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

最近閒來無事,閱讀了英國教育家弗雷德洛斯的《教育的目的》,這本書寫成與1929年。這本書我到現在還沒有看完,但是就我現在的感受是篇篇精品,字字珠璣。作為大學生,這麼多年來我還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我們為什麼接受教育?這本書中蘊含的深刻教育思想,使我們對教育的認識更加深刻,也是我們對我們當前所接受的教育更加坦然。

教育的目的

書中有兩個主要觀點讓我深有感觸,一個是“惰性思維”另一個是“教育的實用性”。

教育的目的

“惰性思維”指的是隻去接受某些觀點,而不加實踐應用,或者與其他事物相聯繫。書中曾經舉過一個例子,一些婦女雖然麼有接受過教育,但是閱歷豐富,涵養深厚,她們成為社會上最有文化修養的群體,而關鍵在於她們擺脫了惰性思維。這裡的惰性思維不單單指向學生,可以說指向任何一個有思想意識的人。

教育的目的

只是簡單盲目的接收信息,卻不動腦經加以思考,就像機器人聽從指令完成任務一樣簡單機械,但學習本身並不是完成一項項具體的任務。這樣的學生或許是被"惰性思維"控制著,行動上不懶惰,但思想上卻並不勤快,學生自己也並未意識到,所以學習效率不高不出成績。若不及時改變思維,久而久之,他們或許會一次次被這樣看上去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的結果打擊,進而對學習失去信心,以至變成頭腦簡單,做事魯莽之人。所以,我在課上和課下,經常告訴學生學習要動腦筋,多思考。不僅要求自己反思,也時常提醒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進行反思。

另外一個就是"教育的實用性",他認為教育應該是有用的,(m.fwsir.com)人接受教育學習到的東西卻藏而不用是不應該的。書中還說到"理解即寬容",意思是教育的目的應服務於學生在生活中的體驗、發現和應用,而不是與生活相脫離。如果所學的知識缺乏實用性,不能解決思想和生活中的問題,那這樣的學習也就毫無意義可談,可以說是在浪費時間。

教育的目的

對於這個觀點,我有自己的看法。我原來寫過一篇推送《批學以致用論》,中國教育從古至今,教育的功利心太強, 讀書,一定要自用,就是學以致用。我歷來反對學以致用論。古代只允許讀四書五經,先賢文章,小說,戲曲飽受歧視,現在呢,我們的孩子為了考試,為了高考,只學習考試考的內容,小說不能看,電子書不能看。這樣最大的問題上的是什麼?導致的最大問題是情商低,考慮問題理論化,空想化。而且,不懂得如何與社會交往。成年人同樣不例外,為了工作嗎,為了當官,為了發財,也是拼命鍍金。我們的社會從來沒有糾正過這個錯誤的思想。我們的學校,甚至大學,基本上已經成了職業訓練所。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可是,現在的大學之道是應試,在獲得學位,在於找個好工作。大學圖書館每年借閱次數最多的要麼是考研的,要麼是專業書籍。很少有人借閱人文書籍。即使文科院校也不例外。文科院校圖書館借閱醉的的也無非是考研或者專業所用到的。很少有人借閱小說之類的。

當然,這個問題不只是中國有,這是世界的通病。我們需要扭轉對教育,對讀書的觀點。我特別喜歡的一段話是:讀書猶如吃飯,這麼多年了,你雖然不知道你吃的飯哪兒去了,可是它們早已融入了你的血肉。吃飯不能只吃細糧,粗細搭配更合適,更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