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再投千億建智能物流骨幹網,新製造時代已然開啓?

要說中國製造業一直以來最大的痛點,莫過於成本控制。而在製造業紛紛轉型升級的當下,成本控制的一大痛點則是物流成本。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的社會物流成本佔GDP的15%左右,而歐美髮達國家則為6%~7%,日本更是為5%。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而馬雲則在日前舉行的2018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表示,接下來菜鳥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把佔中國 GDP 15%的物流成本降到5%以下,為製造業創造利潤空間。在大會現場,馬雲宣佈:菜鳥將全力以赴建設國家智能物流骨幹網,為此阿里將再投入上千億。

那麼,為什麼馬雲願意拿出千億甚至更多來建設這張“網”?對於阿里、菜鳥而言,其將為中國物流業和製造業帶來怎樣的賦能?千億大網背後,是怎樣的戰略考慮?

馬雲再投千億建智能物流骨幹網,新制造時代已然開啟?

【物流是中國製造業的痛點也是未來機會點】

在全球經濟大變革和中國經濟大發展之際,中國製造企業為增強市場競爭力,滿足客戶需求,紛紛向按訂單生產、按需製造轉型。

而這種生產模式的變化,首當其衝的就是對製造業的物流體系提出了挑戰,迫使企業對生產物流系統進行升級改造。在此過程中,企業會面臨諸多問題和困惑,以至於一眾製造企業無奈面對夠大的壓力。尤其是在按訂單生產、按需製造之下,除了保證按時交貨,“按單生產”和“按需定製”更是對物流提出的突出的挑戰。

因為製造業要生產更多品種的產品以供客戶選擇,要做到能夠接受最後一分鐘的訂單修改,要能夠對市場做出快速響應,就必須有高效且低成本的物流體系予以保駕護航。簡言之,高效的生產物流系統對於製造企業是必需的,甚至成為企業能否生存發展的關鍵。

我國是製造業大國,目前有兩大趨勢是顯見的,一是消費升級、二是產業升級。目前來看,是消費升級在倒逼產業升級,由於產業端的大多數製造企業還是傳統的經營管理模式,其在觀念、模式和機制上一時半會還未能跟上消費升級的勢頭。這其中,物流其實是很重要的一環,通過物流來為製造業降本增效,以物流能力打造新制造時代,是產業升級的必然趨勢。隨著物流體系和效率的日臻完善和提升,產業升級會成為消費升級的主動使能的一方,讓製造企業沒有物流包袱,是製造業輕裝上陣朝新制造蛻變升級的基礎要說中國製造業一直以來最大的痛點,莫過於成本控制。而在製造業紛紛轉型升級的當下,成本控制的一大痛點則是物流成本。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的社會物流成本佔GDP的15%左右,而歐美髮達國家則為6%~7%,日本更是為5%。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而馬雲則在日前舉行的2018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表示,接下來菜鳥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把佔中國 GDP 15%的物流成本降到5%以下,為製造業創造利潤空間。在大會現場,馬雲宣佈:菜鳥將全力以赴建設國家智能物流骨幹網,為此阿里將再投入上千億。

那麼,為什麼馬雲願意拿出千億甚至更多來建設這張“網”?對於阿里、菜鳥而言,其將為中國物流業和製造業帶來怎樣的賦能?千億大網背後,是怎樣的戰略考慮?

馬雲再投千億建智能物流骨幹網,新制造時代已然開啟?

【物流是中國製造業的痛點也是未來機會點】

在全球經濟大變革和中國經濟大發展之際,中國製造企業為增強市場競爭力,滿足客戶需求,紛紛向按訂單生產、按需製造轉型。

而這種生產模式的變化,首當其衝的就是對製造業的物流體系提出了挑戰,迫使企業對生產物流系統進行升級改造。在此過程中,企業會面臨諸多問題和困惑,以至於一眾製造企業無奈面對夠大的壓力。尤其是在按訂單生產、按需製造之下,除了保證按時交貨,“按單生產”和“按需定製”更是對物流提出的突出的挑戰。

因為製造業要生產更多品種的產品以供客戶選擇,要做到能夠接受最後一分鐘的訂單修改,要能夠對市場做出快速響應,就必須有高效且低成本的物流體系予以保駕護航。簡言之,高效的生產物流系統對於製造企業是必需的,甚至成為企業能否生存發展的關鍵。

我國是製造業大國,目前有兩大趨勢是顯見的,一是消費升級、二是產業升級。目前來看,是消費升級在倒逼產業升級,由於產業端的大多數製造企業還是傳統的經營管理模式,其在觀念、模式和機制上一時半會還未能跟上消費升級的勢頭。這其中,物流其實是很重要的一環,通過物流來為製造業降本增效,以物流能力打造新制造時代,是產業升級的必然趨勢。隨著物流體系和效率的日臻完善和提升,產業升級會成為消費升級的主動使能的一方,讓製造企業沒有物流包袱,是製造業輕裝上陣朝新制造蛻變升級的基礎。菜鳥的使命】

“菜鳥不僅要自己飛,還要讓自己的夥伴飛”,馬雲在本次演講中如是強調。

根據馬雲的演講,國家智能物流骨幹網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在國內,要做到任一地方24小時必達,把中國物流成本佔GDP的比重降到5%以下。另一個是在全球,要沿著一帶一路,打造全球72小時必達。這兩部分是什麼概念呢?有沒有衡量的標準呢?馬雲給出的答案是,“北上廣深快不叫快,雲南快、貴州快、內蒙古快、拉薩快,才真是快”;另一個是在全球,沿著“一帶一路”,實現全球72小時物流。“比如早上在挪威捕撈起來的三文魚,晚上就能出現在中國的餐桌上”。

可以說,這絕不是一個小工程,無論是國內還是全球,都要求菜鳥充分整合內外部資源,形成智能物流體系。對此,我很認同馬雲的這一觀點——菜鳥過去五年主要在解決電商和自身行業的問題,今後必須為國家、行業、社會解決問題。中國是製造業大國,物流業不僅要自己發展,還應該成為製造業的利潤擔當。

由此來看,對於2013年成立的菜鳥,馬雲爸爸已經決定放手讓其自由飛翔。一組數據是,成立5年來,菜鳥網絡連接了300萬名快遞員、3000萬平方米倉庫,把中國快遞的平均時效從4天以上提速到2.5天,把中國到主要國家的跨境物流時效從平均70天提升到了10天以內。譬如,菜鳥通過與馬來西亞海關合作,已然將原有的清關效率從1天縮短到3小時,還把機器人倉從中國帶到吉隆坡。

可以說,菜鳥不是做物流,而是建立智慧物流網絡,讓全社會的物流資源在上面跑的更順暢,更有效率。做別人不願意做、做不了的事。

馬雲再投千億建智能物流骨幹網,新制造時代已然開啟?

【阿里大生態的賦能】

從新物流到新制造,其實在菜鳥的背後,一支更大的力量便是阿里的大生態。譬如,製造業存在成本控制難題,這其中又有很多物流成本在裡面。而在菜鳥將這一成本降低的同時,其實阿里大生態還是進一步賦能新制造。

比如,在按單生產、按需製造的模式下,其實阿里的電商數據、消費行為數據等,能作為製造業的晴雨表和風向標。無論是製造業的生產計劃環節還是物流成本環節,其實都離不開大數據。菜鳥網絡過去5年自然積累了足夠的大數據,而阿里大生態下則有更豐富、指標更多元的大數據可賦能製造業。

而在阿里大生態下,其實新制造的賦能,正是技術、智能、協同等的聯動來為製造業創造利潤空間。換言之,沒有大數據,沒有未來的物流,沒有現代物流,就不可能有新零售、不可能有新制造。

“如果1千億不夠,我們會投資幾千億。”馬雲的這一擲地有聲,其實已然彰顯了阿里大生態賦能新制造的壯志和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