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雅嫻:看上去很完美的和親公主,也許她是幸福的

曾雅嫻:看上去很完美的和親公主,也許她是幸福的

在教科書裡這是一個很完美的公主,沒有半點委屈答應嫁給一個大自己十多歲語言不通的男人,並且是去和親,這個公主屬於友好的象徵,就很就有名了叫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不屬於唐太宗的女兒,是唐太宗一個皇親的女兒 為什麼會選擇她去和親,一是因為自己的女兒中沒有合適的人選,當然也有一種可能是真正的公主都不想離開家,去一個陌生的地方過下半輩子。是當時唐太宗貞觀十二年間,吐蕃王松贊干布率吐蕃大軍進攻大唐邊城松州,這裡是屬於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此時正國富兵強,於是派侯君集督率領大軍討伐松贊干布。戰況是唐朝佔上風的,為了顯示自己友好,唐太宗決定不打了,於是松贊干布知道李世民的心意,是和睦共處,友好發展,就俯首稱臣,對大唐的強盛與他的開明連連稱讚,當然最重要是向大唐提出了想和親的想法。

多一個朋友勝過多一個敵人,李世民是一個提倡和親的君王,於是派人在皇室中挑選了一個通曉詩書的宗室之女,就封她為文成公主了,也就是我們的女主角。

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一個遠親李姓侯王的女兒,人長得秀麗身材玲瓏,選擇她和親的關鍵是她有膽有識飽讀詩書,是一眾公主中最識大體的。這是對一個將遠嫁公主的最基本要求,不然挑選一個嬌滴滴只會吃喝玩樂的公主去和親也取不到和親的意義。

據說文成公主對於 挑選自己去吐蕃和親是同意的,因為她有一顆嚮往自由生活的心,雖然吐蕃到底是什麼樣子她也並不知曉。但其實即使她不同意也沒得選擇,君王金口玉牙已開,她也只有答應的分既然同意也是要嫁不同意也是要嫁,那就不如聰明點表現的大氣點,李世民也就會對自己的態度更好一點點。

貞觀十五年的冬天,李世民給了文成公主很隆重的出嫁待遇,由一支十分可觀的送親隊伍,在禮部尚書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領下,浩浩蕩蕩護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親。。這支壯觀的和親隊伍,除了帶著豐盛的貴重嫁妝外,還帶有大量屬於唐朝的文明,各種書籍、樂器、絹帛和糧食種子;成員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還有一批文化人樂師和農技人員,更像一個繁華地方去援疆支教的隊伍。

為什麼要帶這麼多人因為當時吐蕃已是西南舉足輕重的強邦;唐太宗知道只有對吐蕃加強籠絡,才能保證大唐西南邊境的穩定,因此才千方百計地對他們從經濟和文化上予以協助,使吐蕃在潛移默化中追隨大唐甚至被大唐文化同化。而這一切將由文成公主在那邊的地位和人格魅力去展開

路上的風塵僕僕可想而知,幸好文成公主以有思想準備 經過一個多月的路上顛簸,終於快到目的地吐蕃的範圍,遠遠就看見松贊干布也率領的大隊迎親人馬敲鑼打鼓,於是兩隊人馬終於匯合,完成交接儀式,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舉行了盛大的婚禮把她帶回宮中了。

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一切幸福看起來都是不帶溫度的,更像一場華麗的表演,為了兩國的友好與和平相處,文成公主真實喜怒哀樂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是的,起碼在外在看來,文成的幸福是不摻假的,松贊干布對強國的公主一定不會怠慢, 不久為了證明自己對文成公主的愛,對大唐的尊重,頌讚乾布為公主打造了一座迄今在朝聖者心中還聞名遐邇的宮殿——布達拉宮。布達拉宮用料是精選的,亭榭精美,池塘蓮生,像唐朝宮廷的模式,用來緩解文成公主的思鄉之情。

文成公主與頌讚乾布的感情其實是可以忽略不提的,因為對於強國和親的公主,松贊干布不可能真的會掏心掏肺,加上語言溝通並不會順暢,我們可以想象他們過的生活應該能做到客客氣氣相敬如賓就很好,畢竟那個年代夫妻間講愛情的少,關鍵是匹配度啊。何況文成把和親公主這個職業做的很敬業。

比如按照傳統習慣,吐蕃人每天要用赭色制土塗敷面頰,說是能驅邪避魔,雖說樣子難看又不舒服,文成公主仔細瞭解了這種習慣,認為這樣做毫無道理又不為生,她婉轉地向松贊干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松贊干布聽了覺得她的話很有道理,立即下令廢除這項習俗。而那些帶去的大唐的糧食和蔬果種子,文成公主親自示範教會吐蕃人去耕田播種,這樣到了秋天的時候吐蕃人民就收穫了屬於自己的糧食蔬菜。大大改善了吐蕃人秋冬的伙食。

公元650年松贊干布忽然患上重病,不去世,文成公主就在吐蕃孤單的生活了三十多年,一個女人,沒有自己的小孩,沒有可以說話的知己,也只有將自己漫長的時間用來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才會顯得不那麼漫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