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親——韜光養晦的大智慧

晚秋,一位婀娜的中原女子在大批漢人和西域人的簇擁下離開了長安城,向著塞外的異域登程北去。路上,馬嘶雁鳴,離別的悲切由心而生,女子撫動琴絃,思鄉的愁緒從指間浮揚....

這一幕是近兩千年前昭君出塞時的情景。

和親——韜光養晦的大智慧

王昭君,西漢漢元帝時期的宮女,漢元帝在匈奴首領的三次和親請求下,把端莊賢淑的宮女王昭君當作公主嫁給了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王昭君長途跋涉,千里迢迢來到匈奴,帶去了大量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物產,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了60年,使生靈免遭塗炭。

此後,除了明朝,中國的各朝各代都沿襲了和親這一民族政策,很大程度上保證了中國邊塞疆土和中原地區的穩定。

和親——韜光養晦的大智慧

不過,有一種觀點認為和親政策是在向少數民族屈辱的低頭,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妥協。

這種觀點具有明顯的狹隘性,敵對或者有威脅的兩個集團,能通過一種和平而又能有效促進交流的方式達到政治上的和解以及軍事上的和平,而和親不失為有益且穩妥的的方式,不但在政治上獲益,而且在軍事上避免流血犧牲,還能有效的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

和親——韜光養晦的大智慧

由此可見,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求發展是中國歷史上民族關係發展和進步的主流,是上層建築高瞻遠矚的韜略,是一種韜光養晦的大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