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老兵都會行一種獨特的軍禮

西式軍禮來到中國是在北洋時代,現在常見的舉手禮,就是從那時候延續下來的,不過不同時期,不同的軍隊的軍禮有所變化,但有些基本的規定一樣的,比如舉手禮要用右手,受禮者必須還禮等。

拿這張圖為例:

抗戰老兵都會行一種獨特的軍禮

左邊的國軍在行舉手禮,沒什麼問題,右邊那個兵,右手揹著槍,就用左手敬禮,這就不對了,舉手禮沒有特殊情況可不能用左手 。

那麼,戰士右手很多時候都拿著槍,敬禮怎麼辦 ? 這就牽扯到民國時期的一個非常基本的軍隊禮式——扶槍禮 ,國軍和八路軍都一樣,下面這張是晉察冀的八路軍在接受司令員聶榮臻檢閱 ,隊列行的就是扶槍禮 。

抗戰老兵都會行一種獨特的軍禮

扶槍禮是民國的一種基本軍禮,士兵持武器時,敬禮就要用扶槍禮,基本要領:右手柱槍於地,左前臂橫置胸前,手掌併攏扶槍,不分槍種,無論步槍,衝鋒槍還是機槍,都一樣 。肩槍時也同樣適用 ,下邊這張是國軍女兵行扶槍禮,可以看到,她們上肩的是駁殼槍,木殼已經連接到握把上,這也是盒子炮打精度射擊時的一個特色,槍套可以做槍托 。

抗戰老兵都會行一種獨特的軍禮

扶槍禮的規定,列隊敬禮時,除了隊列前的帶兵官行舉手禮,士兵均行扶槍禮。圖中最左邊的女兵左臂沒有抬起,顯然她是隊長,右手在行舉手禮(原圖片不全) 。

其實,《亮劍》裡就有多處扶槍禮的鏡頭,找著太麻煩,隨便截了一張圖:李雲龍出門時,衛兵行扶槍禮,他還舉手禮 (截圖時他手已經放下了 ,敬禮時趙剛正好擋住了衛兵)。

抗戰老兵都會行一種獨特的軍禮

再有一點就是,按當時的規定,多位上級在接受下級敬禮時,只有職務最高的還禮即可,李雲龍是軍事主官,他還禮就行了,旁邊的趙剛不用還禮,可不是趙剛沒素質 。《亮劍》在這個細節上是很到位的,比現在動不動隊列裡一大片齊敬舉手禮的影視劇用心多了。至於第一張照片呢,我估計,李雲龍揹著手不還禮,也許是不拘小節的性格塑造的需要,至於那個左手敬禮的處理,估計。。。估計導演拍這一集的時候喝高了。《亮劍》和神劇比,算是良心之作。

我軍的扶槍禮一直到建國之後才取消 ,之後,解放軍持武器或在隊列中,統一行注目禮。現在我軍的軍禮簡潔實用,主要就三種:舉手禮,注目禮,舉槍禮 (在閱兵和儀仗任務時採用),三軍儀仗隊有一些特殊,有時行扶槍禮、撇刀禮等 。

抗戰老兵都會行一種獨特的軍禮

左手敬禮是特例,都是英雄 ,對越作戰時,他撿起落在戰友身邊的越軍手雷反擲,剛出手就爆炸,失去了右臂,這就是丁曉兵,十大感動中國人物 。

抗戰老兵都會行一種獨特的軍禮

舉手禮是最常見的軍禮,但也是有講究的,什麼講究呢,不同時期,規定不一樣,不按照規定敬禮,不是合格的軍人 。不同年代的軍人,敬禮必須符合當時的背景,比如下面這兩位,軍階都不低了,這樣敬禮,在民國要被手下的兵笑話:

抗戰老兵都會行一種獨特的軍禮

咋了?沒咋,很簡單,去臺前,國軍不戴軍帽是不能行舉手禮的,去臺後不知道,影視劇娛樂一下而已,沒必要深究,我們只說事實 。

敬禮是軍人軍容風貌的展示,先貼張珍貴的照片:

抗戰老兵都會行一種獨特的軍禮

認出來沒?錢學森院長,老爺子身穿65式軍裝,這軍禮多標準, 錢老這張照片的年代,按照規定敬禮必須戴軍帽 。

解放軍的舉手禮,手心微向外翻,有些影視劇裡的敬禮,手掌翻的太厲害,都成英式舉手禮了,和阿三一樣。

抗戰老兵都會行一種獨特的軍禮

印軍的舉手禮仿自英國,各軍種不一樣,翻蹄亮掌是陸軍,手心向下是海軍,45度是空軍。

挺奇葩的。

那麼解放軍呢,解放軍能不能不戴軍帽行舉手禮? 要看年代,確切的說,以1997年為界 。

1997年以前:行舉手禮必須戴軍帽,

1997年以後:新的條例才規定,不戴軍帽也可以行舉手禮 。

還是我們的軍禮最好看,小朋友都知道:

抗戰老兵都會行一種獨特的軍禮

抗戰老兵都會行一種獨特的軍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