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除了仇視日本,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今天是201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一定一定要強調的是,每每提起12月13日,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南京大屠殺紀念日”,這個說法是不對的,我們要紀念的,不是南京大屠殺,而是在這場暴行中無辜喪命的死難者,所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這幾個字,是不能省略的。】

1937年12月13日,中華民國首都,南京淪陷,侵華日軍在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了長達6周的大屠殺和姦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殺中,大量平民及戰俘被日軍殺害,無數家庭支離破碎,遇難人數超過30萬。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除了仇視日本,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12月12日,《侵華日軍在淞滬地區的暴行實物展》在淞滬紀念館開幕,包括首次展出的百人斬罪證日本武士刀在內的76件實物和照片。

此次展覽的大部分文史資料都來自戰後“南京軍事法庭”審判長石美瑜後人石南陽先生捐贈,其中一把曾殺戮南京人民的日本武士刀,則成為記錄侵華日軍兇殘的最強鐵證。

此外,還有日本《東京日日新聞》上記載的《百人斬大接賽》影印本也出現在展覽中,當初南京審判中,就是靠這份“百人斬”的新聞報道,讓兩個殺人狂魔被押到雨花臺刑場執行槍決。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除了仇視日本,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在耶路撒冷,有一道古老的城牆,被猶太教徒視為第一聖地,教徒到這裡必須哀哭,以表示對古神廟的哀悼並期待其恢復,由此,這道牆被稱為“哭牆”。

而在南京,也有一道“哭牆”,它無關宗教,卻也是一種信仰。

南京的哭牆,位於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萬人坑”之前,上面翔實地鐫刻著戰後初期,南京市抗戰損失調查委員會、南京大屠殺案敵人罪行調查委員會,以及解放以來各時期的倖存者口述證言、出版的各種史料、遇難者家屬提供的遇難者名單。

象徵被日軍屠殺的30萬同胞。

列列名單,觸目驚心。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除了仇視日本,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這道“哭牆”是不斷被更新的,1995年初建時,上面刻有3000個姓名,此後,經過2007年、2011年、2013年、2014年、2016年的增刻,牆上的名字已經達到10615個。

今年,“哭牆”上再次新增了20個遇難者名字。

前兩天,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家屬在“哭牆”前舉行了祭奠儀式,悼念死去的親人。

事實上,不僅“哭牆”上的名字越來越多,就連倖存者家屬,也都垂垂老矣。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除了仇視日本,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倖存者陳桂香(左)和她的親屬】

到今年,南京大屠殺已經過去整整80年。

目前,登記在冊的倖存者已不足百人,他們和慰安婦倖存者一樣,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多的倖存者、見證者正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逝去,12月10日,距離公祭日只有3天時間的時候,最年長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管光鏡老人與世長辭,享年100歲。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除了仇視日本,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管光鏡生於1917年4月,1937年親眼目睹日軍飛機來襲轟炸,那次轟炸是抗戰期間,日軍在江蘇省境內造成遇難同胞最多的單次空襲,管老人躲在溧水東河沿邊大石頭底下才僥倖生還。

南京淪陷後,他還多次目擊日軍在南京郊區屠殺當地無辜百姓。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除了仇視日本,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管老人90歲那年,進入紀念館展廳參觀、悼念遇難同胞)

除了管老人之外,單單2017年一年中,就還有其他8名倖存者離世。

楊明貞老人,遭遇大屠殺時年僅7歲,親眼目睹父親被害,自己和母親被強姦,終身小便失禁。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除了仇視日本,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佘子清老人,母親被殺害後逃到美國大使館得以倖存,頭部留下了當年被日軍用槍托砸出的傷疤。從2004年開始在遇難同胞紀念館擔任志願講解員,十幾年來,講解時間超過四千小時。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除了仇視日本,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王學欲老人,親眼目睹哥哥被殺害,親戚家6口被害。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除了仇視日本,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梅秀英老人,親眼看到日軍集中屠殺了包括哥哥在內的七八百人。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除了仇視日本,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季培生老人,奶奶、外婆、舅舅、姨父四人被日軍擄走,這輩子再沒見過。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除了仇視日本,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林玉紅老人,母親因反抗日軍侮辱被害,父親也被抓去殺害。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除了仇視日本,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李素芬老人,母親和年僅10歲的妹妹被日軍強姦,父親受刺激得了腦溢血,之後父母雙亡。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除了仇視日本,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夏瑞榮老人,祖父被日軍殺害,自己被抓走充當苦力,期間目睹了日軍的種種惡行。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除了仇視日本,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電影《尋夢環遊記》中說,“人這輩子一共會死亡三次。第一次是心臟停止跳動,從生物角度講你已經去世了;第二次是在葬禮上,認識你的人來祭奠,這時從社會地位角度講,你去世了;第三次是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死後,那你就真的消失了。 ”

如今,這些經歷過、見證過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們,已經經歷了前兩次死亡,而我們這些出生於和平年代的人,則成為要記住他們的人,讓他們能夠不會“真的消失”。

所謂“記住他們”,不是要記住這些倖存者曾遭遇的苦難,而是透過這些苦難,記住這段歷史,並以此為戒,保持警醒,只有自身的更加強大,才能避免悲劇的重演。

這種銘記,不僅在國內,近幾年來,開始在國際上產生影響。

不僅《南京大屠殺史》韓文版首發,在加拿大聯邦議會上,華裔議員關慧貞也發表聲明,緬懷南京大屠殺死難者,並呼籲加拿大政府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紀念日。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除了仇視日本,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去年12月,加拿大安大略省議會,同樣通過了由華裔議員黃素梅提交的在安大略省設“南京大屠殺紀念日”的議案,成為西方出現首個有官方設立南京大屠殺紀念日的地區。

當然,在議案通過過程中,也曾遭遇日本方面的阻撓,日方稱設立“南京大屠殺紀念日”將“有可能在相關國家間引起不愉快爭論”的擔憂。

沒錯,對於親手製造了南京大屠殺惡行的日本官方來講,否認是他們一貫的態度。

在歷史教科書中刪除關於侵略、慰安婦和南京大屠殺的記述,幾天前,日本國會議員還在參拜靖國神社。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除了仇視日本,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歷史不會被遺忘,更無法被篡改,只有直面歷史,才能獲得真正的尊重。

1970年12月7日,與波蘭簽訂華沙條約後,西德總理勃蘭特來到華沙猶太隔離區起義紀念碑前敬獻花圈,並自發下跪為在納粹德國侵略期間被殺害的死難者默哀。

史稱“華沙之跪”。

正視過去發生的罪惡的一切,並以道歉的方式對此表示懺悔,德國做到了,所以德國能以全新的形象出現在國際社會上。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除了仇視日本,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反觀日本,否認、干擾所有揭露其惡行的國際行動,事實上,這種行徑,不僅無法掩蓋,反而欲蓋彌彰,暴露其醜惡的嘴臉。

當然,暢讀小歷說這些,並非想慫恿大家仇視日本,抵抗日貨,只是,不仇視並不代表要遺忘,只有對當年日軍的殘暴行為有足夠的瞭解,只有牢記日軍對我國犯下的罄竹難書的罪行,才能激勵我們前行,進步,並時刻對日本這個溫文爾雅又嗜血無情的民族心存警戒。

正如下圖這位學生所言,我們要做的,並非砸自己人使用的日貨,而是要在各行各業,都做的比他們好,我們的官員比他們的清廉,我們的街道比他們的乾淨,我們的橋比他們的結實,我們的年輕人,比他們更有未來,更有希望。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除了仇視日本,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任重而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