭鬧遊戲”的導火索。

l 上了學的女孩覺得她們必須擁有某種髮型、衣服和身材,不然不會被同伴所接受。

l 孩子指定要吃某個品牌的麥片粥,只因為某個卡通人物也“吃”這一種。

l 大多數孩子都想要最新系列的書籍、CD、揹包,並熱衷於收集 遊戲、電影的周邊產品,比如遊戲、電影里人物的玩偶、卡片 等。這些合法的產品組成了哭鬧的“槍林彈雨”,一直與孩子 “共同進退”。

l 大一點的男孩通常想連續打好幾個小時的遊戲。

l 青少年則想要鞋、運動服或其他裝備,它們都是由體育明星或娛樂明星代言的。

l 所有的孩子都不願拿下他們的耳機,不管是因為什麼原因。

孩子們堅信,要向大家看齊,就必須擁有某種產品,不然他們會永無休止地哭鬧,直到父母買給他們。現在的孩子看了太多的電視、太多的碟片,接觸了太多的流行文化,爭相效仿不好的行為。所有這些都會引發父母跟孩子之間的問題。(事實上,美國兒科協會最近建議父母把電視和電腦從孩子的臥室裡搬走。)

我們認為鋪天蓋地的電視、廣告,確實增加了教育孩子的難度,但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依然是最大的,即使是在孩子的青春期。對那些由媒體所帶來的消極影響,你的最佳回應方式就是你跟孩子建立起深厚的、相互尊重的關係。孩子的生活需要有堅實的基礎,明白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對他有利的,這些都只能由你來提供,而不是那些廣告。

“當你哭鬧著要這要那時,是你自己決定這麼做的”——要果斷地告訴孩子這一點。為自己的行為找藉口,對你和孩子都沒有好處;孩子絕不僅僅是什麼“壞”文化的犧牲品,如果你真這麼認為,對你的孩子其實是很不尊重的。孩子哭鬧,就是因為這招很管用,而不是因為孩子在電視中看到了這樣的例子。

“孩子是有樣學樣”,這不能成為哭鬧的藉口。“孩子只是在模仿他在電視裡看到的行為”——如果我們採用這種態度,就是在為自己和孩子推卸責任。這種想法沒有強調每個人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更沒有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努力來改變現狀。

作為家長,你自己對媒體的反應又如何呢?你是不是在看了電視廣告之後,就縱容自己去亂買一氣?如果你這樣做,孩子也會跟著做。你知道你的孩子每天在看、在聽什麼嗎?為孩子解讀他每天從外界接受的大量信息,在需要時設立行為標準,為他們做出判斷,這是家長的重要責任。

那些被好好教育的孩子面對媒體的狂轟濫炸或同伴的壓力時,不會那麼不堪一擊,因為父母已經教過他們如何去抵制廣告的控制。即便物質生活上不那麼充裕,他們依舊感覺良好。這些孩子非常清楚“他們是誰”,“他們屬於哪裡”,他們不需要擁有特別的玩具或印著某種Logo(商標)的鞋子。有時候,父母買這些東西好像是用來代替自己跟孩子相處的時間。但真正好的育兒方式,意味著付出大量的時間。

很多父母縱容孩子已經到達了這樣一種地步——製造了一個沒有人願意理睬的“暴君”。他們一直為滿足孩子的需要而忙碌著,也不去追問他的需求是否合理;為了家庭的和平,一味地縱容和溺愛孩子。令人難過的是,縱容並不會獲得永遠的和睦。不久,壞的行為又開始了。對孩子來說,哭鬧很管用,為什麼要放棄呢?

很多父母害怕承擔主導者的責任,也不願為孩子的行為設置界限並解釋給孩子聽——或者他們只是不知道該如何去做,因為在他們自己小的時候沒人這樣教過他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在養育自己的孩子時,很容易回憶起小時候父母對待我們的那種方式,然後用那一套再去對待自己的孩子。

改變是困難的。有時候,家長會說自己懶得和孩子爭論,或者因為太忙了,而沒空去教育孩子,這樣的理由實在是太牽強。面對哭鬧,大部分父母都是在被動反應——他們需要以培養一個負責任的成年人為最終目標,為育兒制訂一個總體規劃。


媽媽育兒經驗


孩子哭鬧怎麼辦?這應該是所有家長都曾經面對也必須面對的情況。今天咱就說說,我是怎麼應對兒子創創發脾氣的。

  孩子的情緒就像天氣,本來正晴空萬里,卻突然陰雲密佈,甚至狂風暴雨了。就像有個週末,創創正在玩積木,奶奶從他身邊經過時,不小心碰倒了他剛拼好的一個房子,他就突然大哭起來,奶奶道歉也沒用。

  在微信上,也有很多家長跟我聊這個話題,有些家長甚至直接就跟我說,“我家的孩子有個毛病,總是沒理由的哭鬧,發脾氣”。

  聽到這樣的話,我通常會不講情面地說:“一,你的孩子很正常,愛哭鬧是孩子的天性,不是毛病;二,沒有無理由的哭鬧發脾氣,孩子哭鬧一定是有理由的。”

  就像這次創創突然哭鬧,原因很明確,就是奶奶不小心碰倒了他剛拼好的積木。在大人看來,這也許不算什麼,但在孩子眼裡,這可能就是一個天大的事,因為這是他自己的作品,凝結了他的心思與創意。雖然奶奶第一時間道歉,但這個積木畢竟短時間內沒法復原了。

  這時候,我就蹲下來對他說:“創創,我們再重新拼一個更大的房子,好不好?”

  哭……

  “咦?創創,你拼的這個房子,被奶奶碰倒後,又變成了一個花園了。真漂亮!我說嘛,還是兩個人一起合作,才會有更好的創意。”

  繼續哭……

  但他明顯偷偷地瞄了一眼積木。

  我看到已經有了一些效果,立即跟著說:“這個花園真漂亮,你看,花園裡還有一隻百靈鳥,在那唱歌呢!”

  “親愛的創創小朋友,只有一名觀眾的演唱會正式開場了……”

  “這個世界太擁擠,我有一片小菜地……臺下的朋友們跟我一起唱好不好?”

  “不好。”

  創創被我誇張的動作感染,嘴上雖然說著“不好”,卻笑出聲來。

  “來吧,讓我們為這名勇敢的小朋友鼓掌……”

  就這樣,創創在歌聲中逐漸平靜了下來。

  這就是應對的第一步,想辦法快速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平靜下來。如果一上來就是“擺事實,講道理”,孩子正忙著哭鬧呢,肯定聽不進去。而選擇不理會的冷處理,或者乾脆以暴制暴,那就更糟糕了。

  接下來的第二步,就是通過講故事,讓孩子明白道理。一定是講故事,而不是直接講道理。因為孩子的世界非黑即白,沒有太多道理可講,直接講道理,會讓孩子變得急躁不耐煩。時間長了,就會出現大人口中的“左耳聽,右耳冒”的情況。

  這次,我給創創講的就是前幾天“二兔故事屋”裡的那個《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

  故事很簡單,有一隻叫波泰的蚊子,喜歡吸愛生氣人的血,並且會傳染噴火病。阿古力被波泰叮咬了之後,就變成了一隻噴火龍。一說話就會噴火,家被燒了一半,還傷害到了好朋友……

  道理也很簡單,生氣會傷害到自己也會傷害到別人。

  聽完這個故事,創創對我說:“爸爸,生氣就會變成噴火龍,我不生氣了。”

  這場風波的最後,就是我和創創又一起玩起了積木,我們拼了一座大大的城堡。

  我說:“咱們再讓奶奶把它碰倒,變成一個城堡花園,好不好?”

  “好!這真是一個好主意!”創創說。

這就是我的方法,希望對你有用。


田小築


其實我覺得你這個不是孩子哭鬧的問題。而是孩子面對新的挑戰時,家長怎麼引導的問題。不得不說,我覺得你的方式是錯的。

孩子的事情讓孩子自己去處理,這無可厚非,也是我們培養孩子的終極目標。可是你一開始就把哭鬧、膽怯的孩子推出去。那麼孩子的安全感又在何處呢?

孩子的成長是一步一步慢慢漸進式的。你應該一點點讓孩子擁有交友的熱情,渴望,學會基本的交友方法之後才能能放開手讓孩子自己去做。試想一下,當孩子還沒有學會在水裡漂浮,你就把孩子推進水裡的情景。那種害怕,哭也就不足為奇了。

關於孩子的社交,我覺得家長要合理的引導。

1.告訴孩子怎麼去和小朋友相處,相處的原則:分享,禮貌,不搶奪。

2.孩子遭到拒絕時,家長多關注孩子的情緒。然後該出手時就出手,帶孩子進行陪伴。必要時使出小妙招,吸引小朋友一起玩。(小妙招多是家長帶孩子玩的遊戲之類的。)

3.對孩子好的的社交行為進行鼓勵。

4.先讓孩子和親戚朋友的孩子一起玩,是個不錯的選擇。

5.幼兒園裡的小朋友遇到,也足夠兩個孩子興奮的了。我就經常看到我女兒大老遠就叫喊著同學的名字跑過去。其實他倆在幼兒園還是對頭呢。





愛子思考


今天讀了大J關於安全感的文章,有幾點感觸,裡面會談到孩子哭鬧時的應對方法。

第一點,對於寶寶哭鬧時是否需要積極回應。個人理解,需要分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寶寶年齡較小時,因為生理需求或者分離焦慮等原因而哭鬧,這些情況需要積極回應;第二種是大一點的時候,比如1歲半以後,因為自己的要求沒法被滿足而通過哭鬧引起大人注意。這種情況父母需要平心靜氣,跟寶寶講明不能滿足其要求的原因,待寶寶停止哭鬧時安慰寶寶,並給予擁抱。讓寶寶感覺到雖然自己的要求沒有被滿足,但媽媽依然是愛我的。

第二點,寶寶哭鬧不代表缺乏安全感。這裡跟大家分享大J的文章,可以瞭解瞭解。

第三點,高質量陪伴。高質量陪伴≠陪著,而需要用心。需要大家反思,是不是陪孩子的時候玩手機?是否在陪伴的時候沒有全心投入,而是想著工作或其他的事情?是否態度冷漠,隨意應付?是否在陪玩的時候一直想著如何教孩子東西?如果是,很抱歉,這不是高質量的陪伴。


李純營養師


不能”屈服“,也不能不理會。

就拿我自己的家庭來說。從我外婆教育我的母親的時候,就從沒有溺愛兩字。到我母親教育我也同上。

她常說我小時候還不會走路,大人抱在身上一抱就哭,不抱又不行。後來發現,原是因為我如果靠在大人的背上就只能看到後面倒退的東西,得把我轉過去,看到前面和所有人一樣的才行。只好每次就只得哭笑不得地像尊佛像一樣把我端著或者是揹著,雖然這個姿勢要累得多。

後來學會走路的時候【小孩子學走路摔了不扶好像是個老梗】自己顫顫歪歪地不會走,還偏不喜歡別人扶,一抱就哭。他們索性不扶了就看著我自己扶著床邊走,結果一不留神我還是摔了個狗啃泥。你猜我反應怎麼著【其實我自己也覺得在說故事一樣】先是頓了幾秒,扭了扭身子朝地上看了看,又拿手在地上胡亂拍了拍,再扭個頭看到了他們,眨了眨眼睛,哇地一下就大哭了起來。轟地一下大人們都笑了,一把把我抓起來立在地上又靠在床邊上,讓我接著走。【地上鋪了軟的地毯,我還穿了棉襖】誰知,小傢伙我也不哭了,接著走。

還有一個故事是來自我鄰居的。我家對門住了一對夫婦,本有一個兒子比我稍大一點【哦,我大二了】,結果中年添了個長得似白雪公主似的女兒,寵愛得不得了。說寵愛,但絕對不嬌養。上學就絕不讓她分心,放了假就把她趕到小區裡,家外面,還邊囑咐說“和小鄰居玩去,不到五點不要回來“,我聽了忍俊不禁。

只有嬰兒在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時才需要哭喊,因為他只能做到那個。漸漸地,孩子長大了,若還是一樣,其實有很大的問題。如果孩子發現哭鬧可以隨時換到自己想要的,而且家長很吃這一套,那麼,以後就不會消停了。我見過很多親戚家的孩子,我有一個侄子就如此,要什麼只要不給就大喊大鬧,後來長大了點,還會拳打腳踢。可見,”屈服“最終會造成孩子只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

前面說了三個故事,就是為了我開頭的後半句,不可以不理睬。現在的社會,學會相處是多麼重要啊。就像我鄰居對孩子說的”不玩到五點不能回來“一樣,雖然誇張了些,思索一下,這絕對是現世教育的一股清流了。

不能慣又不能不吭聲,那怎麼辦呢?講道理。具體的細道理視情況說。

個人強烈推薦讓小孩子在幼時讀讀《弟子規》,貫穿現代的價值觀,不是全學,棄糟取精,相信對孩子的成長必大有裨益。

最後,祝所有孩子都能在愛和理智氛圍的平衡下快樂成長啦啦啦~比心♥


無名大卒我


只有在守規矩的基礎上,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真正的規矩是愛的規矩,真正的愛是有規矩的愛。

這裡,就涉及到一個規矩和愛的問題。

媽媽其實是想問,這個時候面對孩子的哭鬧,是堅持自己的原則呢?還是順應孩子的要求,不讓他哭鬧呢?

那就要看這個所謂的原則是你自己要堅持的呢,還是事先你就已經和孩子溝通好,共同建立的呢?

如果是前一種,孩子哭鬧當然是有理由的了。因為孩子不瞭解你的想法,他也不理解你為什麼要這樣做,他還覺得很委屈。

如果是後一種,那麼家長可以很平靜地告訴孩子說,哭鬧是沒有用的,我們已經說好了的怎樣怎樣。

這個時候,你態度很明確,又不帶情緒,孩子反而能接受,如果事先沒有和孩子溝通好,你又情緒激動,孩子當然更加哭鬧。

孩子不願意獨自去和其他小朋友交往,反應出孩子的內心世界是有些膽怯的,對環境敏感性比較強,又過於依賴你,害怕情感上的分離,所以才會表現沒有安全感,害怕,哭鬧。

家長陪伴孩子,要去探究孩子每一個情緒或者行為背後的真實需求是什麼?也不用擔心滿足他需求,就會嬌寵孩子。有時候,讓孩子感受到愛和理解,這才是最重要的。


小熊媽媽的向日葵


面對孩子哭鬧其實有很多解決辦法,不理會或者屈服是非黑即白的兩個選擇,反而有點極端了。其實可以“理會而不屈服”,也就是很多育兒書中提到的“溫柔而堅定”。

很多時候成人判斷小孩子的情緒會看“有沒有理”,對於“無理取鬧”的,就不理會。其實那只是成人的理。對於孩子來說,不能出去玩,就是不開心,要哭,媽媽不能陪伴,就是失望又擔心,還要哭。想想我們也有理都懂,然並卵的時候,更何況是孩子。

所以我們理會,既是語言態度的溫柔,更是對孩子情緒的接納:你的聲音我聽到了,你的意願我瞭解,我知道你不開心,你哭我可以陪著你。

而不屈服,是守住底線,底線之內靈活處理。比如對於大孩子,可以明確告訴他媽媽不能陪你去,你可以選擇下次自己去或者不去。對於小孩子,可以通過邀請小朋友先到家裡做客或者一起在孩子常去的地方玩,讓他在熟悉的環境中建立和小朋友的親密感,再讓他獨立交際。

其實孩子在意的,無非是父母的愛,而愛是通過各種事件背後的態度表現的。在處理孩子哭鬧時,要讓孩子感受到:我們不是站在他的對立面,而是理解他、尊重他,願意跟他一起,幫助他更好的成長,更好的為自己的生活負責。孩子感受到這樣的態度,也許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十四層的兔兔


寶寶哭了,父母4步巧應對

第一步:及時應答。寶寶哭的時候,如果父母忙走不到寶寶跟前,首先要從語言上應答,可能寶寶就不哭了,或者哭得不是那麼厲害了。要讓寶寶知道“我是有人呵護的”,至少寶寶會有安全感。

第二步:趕緊到寶寶跟前。如果應答後,寶寶還是哭,就需要趕快到寶寶跟前,觀察他的反應,除了哭還有什麼表現。如果是尿了、拉了,可以趕快是給寶寶處理一下,如果是餓了,可以給寶寶餵奶。

第三步:逗孩子玩。排除以上原因後,可以逗一逗寶寶,跟他說說話,可以把被子、衣服理一理,跟他玩一玩,這些刺激,讓寶寶得到安撫,他就不覺得那麼孤獨無聊了。可以幫寶寶在床上翻來滾去玩一玩。

第四步:抱抱孩子。如果這樣玩還不能讓他開心的話,可以進一步抱抱孩子,讓孩子處於比較舒服的環境和體位。

教大家怎樣從哭聲判斷寶寶的需求

1.無聊、寂寞的哭聲不是很著急,好像是叫人的感覺,會是“啊,啊……”好像在有節奏的、頻率相對慢地哭。

2.身體不舒服的哭,一定是聲嘶力竭,而且哭得非常急,給人的感覺好像就是等不及了。

3.尿了、拉了或者餓了的哭聲介於不舒服和無聊兩個中間,開始不是頻率很高,哭聲很低,但如果沒有人應答的話,就會從比較緩慢的節奏,很快就變成快節奏的哭。

有的時候像發脾氣一樣,發脾的哭和生病痛苦的哭也不一樣。

總結

首先應該觀察分析寶寶哭鬧的原因。寶寶哭的原因有很多,餓了,尿了,拉了,寂寞無聊了等等,媽媽一定要分辨出寶寶為什麼哭泣,對症下藥最為妥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