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病|还有这些瘾,你中了几个?

有约君说

你是不是也和有约君一样,眼睛酸涩难受,还要狂刷朋友圈,仿佛陷入了强迫症怪圈中,每隔几分钟必定刷新一次朋友圈,一旦没电down机焦躁不安……

手机成瘾、咖啡成瘾,恋物成瘾、买彩票成瘾、喝酒成瘾……在心理诊室里,有关心瘾产生的心理问题真是五花八门,令人啧啧称奇。各种疑惑背后,有一个共性的问题:我的心是不是病了?各种停下来的背后,是不是焦虑所致?

上周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新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游戏障碍”,即通常所说的游戏成瘾,首次被列为精神疾病,这一消息再添一把“火”: 我这种资深级游戏大V弄不好成了个精神病的了?

世卫组织: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病|还有这些瘾,你中了几个?

在全民健身,关注身体疾病和各类养生信息的热潮中,这次有约君与有约粉丝们聊一聊心理话题。

来自心理诊室的故事

(一)游戏成瘾的强迫症男孩

广东省心理学会临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心理行为科副主任医师王德民介绍,在各种心理成瘾的案例中,因游戏成瘾走进心理诊室的故事比较多。

去年,王德民接诊了一个典型案例。这名22岁的男生阿山(化名)来自佛山,由父母陪同带来。阿山在海南读大学,大一时因为学业相对轻松,自由时间比较多,他迷上了打游戏,时常逃课。毕业后在父母安排下他回到佛山从事一份非常稳定的工作,在打游戏的基础上开始频密地上色情网站,逐渐发展到通宵看,开始是寻找各种理由不上班、长时间请病假,最后辞职。父母一气之下没收电脑,小山也一气之下搬出去独自居住,奶奶心疼孙子,时常接济经济并送饭,小山逐渐演变成足不出户。

渐渐地,在长时间通宵打游戏、看色情网站的行为下,小山开始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并有强迫性行为:每次出门,每走3步退回两步,走了10多个来回后才能顺利下楼出门,在家反复洗手,不跟任何人联系。在严重的焦虑、抑郁、强迫症症状折磨下,他在父母陪同下来到医院就诊,确诊为强迫症。

世卫组织: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病|还有这些瘾,你中了几个?

(二)有奇怪恋物瘾的青少年

十多年来长期从事青少年药物与行为成瘾治疗工作、来自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心理科主治医生陈卓时常接触到未成年人心理成瘾个案。

这周的周三晚上,在接诊电话中,一名13岁小男孩深夜悄悄表达自己的困惑:他很迷恋女性丝袜并时常偷偷拿出来抚摸,甚至晚上穿着入眠。不可言说的羞耻感和罪恶感把小男孩快要压垮了,他很想停止但是无法抑制自己的冲动,从此人恍恍惚惚,学习直线下降,自理生活都很难维持了。

陈卓对一个案例印象颇为深刻,因为案例中的恋物成瘾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了。这位30多岁走进心理诊室的男子对于儿童凉鞋有着难以戒断的心理渴求:走到街道上无法抑制低头寻找哪个孩子穿了“特别的沙滩儿童凉鞋”,这种癖好占据了他的全部生活,为了杜绝这一怪癖,最后他不得不足不出户,非常痛苦。

这名男性回忆,对于儿童凉鞋的“瘾”从小学就开始了。从小他由爷爷奶奶放养式抚养,在乡间光脚四处奔跑,到读书年纪回到父母身边,来到了一个“充满规矩”的世界,第一次穿内裤,第一次穿凉鞋……“那种紧紧的舒服感觉非常难受,很不习惯。但是暴躁的妈妈只有在自己守规矩时才会对自己微笑”,“妈妈的笑太难得了,上小学一年级就被送到寄宿学校,我特别害怕,总是在哭,各种的不适应让我看周围的人都像怪物”,“小学2年级,忽然有一天,我穿上凉鞋,不舒服的束缚感觉又让我觉得兴奋,我也不知道怎么了”。这些信息成了这位来访者可以回忆到的片段,直到今天,“和家人的关系都是疏离的,好像只有那双凉鞋陪伴了我的孤单”。

问一问:

各种心瘾你身边有吗?

深入走进心理分析师的诊室发现,日常中心理成瘾有很多种,大类可分为物质成瘾和行为成瘾。

王德民介绍,有的人喝酒成瘾了无法自我戒断并对生活工作产生严重后果;有患者持续不断地在网上买彩票,已经到负债状态了还是无法自拔,也有个别是性爱成瘾。

“我这边每天都有几个新型毒品成瘾的患者,根据临床观察,这几年有增长趋势的是安眠药这类药物成瘾。”王德民透露。

来自心理诊室的“秘密”

1.每年暑假结束后是心理诊室高峰期

“每年暑假结束后开学一个月左右,我这边就会有很多过来就诊的学生了。”王德民介绍,每年十月左右是学生群体过来就诊的一个高峰期。他们时常被老师或者家长带过来,出现的问题多是沉迷于游戏中,开学后无法集中注意力,部分严重的有一些生理性的反应,因而寻求心理咨询帮助。

陈卓介绍,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每到开学季都会有许多初中、高中生因为“不愿上学”前来就诊,其中相当一部分迷恋网络,而患者自身又无法面对接受自己对网络沉迷的这一事实,在现实生活中呈现出各种不明原因的躯体不适、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当然,这些现实困扰可能部分存在,但其行为表现出来的就是长时间玩手机,这一行为又进一步恶化其现实困扰,对上学读书更加抵触。

2.其实,心理学上并没有“手机成瘾”这种病

世卫组织首次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后,一些人知道后很紧张:下一步会不会把手机成瘾也列入精神疾病了?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骑共享单车、坐公共交通还是在家里,拿着手机无法转移视线的大有人在,甚至有人花费在手机的时间在10个小时以上,每隔几分钟刷一次朋友圈,不刷心情烦躁。

陈卓表示,虽然近些年“手机成瘾”的话题很热,但是目前心理学专业上并没有手机成瘾的概念。

王德民介绍,目前虽然暂时没有接诊单纯因手机成瘾接受心理治疗的个案,但是可以看到,沉溺使用手机的行为正在逐步变得严重,未来几年这方面构成心理问题的案例预计会逐步凸显出来。

他解释,一般因为工作、生活消遣的目的不断刷手机屏幕时可以理解的,特别是现代社会很多工作都需要通过手机即时回复、即时跟进如果不影响生活,没有生理或者心理的异常症状出现,不必要过于担心。但是,如果工作非常忙碌,还是无法停止隔几分钟就要刷一次朋友圈,甚至眼睛不适等情况下还是无法抑制自己继续刷朋友圈,那么就要警惕是否有行为成瘾的倾向了,这时候心理警惕的作用在于,提醒自己“收回”自控力,保持个人的控制能力处于稳定状态。

3.成瘾背后多伴随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心理专家指出,日常所说的上瘾不一定是指心理学所界定的“心理成瘾”,后者是一种心理性疾病。

王德民表示,心理成瘾的判定最核心的是强迫性、连续性、定期去使用某种物质或者做某种行为,伴随一定戒断反应,有心理效用感到舒服,明知道对自己已经构成损害但是不能控制,“要强调无法控制并且已经对个人的生活和社交产生了严重影响。例如‘游戏成瘾’的界定,也强调‘游戏行为模式必须足够严重,导致在个人、家庭、社交、教育、职场或其他重要领域造成重大的损害,症状通常明显持续至少12个月’,界定非常谨慎,所以不要随便给自己扣上心理有问题、有精神病的帽子。”

而且,成瘾行为一般不是短时间发展而成的,王德民介绍,在他接诊的案例中,并非在暑假短期打游戏就发展成为“游戏成瘾”,真正确诊患病的大多是有3年以上的打游戏历史。

陈卓表示,无论是日常中面临的上瘾引发心理不适,还是确诊的“成瘾”心理疾病,需要留意的是关注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健康,“我为什么无法停止这种行为?我的内心为什么惶恐不安?很多成瘾行为并不是单一性的,并发的是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建议:

警惕心灵鸡汤成了“有毒鸡汤”

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从一般正常性的沉迷状态变成了心理成瘾的疾病状态呢?

王德民表示,行为成瘾并非短暂形成的,很多时候是多年累积下越发严重导致的结果,如果这种行为对于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关系已经造成了损害,那么就要学会调整生活和个人把控能力,等无法自控时就失去了主动权。这种调整可以多方面的,例如在预防游戏成瘾上,应该限定一定的上网时间,家长可以通过布置网上作业的方式引导正确使用网络的模式,更需要的是,多培养一些户外爱好,一起出去运动,合理安排时间和生活节奏。

陈卓表示,成瘾行为背后很多时候伴随着焦虑抑郁情绪,压力下的亚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全民病,有的人在这些情绪驱使下有了某种成瘾状态以转移注意力,但是应该认识到,通过成瘾达到的短暂兴奋感是一个恶性循环的“死胡同”,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工作、学习成就还是个人价值的获得,都是需要时间的,具体成瘾行为可以快速获得愉悦感,但是最终会逐步走向无法自拔,与现实逐渐脱离。

世卫组织: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病|还有这些瘾,你中了几个?

“有很多心灵鸡汤告诉我们要积极、要阳光,要正面,但是这种一味的积极,不能接受允许负性情绪的存在的心灵鸡汤其实是‘毒鸡汤’。”陈卓介绍,曾有一个十多岁患者有抑郁症,他的妈妈要求他每日进家门前一定要微笑才能进家门,这种做法在心理分析师看来,是有害的,“一个活生生的人有喜怒哀乐,有爱恨情仇,有积极上进有嫉妒妄念,有阳光也有阴暗的情绪,多么的正常合理啊!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允许容纳自己的阳光面和阴暗面。全民健身之后的全民健心也刻不容缓了。

自测:

今天你成瘾了吗?

美国关于心理“成瘾”有六大标准:

1.突显性(在患者的生活中某种行为最为显著);

2.耐受性(某种特定行为一旦成瘾,可以引起患者体内多巴胺的分泌,使其处于愉悦的状态,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刺激’。长期作用下,会使大脑对多巴胺分泌产生耐受性,以致需要不断寻求更多、更高强度的刺激获得满足感、愉悦感);

3.冲突性(自身感知到痛苦,能认识到自身行为非正常,想停止却无法抵挡心理的渴求,丧失了选择停止或者继续下去的自由);

4.复发性(成瘾性疾病的复发率非常高,比如青少年在学校、生活中遇到人际关系、工作压力等问题时,会出现退缩行为、选择网络,以逃避现实中的冲突);

5.戒断性(成瘾行为一旦形成,如果暂时脱离该行为方式会出现焦虑、不安、易激惹、行为障碍、情绪低落、身体不适等戒断反应);

6.兴奋性(成瘾行为所带来的高兴奋度,超越了正常人生活中所能想象的高峰体验)。”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梁超仪 通讯员胡誉怀、田乃伟

图@视觉中国

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工作室出品

有约君猜

你可能还想看以下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