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家風、門風存續、發展的核心是什麼?

注:還沒及時參加太極宮夏令營的家長可加楊老師微信:wds463221855瞭解相關報名事宜。

很多上了年紀的祖輩、父母一般都會有這樣的憂慮:自己不可能永遠陪伴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安穩、富足地度過一生,那到底應該留給孩子什麼呢?

一般經濟條件優渥的長輩們往往會留給子女們大量財富,但眾所周知:從古至今就有“富不過三代”和“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的說法。《老子∙第九章》有言:“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且在高速發展的全球化商業信息時代,富過一代都很難——外部世界瞬息萬變,昨天還是富人,今天就可能已是負債累累。

中華民族家風、門風存續、發展的核心是什麼?

春秋孔子拜見老子問道圖

從前,很多書香世家,名門望族的長輩都會把良好的家風家訓和聖賢文化傳給自己的後代,而不是側重於有形的財富。其中以山東曲阜孔氏家族(先祖孔子)、河南湯陰岳氏家族(先祖岳飛)、江蘇蘇州範式家族(先祖范仲淹)最具代表。而這幾個家族能夠綿延長久的共同原因:均以詩書傳家,積(陰)功累德,世代恪守仁、義、禮、智、信“五常”①——這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及核心所在。

中華民族家風、門風存續、發展的核心是什麼?

概括起來,個人修身、明德以寧靜致遠、少私寡慾為要務;家族的繁衍、存續則以家風傳承、子孫興旺為根本期許。各門派的綿延、興盛以尊師重道,堅守五常為要;國家的昌盛、穩定以風清氣正、長治久安為基石。

說完家風,再說說門風。武當三豐派作為中華名山流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其門下眾弟子也均以“五常”為修身之本,尊師重道,終生不忘恩師養育、教導之恩,這也是歷代習武名家受世人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若孩子們從小在“五常”文化的薰陶下成長,他們的父母、祖輩和師長還需過度擔心子女及弟子們的將來嗎?

中華民族家風、門風存續、發展的核心是什麼?

鍾雲龍道長拜望啟蒙恩師談運葉老人

注①:"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始終貫穿於中華民族倫理的發展中,它與道家五行說"金木水火土",古人創作的"梅花篆字"梅報五福(平安、健康、幸福、快樂、長壽)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