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二十万人马围攻长安,李世民带了六人出城,突厥立刻下马朝拜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这是一次孤注一掷的斗争,胜则天下尽归于秦王,败则万劫不复。最终,李世民在玄武门杀死了皇太子李建成还有支持太子的齐王李元吉,逼迫自己的父亲唐高祖将他立为新任皇太子,继承皇帝大位。事实上,对李世民的考验并没有就此结束,唐朝内部存在对抗李世民的声音,可以捏造出打击李世民的各种谣言,毕竟李世民的登基之路并不符合传统嫡长子继承制的规定。可是,李世民最大的敌人,来自于外部。

突厥二十万人马围攻长安,李世民带了六人出城,突厥立刻下马朝拜

隋朝末年,各地纷争不断,不仅仅是中原诸侯得到了壮大自己的机会,突厥势力更是如此。没有了隋朝军力的制约,东突厥发展地极为强盛,史载突厥所部,“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经过时代的发展,这个突厥势力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装备上,对唐朝的威胁都远比匈奴对汉朝的威胁要大得多。不知是如此,突厥还整合了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等势力,甚至说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也臣属于突厥。

李唐王朝建立之初,为了避免大后方被突厥袭扰,便与之签订了友好盟约。后来唐朝建立,突厥想要攻击唐朝也必须掂量一下自己的实力了,更何况,突厥的诸多依附势力都被唐朝给消灭,唐朝亲手粉碎了突厥想当拓跋道武帝第二、入主中原的企图,保卫了华夏文明。所以,突厥对唐朝有着极深的仇恨,还有对繁华中原的野心。

突厥二十万人马围攻长安,李世民带了六人出城,突厥立刻下马朝拜

玄武门之变爆发后,唐朝权力所属的变更让突厥的颉利可汗找到了可乘之机,他发兵十余万,南下进攻泾州,而后一路挺进到武功,唐朝的都城长安受到威胁,长安城戒严。李世民方才登基不久,中央指挥中心就陷入困境,这对于李世民来说极为不利,如果不尽快解决突厥的威胁,李世民有可能镇压不住各地的势力,甚至在长安城中都是危机四伏的。

那么,李世民是否有击败突厥的实力呢?战争前期尉迟敬德的勇猛让突厥人进攻的步伐有所停滞,可这并不能改变双方实力的巨大差距。突厥二十万雄兵列阵于渭水北岸,而长安城内的兵力极度空虚,李世民不过设下疑兵之计在硬撑着。他今天的命运,和当时的诸葛亮坐守空城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突厥可汗不如司马懿多疑,要想他退去,还得双管齐下。

突厥二十万人马围攻长安,李世民带了六人出城,突厥立刻下马朝拜

于是,李世民带着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至渭水边,隔渭水与颉利可汗对话。李世民并没有露出自己对突厥的忌惮,反而先发制人质问颉利可汗打破盟约,不讲义气。颉利可汗被李世民一下子镇住了。《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记载:“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当然,李世民几个人吓不走颉利可汗,双方对峙的同时,大批唐军赶到了李世民背后,颉利可汗见到唐军“军容大盛”,又得知自己的得力大将执失思力被擒,由是大惧。

两天后,即八月三十日,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在长安城西郊的渭水便桥上,签署了和平协议,双方立刻斩杀白马立盟,这次盟约被称为渭水之盟。可以说,李世民在实力较为薄弱的时候避免了和突厥开战,这看似是一次妥协,却为唐朝发展经济、积蓄力量赢得了时间,是唐与突厥强弱变化的转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