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炒房團」風靡全國?其實「狼羣」抱團才是溫商一直贏的力量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溫商多以小商品起步,從修鞋、小發廊、小商販、剪刀等十分不起眼的地方入手,闖出“小商品、大市場”的溫州經濟模式,在改革開放中異軍突起,以小博大,闖出了一個個家族企業的財富傳奇。

許多人說,溫州人是比猶太人還厲害的生意人,原因在於溫商以抱團聞名,創業策略上追崇“狼群”抱團文化。

溫州人把“抱團文化”,發揮得“暢快淋漓”,比如眼鏡業,為搶佔市場,溫州可以數家、數十家企業一起上;除製造業外,溫州“炒地團”、“炒房團”也是名聞天下。

溫州“炒房團”風靡全國?其實“狼群”抱團才是溫商一直贏的力量

李丐騰的發跡之路:從電焊工到溫州首富

溫州“炒房團”風靡全國?其實“狼群”抱團才是溫商一直贏的力量

永嘉縣大若巖鎮李大屋村崖下庫

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謝靈運被貶,任永嘉太守,遍歷諸縣,留下大量的題詠,使得永嘉成為中國“山水詩的搖籃”。

若說浙南永嘉山水,風光最集中的景點是在大若巖鎮,“十二峰”千姿百態、如詩如畫、氣象萬千,這就是飛科創始人李丐騰的家鄉。李丐騰,生於1972年,祖籍在永嘉縣大若巖鎮李大屋村。李大屋村附近,也有一處勝景,曰崖下庫,是一條巨崖壁立的峽谷,充滿著一種別樣的婉約之美。

研究溫州的商業文化,無一例外地會強調其“抱團”合作,究其歷史文化基因,與當地人善於利用宗族、宗教、地緣等紐帶關係結成緊密的商業及社會網絡有關;因此,觀察溫州經濟、溫商家族企業的成長曆史,就離不開“抱團”文化。永嘉楠溪江兩岸的許多村落,仍保留著許多宗祠,比如位於巖頭鎮以北的李氏大宗祠。李丐騰就是永嘉本地蒼坡李氏的後人。宗祠是宗族的象徵,以家族血緣為紐帶,傳承著一個家族的倫理道德、宗族文化、行為規範,也是家族企業文化、價值觀的根,同時也是“抱團”文化的一大源頭。

溫州“炒房團”風靡全國?其實“狼群”抱團才是溫商一直贏的力量

飛科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李丐騰

李丐騰的父母李洪積、陳玉鳳,都是李大屋村種地的農民。1992年,李丐騰從碧蓮中學畢業後,因家境貧寒上不起大學,只好外出打工。離家時,母親陳玉鳳給他口袋裡塞了41元,20歲的李丐騰踏上了去往溫州的道路。

到了溫州,李丐騰找到了人生第一份工作,在一家鞋倉庫當管理員,每月工資300元,吃住還不錯。可他是個不安份的人,一邊打工,還一邊擺地攤,靠做點小生意攢錢給家裡。二年後,李丐騰發現,溫州街上的摩托車越來越多,就跳槽去了一家摩托車修理廠,與先前鞋倉庫的工作一樣,也是乾沒幾個月就不幹,因為他發現打工賺不來錢。

1995年,李丐騰又輾轉來到一家剃鬚刀廠,這次做的是電路板焊接工,不過工作僅3個月,工廠卻解散了。不久後,他又找到了另一家剃鬚刀工廠——溫州市鹿城日達剃鬚刀廠,這家工廠做什麼產品呢?就是生產剃鬚刀、理髮剪。正是這份工作,徹底改變了李丐騰的一生。

要不是日達剃鬚刀廠老闆朱志光“慧眼識珠”,加上李丐騰個人勤快、腦子活,也就不會有後來飛科創富傳奇。進廠後,李丐騰被老闆朱志光提拔為主管,手下管著二三十號人。不過,日達只是一家代工廠,李丐騰的“創品牌”建議並沒有得到採納。幹到年底,李丐騰又辭職不幹了,但他沒有再走上打工之路,而是選擇自主創業。離開日達後,他用二三萬的積蓄,開了一家剃鬚刀修配作坊,就是把做好的剃鬚刀網片包裝好後出售。

溫州“炒房團”風靡全國?其實“狼群”抱團才是溫商一直贏的力量

李丐騰與參觀浙江飛科的嘉賓

1999年4月,李丐騰返回家鄉,用積累的10多萬元資本,創辦了永嘉縣飛科電器有限公司,開始了自主製造剃鬚刀、創品牌之路。

2014年5月,證監會公佈的IPO預披露企業名單中,“飛科電器”名列其中,當時,外界一直有個擔憂,那就是與飛利浦的專利官司,或影響其上市進程。2012年8 月,皇家飛利浦向深圳中院遞交《民事訴訟狀》,起訴飛科及公司經銷商侵犯原告95190642.9 號發明專利。

李丐騰開廠初時,國內只能生產單頭往復式的剃鬚刀,於是,他希望“出奇制勝”, 研發出了第一款國產雙頭電動剃鬚刀,一舉打開市場銷路。公允地說,飛科當初的產品,對標的是當時飛利浦等國際品牌。可飛科之所以能快速成功,主要還是二大因素:一是花巨資打廣告,二是輕資產的“外包”模式。

溫州“炒房團”風靡全國?其實“狼群”抱團才是溫商一直贏的力量

李丐騰(右3)與永嘉李氏文化研究會來賓

談及“外包”模式,這還得先分析一下溫州的剃鬚刀產業。溫州剃鬚刀產業,起步於上世紀80年代,是溫州傳統的支柱產業之一,同時,也是全國最大的剃鬚刀製造基地。以前,他們的行業協會稱為“溫州剃鬚刀行業協會”,後來改成“溫州個人護理電器行業協會”,名字改得更好聽,涵蓋領域也更廣,例如剃鬚刀、電推剪、電吹風、按摩器、電動脫毛器、電熱燙髮器等,也是產業升級的標誌。

正如文首提及的,“抱團文化”對外,表現為一種攜手打天下的合作加盟,出現了“溫州炒房團”、“溫州商品一條街”等經濟現象,而在本地,則演化為產業集聚、產業集群等發展模式。一個溫州樂清市,就湧現了正泰電器、德力西電器、人民電器等低壓電器巨頭。而剃鬚刀業,集中分佈於分佈在溫州的鹿城、甌海、龍灣三區,光規模骨幹企業就15家之多,產業配套、營銷及其他相關企業那就更多了。另外,有關剃鬚刀的品類,那可多了,光大類的就有400多種。

溫州的剃鬚刀產業裡,有的如“百特”,偏重於外銷;有的如“日峰”,則從剃鬚刀轉入按摩器等產品,各有各的“活法”。相對與其他行業巨頭,起步稍晚的飛科,算是“後起之秀”。溫州人做生意,有個說法“寧為雞頭不為鳳尾”,那李丐騰如何爭“雞頭”呢?

2007年,李丐騰的飛科,推動了一種“無區域集團”協作模式,即引入本區域內的川洋、三明、朗馳等7家電器以及剃鬚刀生產企業,為自己做貼牌加工,其實也就是“外包”生產。就飛科而言,電動剃鬚刀、電吹風等主要產品,大比例由外包廠家生產後,能迅速擴大產量,另外,也能集中精力做大品牌,比如花巨資投入公告及營銷,實質上就是一種輕資產運營模式。

2016年4月,飛科電器在上交所掛牌上市,在福布斯年度富豪榜上,李丐騰成為新晉溫州首富。飛科也成為中國個人護理電器產業的“第一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