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現代大學的起源地

意大利全國文盲率不到3%。國家用於公共教育經費佔政府公共開支的10%左右。全國實行八年義務教育。教育體制主要分為幼兒教育、小學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五個階段。

意大利——現代大學的起源地

一、意大利的教育管理體制

意大利的政治體制是議會制共和制,實行兩院制,政治體制決定了教育體制。意大利的中央級國家機構為三權分立的體制。在中央政府設教育部,主要負責宏觀的協調工作,制定教學大綱等。全國分為18個大區和2個自治區。大區有議會和政府,大區和大區以下的國家機構為兩權分立。

意大利在基礎教育方面實施“5-3-5學制”,即:小學5年、初中3年、高中5年。3-6歲的孩子入幼兒園。小學教育稱作“前期教育”;初中教育稱作“一級中學教育”;高中教育稱作“二級中學教育”。

目前實施的義務教育是8年,6到14歲,包含了小學和初中。新的改革方案,擬向12年義務教育過渡。無居留權的外國人、吉普賽人、流浪漢的孩子,都必須免費接受義務教育。有時候,政府要派車到流浪者的家門口,強拉他們的孩子免費進入學校接受義務教育。

初中(“一級中學”)升入高中(“二級中學”),義務教育結束,有一次大考,合格後,發一個《證書》。獲得初中畢業《證書》的大多數學生都進入高中,只有少數的學生去職業技術類學校學習。

高中(“二級中學”)一般分為文理高中和職業技術高中,兩大類高中的數量約各佔50%。文理高中實際上又細分為文科高中、理科高中。這樣算下來,高中共有三類。

二、意大利的學前教育狀況

早在1968年,意大利政府就頒佈了444號法令,從而宣告意大利普及性學前教育制度的正式建立。444號法令第一款規定:意大利3-6歲幼兒在幼兒園“註冊是非強制性的,就讀是免費的”。同時,該法令還正式規定意大利兒童有接受學前教育的權利。一般認為444號法令不僅為政府提供公費的學前教育奠定了法律基礎,它也代表了意大利學前教育文化的根本轉折:從此,興辦學前教育是為了滿足和維護兒童的需要和權利,而不只是為了幫助家庭和工作母親。

意大利的學前教育目前的格局是國家、地方政府和個人承辦學前教育,意大利學前教育面向3~6歲的幼兒,不屬義務教育階段,但實際實施來看已被公認為教育制度的第一階段和基礎階段。意大利的幼兒園分全日制和半日制,全日制的佔大多數。

意大利的幼兒園有不同的辦學主體,主要有公立和私立之分,其中:公立部分又分為國立和地方政府創辦,私立部分又分為宗教團體創辦和私人創辦。意大利的羅馬長久就是基督教皇的所在地,整個國家也具有濃厚的宗教氛圍,從教育的發展史來說,意大利的宗教對於教育的推動功不可沒。兩類四種學校的比例來看,這四類幼兒園所佔的比率分別是:國立幼兒園佔55%,地方政府辦幼兒園佔15%,宗教團體辦幼兒園佔20%,私人辦幼兒園佔9%。

管理方面:意大利所有幼兒園都歸教育部管理,教育部監督幼兒園的辦學方向,並負責質量監督和評估。但是,國立、地方辦和私立幼兒園的管理制度是不同的。國立幼兒園直接由教育部負責,教育部以三級管理的方式來保證國家法律的實施:第一級是園長,第二級是督學,第三級是國家視導員。每個國家視導員負責大約50所幼兒園。

經費和學費:國立幼兒園由國家承擔。市立幼兒園由地方政府承擔;國立和市立幼兒園是免費的,家長只需交納孩子的膳食費和交通費。教會辦的幼兒園接受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部分資助,因此收費不高。私人辦的幼兒園多數屬於非營利機構。但也有些屬於營利機構,可以高收費辦學。

在幼兒園的課程領域,學校具有自主權,意大利的學前教育的課程中最有名的是瑞吉歐模式,瑞吉歐模式的核心是重視兒童、教師及所要學習的知識之間的關係。兒童被看成是具有權利的個人,他們具有探究的好奇心,有能力建構知識。並具有社會化和交流的需要。教師的角色不是傳遞知識的教員,而是兒童學習過程的促進者和兒童的合作者。因此,教師必須反思自己的行為對幼兒學習的影響。教師也有責任觀察、記錄、收集和整理有關兒童發展的情況,成為研究者。知識學習則被看成是一個由兒童發起,由兒童自我引領,並且是一種社會建構的動態過程。同時,兒童的理解可以用多種形式來表達,如畫畫、泥塑、動作、表情、聲音、姿勢等。

三、意大利中小學狀況

學校的內部治理方面,一般的中小學,設有三個委員會:一是學校管理委員會,由三方代表組成:教師代表;家長代表;學生代表(高中有,小學和初中沒有)。二是學校教師理事會。由全體教師組成,負責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確定具體的教學內容,靈活地開展教學。校長任主席。三是學校家長委員會。可以提出一些具體的建議。

從學制來看,意大利學中小學為5-3-5模式,小學5年,初中3年,高中5年,2017年在逐漸進行改革,準備將高中教育改為4年制,形成5-3-4學制。義務教育年限從之前的8年也準備逐漸修改為12年,涵蓋高中教育。

當前的義務教育屬於小學和初中的8年制階段,在小學階段,意大利的小學不強迫學生學習,一切順其自然,家庭作業也比較少,並且這幾年的改革中還在逐漸取消家庭作業,減輕小學生負擔。學校也不會公佈學生的成績,使得學生在較為輕鬆的環境中進行小學教育。有人可能會認為這樣有基礎知識不紮實的問題,意大利人認為知識可能到中學階段再去學習和彌補,比如數學,到四年級才有四則混合運算,乘法口訣表對於一個小學已經畢業的學生都是一件難事。他們認為在教育中閱讀教育是成功的,意大利小學注重講解本土的地理歷史,每個地區每個城市宗教文化信仰,在語文課裡就很詳盡地傳授給學生。意大利小學課程不像國內稱之為語文課,他們把課程分成:語法(grammatica)、地理(geografia)、歷史(storia),往往由不同的老師來擔任。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不斷地讓學生們接觸閱讀,閱讀地理歷史知識以外,還有閱讀課外書。小學升入初中,2004年以前,小學畢業生在升入初中之前需要通過考試,考試內容包括意大利與短文寫作、數學和一些基本科目,2004年以後則無須考試即可升入初中。

學生在初中畢業需要通過畢業考試才能畢業,考試分意大利語、數學和外語三門筆試,一門多學科性的口試。考試合格者將獲得初中畢業證書,並可以選擇上高中,亦可選擇師範,職業學校或藝術學校,這些職業學校的學制為2-5年不等。

意大利目前存在三種類型的高中。一種為普通高中,學術課程學習較為廣泛與紮實,目標為升入大學。一種是技術學校,通常以商、法、管理等為主。一種是專業學校,通常以工科為主,多為三年制。大多數的高中在核心科目的教學內容都是相同的,包括如文法、歷史和數學等。每個學校有自由選擇開設選修課程的權力。

意大利的高中升入大學也要經過“高考”,這個高考是獲得高中畢業文憑,也被稱為高中畢業考試。意大利中學生獲得高中文憑(dimaturità)的考試是由3個筆試(esame)和一個多學科的口試測驗(colloquio)組成。筆試第一項是撰寫文章,文章的主題一般是歷史、社會、文學和科學。筆試的第二項是從學生的專業中選擇知識進行測試,考察學生的專業知識。筆試的第三項是跨學科的考試,內容包括社會文化問題以及外語知識。口試測驗則是在書面考試進行之後,口語測試中有6名教師作為考官,內容分為“高中畢業論文展示”部分和“考試組委會提問”兩個部分。意大利“高考”總分為100分,其中考生過去三年學習平均成績佔25分,口試成績佔30分,三次筆試成績則為每次15分。考生並不需要預先填報大學志願,各大學會自行確定報名時間和相關要求,並將參考其高中畢業考試成績。

意大利——現代大學的起源地

四、意大利的高等教育體制

意大利教育首開現代大學教育制度之先河,在歐洲和世界教育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意大利全國現有大學88所,其中國立大學54所,私立大學13所,專科學校11所。其中美術、設計、音樂、體育等專業在世界上享有盛譽。綜合性大學是意大利高等教育最重要的部分。意大利約有綜合性大學64所。這些大學既是學習和研究中心,也是職業培訓中心。

意大利的大學既富有淵遠流長的的歷史傳統,有極具現代創新精神。許多意大利的大學都曾是世界名人的學習場所,如伽利略曾經在比薩大學學醫、在帕多瓦大學執教,但丁曾在帕多瓦大學就讀。博洛尼亞大學創建於1087年,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被稱為西方最早的近代大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可能是為了紀念這所大學的原因,歐洲國家為統一高等教育標準和制度,在博洛尼亞召開會議確定博洛尼亞決議,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掀起了歐洲大學的博洛尼亞進程。在十二世紀末和十三世紀初中期,意大利高等教育得到充分的發展。意大利在這個時期建立了許多歐洲古老的大學,還有1088年成立的波隆納大學、1222年成立的帕多瓦大學,其中像帕多瓦大學、帕維亞大學、那不勒斯大學、比薩大學、佛羅倫薩大學和羅馬大學,米蘭理工大學等均為歐洲名校,世界著名大學,而且伯考利大學擁有歐洲頂尖的商學院和管理學院,在QS2018排名來看,進入前200的有4所,14所院校進入了全球500強。其中,米蘭理工大學,排名170,創辦於1863年的米蘭理工大學也是意大利大學歷史上第一個曾經進入過QS世界科技大學排名前50的大學;博洛尼亞大學,排名188;比薩聖安娜大學和比薩高等師範學校並列第192名。在博洛尼亞進程之後,歐洲大學大多是本科3年,碩士2年,博士3年以上,意大利也是如此。

總的來看,意大利的教育中有可取之處,也有不可取之處,歐洲國家中輕鬆的小學教育值得我們的學習和肯定,在學前教育、小學這些基礎教育中,要注重對學生自由的培養、創造力的培養。反觀我們的教育是從小對知識的傳授太多,耗盡了學生的諸多潛力,以至於進入大學後很多人不願意努力學習了。意大利在高等教育領域至今也比較落寞,排名有所下降,發展中國家對教育的高額投入使得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大學國際排名也能夠不斷提升,擠下去的自然就是非高等教育強國。意大利作為現代大學的發源地,有著最古老的大學,至今談及高等教育強國,也很少提及意大利,教育的強弱的卻是和國家經濟實力的強弱密切相關,從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教育到法國教育再到洪堡時期的德國的教育後來又到英美教育爭霸再到美國教育獨領風騷,這和這些國家地位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