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像她這樣堅定:「如果不能也無法停駐在原地,那我將傾盡全力前行」|贈書

你是否曾像她这样坚定:“如果不能也无法停驻在原地,那我将倾尽全力前行”|赠书

你是否曾像她这样坚定:“如果不能也无法停驻在原地,那我将倾尽全力前行”|赠书
你是否曾像她这样坚定:“如果不能也无法停驻在原地,那我将倾尽全力前行”|赠书

什麼樣的生活是幸福的?

很認同知乎上的一個高贊回答:不用違心地活著。

但是,保有自我是一件奢侈的事,當內心的意願與好友、父母以及那些人之常情格格不入時,該如何選擇?

撰文:柳豔嬌

1950年,馬爾克斯23歲的時候,和媽媽一起去賣房子。路上,媽媽軟硬兼施地發起了攻勢:希望他放棄寫作,重返學校。但馬爾克斯說:這輩子我只想當作家,也一定能當上,要麼寫,要麼死。

後來,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對於馬爾克斯來說,寫作似乎是一件命定的事情,所以他寧可放棄眼前的安穩,轉而踏上一條不被看好的路,即使風雨未卜。

你是否曾像她这样坚定:“如果不能也无法停驻在原地,那我将倾尽全力前行”|赠书

青年馬爾克斯

這讓人想起了當今英國一位很獨特的作家,珍妮特·溫特森。

她的寫作充滿靈氣,既深情又自由,而且在面對質疑時,能夠堅定自己的選擇。對她而言,生命不只是一支從子宮飛往墳墓的時間之箭,照自己的意願活得頭破血流,也好過聽從別人的安排。

但與馬爾克斯不同的是,對於溫特森而言,寫作更像是一處身心的避難所,她必須置身其中,以保安全。

這一切還要從頭說起。

我從沒問過母親,她是否愛我

在一次採訪時,海明威被問到:如何成為一位作家?

他回答:有一個不幸的童年

對於珍妮特·溫特森來說,這無疑為她的人生做出了最好的註腳。

五六個月大的時候,還在孤兒院的溫特森被養父母帶回家,從此開始了倔強孤單的童年。

養母溫太太是一個對生活不報有任何希冀的人,整夜不睡,終日抑鬱。她眼中認定的人生就如同她本人,冰冷殘酷,而宇宙,對她而言則像一個浩瀚的垃圾桶,髒亂破敗。

有一次,一個女人來到家裡,溫特森偷偷看到了她和溫太太的激烈爭吵,之後女人離開,“砰”的一聲,大門緊閉。

“那是我媽媽嗎?”

溫特森太太打了我,那一下擊垮了我。

溫太太什麼都沒說,但溫特森什麼都明白了:關於親生家庭,不許問,也不許想。

你是否曾像她这样坚定:“如果不能也无法停驻在原地,那我将倾尽全力前行”|赠书

童年時期的珍妮特·溫特森(圖片來自網絡)

自從知道自己是養女以來,溫特森一直渴望見到真正的母親,她很想當面問一問,為何自己被拋棄,她想要對方親口說,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然而這一擊,擊碎了她所有對家的幻想與憧憬。

接著,小小年紀的她,開始自己編故事。

溫太太控制慾極強,稍有不慎,溫特森就會被鎖在門外,或者關進地下煤庫。久而久之,她想到了一個應對寒冷黑暗的最佳方式。

珍妮特·溫特森

“被鎖在門外或另一個常被關的地方——煤庫時,我就編故事,以便忘卻寒冷和黑暗。我明白這些都只是生存的方法,但或許拒絕屈服,任何形式的拒絕,都能讓足夠的光與空氣透進來,使我繼續相信這個世界——逃離的夢想。

“我最喜歡講深埋的寶藏、迷路的小孩和被禁錮公主的那些故事。尋獲寶藏、小孩回家、公主解放,讓我看到了希望。”

你是否曾像她这样坚定:“如果不能也无法停驻在原地,那我将倾尽全力前行”|赠书

《我要快樂,不必正常》

尼采曾說:與怪物戰鬥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當你遠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恐慌的、被遺棄的心情,幾乎佔據了溫特森的整個童年,但也令她的心慢慢堅硬起來。

讀她的自傳《我要快樂,不必正常》,可以直接感受到小溫特森倔強乖張的性格。如果被整夜鎖在門外,她會把送奶工送來的兩瓶牛奶喝光,留下空瓶惹怒溫太太,之後瀟灑地上學。

在學校,她聽不懂課就徑自離開教室,如果老師試圖把她拉回去,她就張口咬老師,男生女生都打過,活生生一個小暴徒。

如果有人想和她做朋友,她則先表示友好,然後再親自破壞這段感情,冷眼旁觀對方的難過,洋洋自得於掌控了一切。

但是,這一切都不過是溫特森故作強硬的偽裝,她偽裝成施暴者,她不相信會有人愛原本的自己。

“家”,不一定是個可以放鬆的地方,而很多人對於“母親”這個角色,也充滿了複雜的心緒。在電影《喜福會》中,這種複雜通過四對華裔母女互相依戀又互相離棄的故事,展現得淋漓盡致。

其中,林多和薇莉這對母女令人印象最深。

林多是一位精明的母親,性格強硬,女兒薇莉表面雷厲風行,其實內心一直渴望得到母親的肯定。

你是否曾像她这样坚定:“如果不能也无法停驻在原地,那我将倾尽全力前行”|赠书

1993年上映的電影《喜福會》,由美國的Hollywood Pictures出品,改編自華裔女作家譚恩美同名小說(圖片來自網絡)

她知道母親不喜歡美國男人,所以積極創造美國男友和母親相互瞭解的機會,希望她能夠喜歡自己選定的愛人,可母親一直反應冷淡。結婚前夕,薇莉約母親去做頭髮,二人又爆發了爭吵。

林多認為,女兒要求自己去做頭髮,是因為她嫌棄自己,為母親而感到羞愧。

而薇莉認為,母親對男友不置可否的態度,深深傷害了自己,母親從來都認為自己的選擇是錯的。

其實,她們都深愛著對方,只是不習慣把愛說出口。

即便是與溫太太一起生活的日日夜夜中,溫特森也從來沒有問過,她是否愛自己。“愛”在他們之間不是一個可以隨便使用的字眼,儘管這對很多家庭來說再平常不過。

我想要的快樂都切實存在,

只要我敢去尋找

本科的時候,老師問過我們一個問題:為什麼要讀書?

有位女生的回答我至今記憶猶新,她說:為了逃避。

我不清楚對於她而言,一地雞毛的現實是否太難以忍受,但我知道對於溫特森而言,書是她面對艱難生活一劑解藥,是安身之所。

可是她的家裡只有6本書。

你是否曾像她这样坚定:“如果不能也无法停驻在原地,那我将倾尽全力前行”|赠书

成年後的珍妮特·溫特森(圖片來自網絡)

按照溫太太的說法,書很麻煩,你永遠不知道書裡有什麼,等知道的時候又晚了。對於這樣的邏輯,當時的溫特森還無力反駁,不過早已習慣的她,一定會找到自己的解決方法——用打工的錢買書,再把書偷偷藏在床墊下。

可是問題來了,書越買越多。疑心很重的溫太太眼看著養女“步步高昇”,很快便發現了真相,於是,這些書都化作了紛紛揚揚的灰燼。

溫特森看著這些黑色粉末,終於意識到,外在的任何東西都可能被奪走,只有內心的東西才是安全的。

所以,不讓她看書,她就自己寫書。

小小年紀的溫特森就是在那個時候起,認定了作家這條道路,她曾說:

我只擅長一件事:文字。我比其他人讀過更多文字,多得多,我深知文字如何發生作用,正如有的男孩熟知引擎如何運作。

後來的事實證明,她真的做到了。

1985年,處女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甫一出版,便獲英國惠特布萊德小說首作大獎,贏得國際聲譽,後由溫特森親自操刀,改編成BBC熱門劇集,獲戛納最佳劇本等多項國際大獎,如今已成為英國中小學教師力薦書目。

你是否曾像她这样坚定:“如果不能也无法停驻在原地,那我将倾尽全力前行”|赠书

溫特森根據處女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改編而成的英劇(圖片來自網絡)

美國當代心理學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曾提出著名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理論,他認為,個體對“自己能夠達成某個目標”越有自信,就越堅定自己的選擇,更有勇氣戰勝重重困難,從而更有可能成功。

溫特森顯然具備這種自信,只不過這種自信的背後,還有她破釜沉舟的勇氣與決絕,這都源於她極度渴望逃離的家庭。

“珍妮特,你能告訴我為什麼嗎?”

可我不知道什麼為什麼……我是什麼樣的人……為什麼我不能讓她滿意。她想要什麼。為什麼我不是她想要的。我想要什麼,為什麼想要。但有一件事我知道:“和她在一起,我很快樂。就是快樂。”

她說:“可以正常的話,你為什麼要快樂呢?”

這段對話發生在溫特森16歲那年,自此,她再也不奢望得到養母的理解,離開了家。起初,她睡在一輛破舊的迷你車裡,被老師發現後,帶她暫住在自己家中,並幫助她考入牛津大學。靠著在殯儀館、精神病院等地打工,溫特森完成了大學學業。

多年以後,她在自傳《我要快樂,不必正常》中說:“如果我不能也無法停駐在原地,那我將傾盡全力前行。”

愛——一切起始的地方

《請回答1988》裡,有一段很感人的情節:

德善的家庭生活不富裕,全家人只能緊衣縮食,能省就省。由於德善比姐姐的生日只晚三天,所以父母一直在姐姐生日當天同時慶祝德善的,這樣就可以只用一個蛋糕,幾乎沒有為德善單獨慶祝過。

其實平日裡,德善一直很照顧姐姐和弟弟,經常把早餐剩下的雞蛋讓給他們,但這反而讓父母更加忽視了她。

所以,在這次姐姐的生日上,她終於爆發,抱怨父母從不關注自己。

三天之後,德善生日,父親主動在半路等她回家,拿出了專門為她準備的生日蛋糕,並且表達了歉意:

“爸爸媽媽對不住你。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

你是否曾像她这样坚定:“如果不能也无法停驻在原地,那我将倾尽全力前行”|赠书

《請回答1988》是韓國於2015年播出的金土劇,劇中細膩溫暖的情感打動了無數觀眾(圖片來自網絡)

誰都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誰都不是一生下來就知道如何做好女兒。今生今世,我們都是第一次。

只不過有人早早意識到,這好像是生命開的一個玩笑,也就早早地包容通透了,而有人直到很久之後才明白,曾經的自己暗自沉溺在一個巨大的誤解中。

16歲的溫特森因與養母發生爭執,憤而離家,在那時,溫特森眼裡的她簡直不可理喻,專橫跋扈;而當52歲的溫特森找到生母,歷經情感和生活的波折之後,終於明白:

溫太太也給了我她能給的——那是一份黑暗的禮物,但並非毫無用處。

溫太太一直沒有向養女表達愛意,或許是因為,領養一個生命也是她的第一次。她不知道什麼是愛、如何去愛,不是“不想”,而是“沒有能力”。

曾有一篇文章說,每個人都想從0到1,也都自認為可以從0到1,但對於那些處於-1的人來說,光是達到0,就已經很艱難了。

溫特森太太,可能就是處於-1的人。

我一直覺得,溫太太那句“可以正常的話,你為什麼要快樂呢?”不僅僅是對溫特森的質問,也是對她自己的一個提醒:要虔誠信仰上帝,拒絕性事,快樂是罪,需按部就班地生活,直至生命將盡。

也因為這樣,她讓溫特森從很小的時候起,就遠離了“愛”。

“如果在你還小的時候,愛不可靠,你就會以為愛的本質——它的特徵——就是不可靠。

“我完全不知道可以喜歡自己的父母,也不知道父母可以愛你愛到讓你做自己。”

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缺口,但值得慶幸的是,愛能填補這個缺口,愛能喚醒愛。

你是否曾像她这样坚定:“如果不能也无法停驻在原地,那我将倾尽全力前行”|赠书

養父去世時,在外漂泊多年的溫特森回家整理遺物。

她發現一個上了鎖的箱子,好奇心一下子被勾連起來,好像通過這個鎖眼,便能窺見家族的秘密,她迫不及待地打開。瓷器、蛋糕架、獎章、字條、盒子、盒子裡的盒子、首飾、信封……直到決定自己命運的領養文件赫然出現在眼前。

她曾經的名字、所有醫院和機構的名稱,都被粗暴地劃去了。一筆一筆,簡單地抹掉了她最初的歷史,她似乎瞬間又縮回那個無名嬰兒,被黑暗和孤單籠罩,沒有任何力量。

這令她幾近崩潰,也促使她尋找自己的生母,填補生命伊始降臨的空缺。而當生母真的站在面前時,溫特森被她的樂觀爽朗、坦率和善深深打動。她終於明白,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也終於意識到,溫太太的生命不過和你我他的生命一樣,也有破碎和殘缺,她如此在乎溫太太的一言一行,其實是因為,她一直愛著她。

她(溫太太)是個如此孤獨的女人。一個渴望有人懂她的孤獨女人。我想,如今我真的懂她了,但為時已晚。

52歲時,溫特森寫下了這本自傳《我要快樂,不必正常》,一舉拿下《衛報》《環球郵報》年度好書、《紐約時報》年度重點推薦圖書、蘭姆達文學獎。

《紐約時報書評》說它是:“一本區別於傳統自傳的回憶之書,一本和《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一樣充滿力量的成長之書。”

我卻覺得,這是一本傷痕累累的書,也是一本關於愛的最深刻的書。

最後,想把自傳中的一句話送給大家:

你是否曾像她这样坚定:“如果不能也无法停驻在原地,那我将倾尽全力前行”|赠书

五十年後的今天,我已明白,尋獲與喪失、遺忘與記憶、離去與歸來從未停止。生命的全部即關乎再一次機會,我們有生之日,直到最後一刻,永遠都有再一次的機會。

福利時間

關於您所熟悉的珍妮特· 溫特森的作品、關於原生家庭的話題,關於自我成長,您是否有想說的?

歡迎在本文下方和我們留言分享,獲點贊數最多的兩條留言將各獲贈珍妮特·溫特森最新自傳《我要快樂,不必正常》一本。

你是否曾像她这样坚定:“如果不能也无法停驻在原地,那我将倾尽全力前行”|赠书
你是否曾像她这样坚定:“如果不能也无法停驻在原地,那我将倾尽全力前行”|赠书你是否曾像她这样坚定:“如果不能也无法停驻在原地,那我将倾尽全力前行”|赠书
你是否曾像她这样坚定:“如果不能也无法停驻在原地,那我将倾尽全力前行”|赠书你是否曾像她这样坚定:“如果不能也无法停驻在原地,那我将倾尽全力前行”|赠书

文學照亮生活

公號:iwenxuebao

網站:wxb.whb.cn

郵發:3-22

掃描左邊可進入微店

文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