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因溼而致的兒科病,可用五苓散

這幾個因溼而致的兒科病,可用五苓散

應用五苓散治療新生兒黃疸、嬰幼兒腹瀉、嬰兒溼疹、小兒睪丸鞘膜積液等兒科疾患,屢獲良效。

五苓散兒科新用

五苓散出自張仲景之《傷寒論》。原為治太陽表邪未解,內傳太陽之腑,以致膀胱氣化不利,遂成太陽經腑同病之蓄水證而設。本方由茯苓、澤瀉、豬苓、白朮、桂枝組成。具有利水滲溼、溫陽化氣之功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水溼內停之水腫等證。筆者應用本方治療新生兒黃疸、嬰幼兒腹瀉、嬰兒溼疹、小兒睪丸鞘膜積液等兒科疾患,屢獲良效。

新生兒黃疸

例1:男,28天,12月2日就診。患兒於生後第2天出現黃疸,7天后逐漸加重,糞便稀溏,呈灰白色,尿色深黃,不欲吮乳。

查體:身體瘦弱,腹脹,肝肋下3.5cm,質1°硬,脾未觸及。全身皮膚及鞏膜黃染,黃色晦暗。舌質淡紅,苔白厚,指紋色淡。查血清總膽紅素205.2umol/L,肝功正常。

根據患兒臨床表現,證屬脾虛溼盛之胎黃。治以健脾利溼之法,選用五苓散加味。

處方:茯苓10g,豬苓5g,澤瀉5g,白朮3g,桂枝2g,茵陳10g,竹葉3g。水煎服,每日1劑。服藥3劑,黃疸減輕,尿量增多;繼服5劑,黃疸消退,大便顏色正常,腹脹消失,食慾增進。複查血清總膽紅素正常。

按:新生兒黃疸中醫稱“胎黃”。導致胎黃的原因很多,但多與溼邪有關。五苓散有健脾利溼之功,可使邪從小便而解。溼邪即去則膽汁疏洩正常,黃疸自退。且本方藥味平和,無苦寒攻伐之品,用之無損傷脾胃之弊。

嬰幼兒腹瀉

例2:女,1歲,8月18日就診。患兒於3天前腹瀉,每日大便10餘次,為稀水樣便,挾有不消化食物,無粘液及膿血,伴腸鳴腹痛、尿少、不欲進食。

查體:精神稍弱,無發熱,無明顯脫水徵。腹軟,腸鳴音活躍。舌質淡,苔白厚,指紋淡紫。證因溼邪困脾所致。治以利溼止瀉,方用五苓散加味。

處方:茯苓12g,豬苓6g,白朮5g,澤瀉10g,桂枝3g,蒼朮6g,車前子10g(包煎)。水煎服,每日1劑。服藥2劑腹瀉次數明顯減少;繼服3劑,大便性狀恢復正常。

按:嬰幼兒腹瀉屬中醫“洩瀉”範疇。洩瀉的病因比較複雜,但其病變皆在脾胃,均與溼邪有關,故有“無溼不成瀉”之說。五苓散功擅利溼,溼邪去除則脾運自健,洩瀉自止。此即“利小便而實大便”之意。

嬰兒溼疹

例3女,6個月,4月21日就診。患兒於2個月前頭面部皮膚出現粟粒狀紅色丘疹,以後逐漸增多,遍及全身,皮疹糜爛面有漿性滲出,劇烈瘙癢,哭鬧不安,伴有反覆腹瀉。查體:全身皮膚紅色粟粒狀皮疹,頭面部為甚,皮疹表面糜爛有滲出。舌質淡紅,苔白厚,指紋淡紫。

根據患兒皮疹特點,屬素體溼盛所致。故用健脾滲溼之法,方用五苓散加減。處方:茯苓10g,豬苓6g,澤瀉6g,白朮5g,地膚子6g,白鮮皮6g,蟬蛻5g。水煎服,每日1劑。服藥5劑,皮疹明顯減少,滲出消失,繼服5劑,溼疹痊癒。

按嬰兒溼疹中醫稱“奶癬”。本病多發於素體溼盛之兒。五苓散擅利水溼,加地膚子、白鮮皮、蟬蛻能祛風止癢。內溼既除,外溼自去,溼去則疹自消退。

睪丸鞘膜積液

例4男,8個月,5月20日就診。患兒於4個月時發現陰囊腫大,且逐漸加重,伴尿頻而清、大便溏薄。曾用中藥燻洗月餘,未見好轉。查體:陰囊內有光滑的囊性腫物,捫之不痛,透光試驗陽性。舌質淡,苔白,指紋淡紅。證屬腎氣不化,水溼下注所致。

故治以溫腎化氣,利水消腫之法,遂以五苓散加味治之。處方:茯苓10g,豬苓10g,澤瀉6g,白朮5g,桂枝5g,小茴香3g。水煎服,每日1劑。服藥7劑,陰囊內水液明顯減少;繼服7劑積液消失而愈。隨訪1年未見覆發。

按睪丸鞘膜積液中醫稱“水疝”。其發生主要由於先天不足,腎的氣化不利導致水液下注。五苓散中桂枝能溫陽化氣;茯苓、豬苓、澤瀉利溼消腫;白朮能健脾燥溼;加用小茴香可加強溫化之力,腎氣得以溫化則水溼自可消利。

小結

上述幾種疾病在兒科均較常見。其病雖不同,但究其源,則均系水溼內盛所致,皆以溼邪為患。五苓散功擅利溼,臨床凡以溼為病者,不論其症狀異同,以本方治之多能取效。小兒脾常不足,運化功能尚未健全,水溼內停所致疾患較多。五苓散不僅能健運利溼,化氣行水,且有健脾之功,故尤適於兒科臨床。

每日一文,陪伴中醫人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