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人民幣匯改的前因後果之「後果」

8.11人民幣匯改之後資本流出繼續增加,但此時已偏離基本面因素。匯率波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匯改初期,因供求失衡壓力和市場情緒集中宣洩,外匯市場劇烈波動。8月份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貶值4.3%,市場價貶值2.6%,CNH與CNY日均差價491個基點,即相差約為人民幣5分錢(7月為63個基點)。於是,很多企業就在境內買外匯付到國外,然後在國外將外匯換成人民幣再調回國內,再在國內購買外匯對外支付,這樣重複套利,每一元人民幣可套利5分錢。結果8月份海關進出口順差602億美元,而遠期跨市場外匯市場供求缺口負939億美元,外匯儲備下降939億美元,金融機構外匯佔款減少7238億美元,下降程度較7月份均有大幅增加。央行於8月13日召開新聞吹風會,宣佈人民幣匯率調整基本到位,開始加大外匯市場干預力度,明確表示降低外匯儲備是為外匯市場提供流動性,並對遠期購匯業務實施外匯風險準備金制度(相當於徵收託賓稅),同時加強對銀行結售匯和跨境人民幣業務的真實性審核。

第二階段:9、10月份,人民幣匯率企穩,外匯市場趨穩。人民幣對美元市場價分別升值0.3%和0.6%,CNH和CNY日均差價為420和179個基點,差價逐漸縮小。此時企業仍然認為人民幣未調整充分,進一步減少美元負債,不過鑑於利差和匯差損失,外匯存款亦有所減少。外匯儲備餘額由下降(-433億)轉為增加(+114億),金融機構外匯佔款也由減少(-7613億)轉為增加(+129億)。

第三階段:11月份之後,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擴大,外匯市場波動再次加劇。CNH與CNY日均差價288個基點。外匯貸款和存款繼續減少,外匯儲備下降872億,金融機構外匯佔款減少2213億。12月份CNH與CNY日均差價663個基點,外匯儲備和金融機構外匯佔款繼續下降。1月日均差價繼續擴大至千點。

匯改之後基本面因素與貶值預期疊加,加速了資本外流。

實際上,資本外流不一定會導致貶值壓力。例如,美國經常項目是逆差(即貿易赤字),資本項目是順差,日本則反過來,經常項目是順差,資本項目是逆差。可見在浮動匯率制度下,經常項目與資本項目是鏡像關係,不能簡單用貿易赤字來解釋美元貶值,用資本項目順差解釋美元升值。中國也應如此。2010年初到2015年Q3以來的23個季度中,中國有13個季度短期資本為淨流出,而我們絕大部分時間面臨的是人民幣升值。

但是,中國有一大特色是,中國雖然是對外淨債權國(最高達2萬億淨債權),但資產在官方(外匯儲備),負債在民間,即官方對匯率升值不敏感,民間對貶值較為敏感。這樣就出現了貶值預期下的集中資本流出,造成較大貶值壓力。同時央行未及時與市場溝通解讀政策,讓市場錯誤解讀國家改革的焦點是匯率水平調整,讓人民幣加速貶值,而不是改革匯率形成機制。市場恐慌認為國家經濟出現問題,中國要用競爭性貶值來拯救中國。於是人民幣貶值預期更盛,造成一定程度的金融動盪。

匯改後人民幣外債大幅減少,包括主動償還外債和被動外債減少(指持有人民幣的境外機構減持存在中國境內的人民幣),境外主體也開始減持人民幣資產。

中國外匯市場自此進入多重均衡狀態。貿易較大盈餘與外匯儲備變動相背離(進出口貿易順差但外匯儲備減少),本外幣正利差與套利資本流向相背離(外匯市場外匯供不應求,到2015年底缺口達-6530億美元,央行外匯佔款減少2.36億人民幣)。

我們面臨著從政府幫助市場確定匯率到由市場自身尋找合理匯率水平的過渡階段。

8.11人民幣匯改的前因後果之“後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