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人民币汇改的前因后果之“后果”

8.11人民币汇改之后资本流出继续增加,但此时已偏离基本面因素。汇率波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汇改初期,因供求失衡压力和市场情绪集中宣泄,外汇市场剧烈波动。8月份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贬值4.3%,市场价贬值2.6%,CNH与CNY日均差价491个基点,即相差约为人民币5分钱(7月为63个基点)。于是,很多企业就在境内买外汇付到国外,然后在国外将外汇换成人民币再调回国内,再在国内购买外汇对外支付,这样重复套利,每一元人民币可套利5分钱。结果8月份海关进出口顺差602亿美元,而远期跨市场外汇市场供求缺口负939亿美元,外汇储备下降939亿美元,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减少7238亿美元,下降程度较7月份均有大幅增加。央行于8月13日召开新闻吹风会,宣布人民币汇率调整基本到位,开始加大外汇市场干预力度,明确表示降低外汇储备是为外汇市场提供流动性,并对远期购汇业务实施外汇风险准备金制度(相当于征收托宾税),同时加强对银行结售汇和跨境人民币业务的真实性审核。

第二阶段:9、10月份,人民币汇率企稳,外汇市场趋稳。人民币对美元市场价分别升值0.3%和0.6%,CNH和CNY日均差价为420和179个基点,差价逐渐缩小。此时企业仍然认为人民币未调整充分,进一步减少美元负债,不过鉴于利差和汇差损失,外汇存款亦有所减少。外汇储备余额由下降(-433亿)转为增加(+114亿),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也由减少(-7613亿)转为增加(+129亿)。

第三阶段:11月份之后,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扩大,外汇市场波动再次加剧。CNH与CNY日均差价288个基点。外汇贷款和存款继续减少,外汇储备下降872亿,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减少2213亿。12月份CNH与CNY日均差价663个基点,外汇储备和金融机构外汇占款继续下降。1月日均差价继续扩大至千点。

汇改之后基本面因素与贬值预期叠加,加速了资本外流。

实际上,资本外流不一定会导致贬值压力。例如,美国经常项目是逆差(即贸易赤字),资本项目是顺差,日本则反过来,经常项目是顺差,资本项目是逆差。可见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是镜像关系,不能简单用贸易赤字来解释美元贬值,用资本项目顺差解释美元升值。中国也应如此。2010年初到2015年Q3以来的23个季度中,中国有13个季度短期资本为净流出,而我们绝大部分时间面临的是人民币升值。

但是,中国有一大特色是,中国虽然是对外净债权国(最高达2万亿净债权),但资产在官方(外汇储备),负债在民间,即官方对汇率升值不敏感,民间对贬值较为敏感。这样就出现了贬值预期下的集中资本流出,造成较大贬值压力。同时央行未及时与市场沟通解读政策,让市场错误解读国家改革的焦点是汇率水平调整,让人民币加速贬值,而不是改革汇率形成机制。市场恐慌认为国家经济出现问题,中国要用竞争性贬值来拯救中国。于是人民币贬值预期更盛,造成一定程度的金融动荡。

汇改后人民币外债大幅减少,包括主动偿还外债和被动外债减少(指持有人民币的境外机构减持存在中国境内的人民币),境外主体也开始减持人民币资产。

中国外汇市场自此进入多重均衡状态。贸易较大盈余与外汇储备变动相背离(进出口贸易顺差但外汇储备减少),本外币正利差与套利资本流向相背离(外汇市场外汇供不应求,到2015年底缺口达-6530亿美元,央行外汇占款减少2.36亿人民币)。

我们面临着从政府帮助市场确定汇率到由市场自身寻找合理汇率水平的过渡阶段。

8.11人民币汇改的前因后果之“后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