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當孩子出現“脾氣大”、“膽子小”、“哭鬧”等令家長不滿意的行為和表現時,家長該怎麼做?

小惠子zaici


當孩子出現“脾氣大”、“膽子小”、“哭鬧”等,令家長不滿意的行為和表現時,家長該怎麼做?

下面是藝朝藝夕藝術給大家的回答。

其實你說的這類型的孩子,往往是家裡寵著長大的,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每個都是家裡的寶貝蛋,所以什麼都依著她,久而久之孩子就以自我為中心。

這一類型的孩子,還有一個表現就是窩裡橫,外面慫。所以,這樣的孩子,你要有自己的原則。該有的底線不能碰,讓孩子知道適可而止。

遇到這樣一個孩子,也是特別的愛哭,和小朋友看動畫,位置被別人擠走了,哭著跑到媽媽面前告狀,媽媽出頭給解決了。玩玩具的時候,搶不過人家,跑著和媽媽告狀,媽媽出頭給解決了。幾個孩子一起畫畫,自己畫的慢了,一會兒眼淚就掉了下來,然後媽媽各種哄和安慰……

一一列舉出來之後你也能發現,其實和媽媽平時的教育方式分不開的,因為每次一哭媽媽就給解決,讓孩子意識到哭可以完成自己的心願,想要的東西都能滿足,哭對孩子來說不僅僅是情緒的宣洩了,是他們實現自己目的的方式。你看,其實孩子很聰明的。

所以,孩子脾氣大,膽子小,哭鬧等等,這些行為出現的時候,你要做的就是第一時間反思一下,是不是家裡人的行為導致的,是不是教育方面有哪些誤區了。是不是孩子一生氣家裡人就忙著去熄火,而不是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

這樣一一分析之後,問題自然也就找到了。


藝朝藝夕


我家孩子正是這樣,我有時候也會急,不高興。但是大部分時候我會嘗試理解他,幫他解決問題,解決不了就轉移注意力。哭鬧問題就解決了。對於膽子小,一定要慢慢的鍛鍊他,鼓勵他,比如說,我有一次帶我兒子去公園玩,有一個陡坡,他不敢自己上去,我判斷他是自己可以上去的。他想讓我扶著他上,我沒有,我先上去,然後蹲下來,跟他說你可以,你可以!他慢慢自己一下一下的走上來了,在他走上來的一瞬間,那個笑容,是特別有成就感的。所以膽小的孩子一定要鼓勵他努力嘗試,不放棄。


修修的媽媽


當孩子出現“脾氣大”、“膽小”、“哭鬧”這些讓家長惱火的行為時,證明孩子身上積滿了情緒。家長當務之急不是抓著孩子的某個行為去糾正,而是找出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孩子“脾氣大”、“膽小”、“哭鬧”這些行為跟他的成長環境有關。孩子一般出現這些負面情緒,主要跟兩個方面有關:父母的夫妻關係,以及父母與他的親子關係。

我們一個個來分析:

(一)脾氣大

“脾氣大”有可能是因為孩子不懂得如何排解負面情緒,那些“不開心”的情緒讓他覺得難受,加上現在小孩活動量少,他只能通過發脾氣將這些負能量發洩出來。

家長要留意下,孩子為什麼“脾氣大”?是不是家長對孩子的管教太嚴,孩子沒有自我意識,在家得不到尊重等等,他需要通過這些方式來引起父母關注!

又或者父母關係不好,家裡人經常遇到事就愛吵鬧,發脾氣。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大人這樣做,潛移默化中他也變成這樣。

面對孩子情緒問題,家長除了要觀察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更要教育孩子如何接納自己的情緒,通過怎樣的途徑疏導。比如畫畫,家裡佈置“出氣角”,與大人談心尋求幫助等。



(二)膽小

孩子膽小有天性因素,也有後天環境導致。

如果孩子天生內向,也不是壞事。他們可能不會像外向的孩子自來熟,他們通過觀察後確保安全再融入群體,也有他們的優勢。他們不是膽小,而是謹慎。

當然,也有一些情況,因為成長環境的因素導致孩子膽小。比如父母對他們的事幹預太多,會導致孩子為了不受批評,什麼事都要等爸爸媽媽點頭了才去做。他們心裡害怕自己決定換來家長的不理解,受到嘲笑或責備。

所以,家裡有膽小的孩子,回去好好了解下,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孩子都愛玩,2~3歲後自我意識逐漸明顯,他們都希望自己的事自己掌控。如果家長在這個階段沒有給予信任,適當放手,孩子的確會變得膽小,沒主見。

還有一種情況,媽媽焦慮,孩子會將很多精力放在媽媽情緒上,也會變得膽小,“聽話”。



(三)哭鬧

哭鬧是孩子慣用的耍賴手段。小的時候不懂表達,只能通過哭鬧來引起父母的注意。2~3歲後,會通過哭鬧來探知父母的底線,看看那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

面對孩子的耍賴,父母一定要堅守自己的底線,不允許的,堅決不同意。我們要做到溫和而堅定。語氣溫和:“我知道你今天很想吃薯片,但你咳嗽還沒好,不能吃。如果你還要哭鬧,我先在那邊,你能看到我。等你冷靜下來,我再過來抱抱你。”態度一定要堅定,說到做到,不給就不給,怎麼哭也沒用。



孩子“脾氣大”“膽小”“哭鬧”都是因為心裡營養不足,有情緒。爸爸媽媽平時都跟孩子互動,親密的親子關係,對這些問題解決有很大的幫助。


家語幼學


孩子脾氣很大、一不順心就哭鬧怎麼辦?看到孩子哭鬧、發脾氣,不少父母出於怕麻煩、心情煩躁,或想迅速平息孩子情緒、阻止孩子的行為,往往這樣做:

1.語言阻止。

2.語言恐嚇。

3.轉移孩子注意力。

4.連哄帶騙安撫情緒。

日常生活中有60%的父母有壓制孩子憤怒的習慣。壓制孩子情緒,不利孩子健康成長,不但不能奏效,反而更容易給孩子種下不良的宣洩憤怒的種子。這類寶寶常常會讓父母在教育上花費更多的精力。

孩子為何愛發脾氣?

深入瞭解孩子的心靈有助於我們選擇適當地訓導方式。因此,父母首先要了解,愛發脾氣與孩子的身心發展水平較低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成人的態度和教育方法有關:

1.不甘心受大人控制

很多父母讓寶寶做某件事時,往往單向溝通地發號施令,此時寶寶自知弱小,只能乖乖地聽爸爸媽媽的話,但他內心又極不甘心,只能靠耍賴、發脾氣來宣洩心中的不滿。

2.想吸引爸媽的注意

有時父母正在忙於別的事時,寶寶感到自己受到冷落,也會藉故哭鬧。如果有可能的話,父母可以暫時放下手中的工作,陪寶寶玩一會兒。

3.想做的事不被許可

三四歲的孩子常會想做一些“危險動作”,如想從高的地方跳下來,或者去搗弄一些尖利的物品。很多父母往往在此時大聲喝止寶寶。雖然孩子的冒險行為需要被制止,但經常對寶寶的探索行為潑冷水會讓孩子感到憤怒和失望,也容易變得妥協、膽小怕事。

建立安全觀念:父母應在平時多給寶寶上安全教育課,跟他解釋哪些行為容易受傷,要學會盡量避免。相對安全的事則可以大膽探索。

4.為了達到某種目的

寶寶如果得不到某種玩具、食物或外出遊玩的機會等,就會通過哭鬧來達到目的。一旦通過這種方式達到目的,寶寶就容易形成習慣。

冷處理:對於寶寶不合理的要求不能滿足,堅持到底,對寶寶的哭鬧在說服無效的情況下,可採取“忽視”的辦法,即任其哭鬧。寶寶有了幾次“失敗”的經歷後,這種習慣就會慢慢消失的。

5.受父母影響

父母的脾氣如果不好,寶寶也不會好到哪裡去。此外,父母教育態度不一,一個管教,一個袒護,這會使覺得寶寶有了“靠山”,也會出現無所顧忌、動輒哭鬧的現象。

父母以身作則:對於這種情況,就只能要求父母首先從自身做起了。

6.犯了錯想逃避責罰

寶寶犯了錯,怕受到父母的責罰,就以哭鬧來轉移其注意力。

區別對待寶寶的情緒:若是寶寶無意中犯的錯,父母就不必責怪他,告訴他下次注意即可,若是有意犯的錯誤,則還是要進行批評,讓他認識到哭鬧並不能逃避責任。

7.感到恐懼或受到傷害

人的大部分憤怒來源於恐懼。當一個人感覺受到威脅,無論是人身安全受到威脅還是價值觀受到威脅,都會本能地感到恐懼,繼而轉化為脾氣,宣洩出來。特別是小孩子,他們的身心發育不全,一旦與同伴之間發生爭鬥,有些孩子會感覺自己受傷害了,從而鬧情緒、發脾氣。

父母這樣做:讓孩子形成“良性憤怒”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哭鬧就難以忍受,自己也不由自主地衝著孩子發火。其實,父母要懂得:如果孩子無法學會自然、健康地發洩內心的憤怒情緒,他們只會擁有一個不健全的人格。因此,父母應正確地看待寶寶發脾氣這件事,讓寶寶有宣洩的機會。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讓孩子形成“良性憤怒”。良性憤怒是指通過家長的引導和示範,讓孩子通過正常的渠道和方式宣洩自己的憤怒,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以避免孩子因無法宣洩憤怒情緒而形成抑鬱、成癮或其他不良的心理問題。

1.傾聽孩子的憤怒

很多時候,傾聽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例如,孩子原本玩得好好的,突然發起脾氣把玩具扔得遠遠的,父母可以這樣做:

2.讓孩子用語言而不是用動作來表達憤怒

當孩子生氣時,鼓勵他大聲講出來,並儘可能說出原因:“寶寶怎麼了?為什麼突然不開心了?”

3.幫孩子找到憤怒的原因

有時候,孩子需要大人的提示來回想自己生氣的理由。如:“你是覺得這個玩具不好玩才發火的嗎?”

4.對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

例如:“如果你不會玩這個玩具,可以請爸爸媽媽來陪你一起玩啊。”如果寶寶還是表示“不好玩”,家長可以先把玩具收起來,等寶寶年齡稍大一點再拿出來。

5.禁止孩子在發怒時打人、摔東西

發洩憤怒並不意味著可以動手打人、摔東西,遷怒到其他人或物上。一旦出現這種行為,家長應立即給予懲罰。

6.鼓勵孩子直截了當地表達自己的願望,而不是用委屈和抱怨的消極態度

告訴孩子:“如果不喜歡這個玩具,可以收起來以後再玩,或者送給別的小朋友。下次在選購玩具的時候,媽媽會多聽聽寶寶的意見。”

7.最後,別忘了事後總結

孩子大致回覆平靜,可是心裡的困惑還是沒有解開。你可以讓孩子躺在你的懷裡,聽聽孩子說他剛才經歷了什麼,問問他是不是有其他的解決辦法,相信心情平復後的他主意一定比你多!

8.樹立良好的榜樣

要讓孩子形成良性的憤怒情緒,爸媽首先應該率先實踐,當你生氣時,大聲講出來,以免控制不住時突然大發雷霆。

9.告訴孩子:情緒沒有對錯之分

無論憤怒、悲傷、喜悅、失望,所有情緒的產生總是有原因的,我們可以控制情緒的表達。

10.讓孩子從你身上學到如何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憤怒

但切記,不要用侮辱性的話對孩子表達你的情緒,只客觀地表示你的感受和原因即可,如:“我很生氣!”“別亂動我的東西!”等等。

一旦家長能夠以健康的方式發洩自己的憤怒——沒有消極抵抗或者大發雷霆——你就為你的孩子樹立了一個良好的解決憤怒的榜樣。


姐妹花1314


你好,我是權媽!一位倡導用愛來養育孩子的教育工作者!

孩子有自己的情緒表達,是很正常的。

家長不滿意,就要對孩子採取行動,絕對是以大欺小的行為!

“認知影響行為!”家長認為孩子發脾氣,哭鬧是不好的,所以才會引起不滿意的情緒,但是,家長們什麼時候才能在孩子哭鬧時,先考慮一下孩子為什麼要哭鬧?全都是無理取鬧嗎?那只是家長的理解吧!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看,或許家長看著小小的一件事,對孩子來說,就是天大的事情了,遇到天大的事情,哭鬧是不是就正常多了。理解了孩子哭鬧的原因,那還有不滿意嗎?這時候家長更應該做的是上前抱抱孩子,安慰他受傷的心靈,認可他的情緒,溫柔而堅定的等待孩子情緒的平復!

有家長說,越哄孩子越來勁,而且這麼哄著可不行,簡直是溺愛!會把孩子慣壞的!其實,孩子越哄越來勁,只是一種發洩,等把情緒都發洩完了,一切就好了,但是如果你用暴力暫時壓制了,短時間內看著是沒問題的,但是欠的債總是要還的,青春期的叛逆,就是最好的解釋!那時候家長再多不滿意,也無計可施了,因為不能再“以大欺小”了!

上面說的,是以“哭鬧”為例,膽小、脾氣大的道理是一樣的,請家長們父母用孩子的視角去理解他們,多去接受他們的情緒表達,多些耐心,相信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權媽在線


我覺得有時候孩子脾氣大,膽子小和父母有一定的影響,孩子第一任所謂的老師就是父母,父母給孩子太多的壓力,由於一種溺愛,對於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家長們會通通給屏蔽,不讓孩子做一些家長們自我認為所擔心的事情,反而造成孩子缺乏自我獨立的性格,脾氣大也是因為孩子們想得到的東西得不到,自我一種發洩的行為,脾氣大的定義有很多種,打滾兒,哭鬧。找出孩子脾氣大,哭鬧的真正原因,去引領孩子,做一個積極向上的孩子,父母也要去多留意哭鬧背後的真正原因,而不是一味的去責怪,自我發洩


薛先生的生活態度


帶孩子的過程中多多少少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這讓家長感到很是頭疼,現在的家庭普遍一、兩個孩子,大多父母由於都是工薪族,孩子基本交由老人帶,都說隔代親不是不無道理的,老人家愛孩子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要過度溺愛孩子,我想這是很多家庭都會面臨的問題!




當孩子出現脾氣大,亦或是亂髮脾氣哭鬧時,我們家長不要劈頭蓋臉的就一頓打罵,不僅起不到效果,反而情況會越來越糟糕,試著先給孩子一點時間來穩定情緒,在孩子停止哭鬧之後再講道理,再正確引導孩子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一般孩子發脾氣、哭鬧都是有原因的,有可能是身體哪裡不舒服了,或是為想到達到某些目的,孩子又不會直接表達所以通過哭鬧來發洩情緒!



孩子膽小有多種原因

1、來自家長的小心過度保護下,讓孩子形成了一種心理上的依賴和形成被保護的意識!

2、心理陰影,孩子在做錯事情的時候,家長只會對孩子大吼大叫、恐嚇、打罵,特別是有外人的時候,不要當著別人的面打罵孩子,久而久之會讓孩子形成一種自卑心理而膽子越變越小!

3、天生就膽小,來自於父母的遺傳基因,可以多帶孩子出去跟陌生人多交往,練練膽子!

最後說一點,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態度一定要堅決,當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不能輕易妥協,更要在孩子面前樹立好權威!


葡萄媽育兒



孩子出現脾氣大,膽小,哭鬧等行為,這種情況不止在孩子小時候出現,有的孩子很大了,還保持這種行為。每一種行為背後都能給自己帶來好處,一般情況下我們都看這種行為給我們帶來的問題,可能對我們是問題,可對孩子來說確實是好處。

很多人說脾氣大的孩子,對他有什麼好處?我們都知道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如果孩子不發脾氣,可能做父母的就忽視孩子,孩子怕自己被忽視,所以他通過發脾氣引起家長的注意。通過發脾氣,讓家長知道自己是不願意的,不高興的,你們要滿足我,你們要為我負責。因為發脾氣的孩子總是把錯誤指向對方,每一次在發脾氣中都會得到利益,這就強化了他發脾氣的動力。

很多孩子都會有這種特徵,在外面很膽小,在家裡面就膽大,脾氣大,有的甚至哭鬧。初生牛犢不怕虎,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有天不怕地不怕的,當孩子學會爬了,學會走路,或者是孩子哭鬧的時候,很多父母的大灰狼來了,警察來了專抓哭鬧的孩子等等方式,還有的孩子要碰到某些危險品的時候,家長的聲音特別大,也能嚇到孩子。反覆驚嚇,孩子就會出現條件反射,慢慢就對某些物品害怕了,這在某些心理學家都試驗過的,特別是心理學家華生,專門對小阿爾伯特做了恐懼是在怎樣條件下形成的實驗,這個實驗的結果是非常殘酷的,最後小孩對所有毛皮動物都非常恐懼,最後5歲就死亡了。恐懼是所有心理疾病的根源,很多心理問題的背後都是恐懼。

所以那些在外面壓抑的孩子,或者說在外面膽小不敢表達的孩子,他就會在家裡面來展示自己的強大。越是有心理問題的孩子,這種情況越明顯。那麼父母遇到這種情況要怎麼辦呢,我的建議是這樣,首先我們要允許孩子表達出他的情緒,原則性的問題,家長是不要妥協的,非原則性的問題,家長該滿足就滿足,同時告訴孩要真正表達出自己的訴求,孩子不敢表達,通過哭鬧錶達,多數父母都是控制型的。遇到孩子的膽小,理論上父母應該是安撫孩子,可是有的父母會攻擊孩子,會說你怎麼這麼完蛋,膽小如鼠,你以後什麼也幹不了。因為膽小是所有人具有的一個特質,很多人都看到膽小的不好,沒有看到膽小給我們帶來的好處。

我們知道膽小的人做事總是遇事三思,這樣就很少出現錯誤。膽小的人長大更會過平穩的生活,很少去冒進創業和投資。膽小的人,不去冒進,因為膽小更能準紀守法。當你在一個膽小人的身邊,至少膽小的人不會傷害你。當做父母的不認為膽小是不好的時候,當父母允許自己孩子膽小的時候,慢慢孩子才能接受自己膽小的品質和感受。慢慢孩子膽子會變的大起來,因為很多時候批判會帶來羞恥感,會讓孩子內疚和自責,這樣孩子反而會越來越膽小。

很多父母怕孩子哭鬧,因為看孩子哭鬧,父母就心疼。可是每個人不能永遠的快樂,哭鬧也是一種表達情緒的方法。我們可以不高興,我們的孩子也可以不高興,但讓孩子獨立面對自己不高興的時候,他把這種情緒釋放和接受了,慢慢他就會高興。越不讓孩子面對自己的痛苦和不高興,那種痛苦和不高興就會變成問題,隨時跟著孩子。不是所有問題我們都能替孩子承擔的,情緒問題我們就承擔不了,因為誰都有無助和無奈的時候,允許孩子以這種方式存在,慢慢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會改變,當你把它看成是一種自然行為的時候,問題終究會解決。


三清心理感悟


有的家長抱怨這麼點的孩子動動就發脾氣,而且脾氣還會大,其實孩子發脾氣最大的的目的是想要滿足他發要求,孩子以為他的目的是正常的訴求,家長不能滿足所以以此來達到目的。在他每天發脾氣都能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樣他的脾氣會越來越大。做為父母應該正確的對待孩子的訴求要有底線,該滿足的一定滿足,分外的要求一概拒絕,發再大的脾氣也沒用。

孩子膽子小是無法適應環境的能力,由於孩子內心存在的問題所導致的,就是心理方面的原因。對於膽小的孩子父母需要給孩子心理方面的的疏導,使孩子保持自信的狀態,讓他們多一些鍛鍊的機會,在現實中達到膽量的效果!

孩子愛哭鬧是自己痛苦的一種表現,有很多父母只要孩子一哭鬧就趕緊去哄,有任何要求都去滿足,這樣的結果是一有問題有會哭鬧,這樣可以達到他的目的。父母需要做到的是一定要從開始杜絕這種習慣,做到賞罰分明!


果莓媽媽


在題主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孩子是典型的“在家一條龍,在外一條蟲”。但這種表現並不是個例,其實很多孩子都有類似的表現,影響的因素有很多。


先來說說「跟家裡人脾氣很大」的問題。


有可能是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偏弱,產生負面情緒時還不知道如何正確處理;也有可能是由於孩子的生活經驗有限,接觸最多就是「家人」,當他處在熟悉且安全的關係面前時,會毫不掩飾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緒,甚至過度表達,變成了任性和無理。


而針對「在外面膽子小」的成因就更多了。


最常見的也許就是孩子的自我掌控能力不足,面對陌生的環境,孩子沒有足夠信心自如地融入,又或者自感沒有成熟的技能(如表達力、社交力等)去應對,從而讓孩子產生膽怯甚至恐懼的心理。


其次,孩子的情緒敏感,想象力豐富,容易把恐懼放大。2、3歲的孩子,語言和想象力開始變得豐富,上了幼兒園之後,想象力更是發展到了高峰時期。


這個時候,豐富的聯想能力常常會給他們帶來苦惱,一些本來很平常的小事物,會在他們的腦海中演變出可怕的模樣,並因此受到恐懼的困擾。比如:


我曾接觸過的一個案例,3歲的天天(化名)有一段時間特別害怕和抗拒出門,是因為他覺得外面的大人有可能是怪獸,會把他抓到外太空,而且如果自己在外面不聽話的話,警察叔叔會把他帶走。


再者,成人不當的嚇唬,或隨意貼標籤,也會讓孩子產生恐懼心理。有的時候,我們帶孩子出門,為了確保孩子老老實實的跟著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嚇唬孩子。


“你要是不聽話,那個警察叔叔會把你抓走哦”“看到那個兇兇的叔叔了嗎,你要是不跟著媽媽,他會把你抓去外太空的哦”


這些簡單粗暴的嚇唬往往能在短時間內“治住”孩子,但也因此讓孩子產生了不必要的恐懼。

而當孩子被恐懼籠罩,在陌生環境中表現出不自在的時候,很多父母往往不理解,甚至會給孩子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籤,如:


“你這孩子怎麼越來越膽小了”“不好意思,我家孩子太害羞了”等等。


這些看似為孩子“開脫”的語言,往往容易讓孩子受到二次傷害,以為在父母心中,他們原來是膽小、害羞的形象。久而久之,孩子會不斷自我強化這種印象,從而有更明顯的「膽小」表現。


其實,面對陌生的環境,孩子的本能反應就是「自我保護」,所以謹言慎行是正常的,這也是孩子發展的必然規律,我們絕不要簡單歸結為「膽小」。這種表現往往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消失,所以父母也不需要太焦慮,可以耐心陪伴,靜待花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