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高等教育中的復興計劃——博洛尼亞進程

歐洲高等教育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逐漸學制、學分方面逐漸靠攏趨同,歐洲高等教育的一體化不斷深入發展,這一切都離不開歐洲國家在1999年簽訂的“博洛尼亞進程”。

歐洲高等教育中的復興計劃——博洛尼亞進程

歐洲在經濟政治作為一個共同體業已存在了幾十年,歐洲各國在經濟、政治、社會等領域裡的聯繫日益緊密,迫切需要在文化教育上,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領域裡加強合作和交流, 為歐洲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人才。在煤鋼共同體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歐洲一體化進程, 經過了50多年的發展建成了以經濟貨幣聯盟、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內政司法合作為三大支柱, 具有超國家性質的洲經濟政治聯盟,把穩定與繁榮推向了全大陸。但是,隨著不斷髮展和時代與世界形勢的劇變化, 歐盟也遭遇成長的煩惱,其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考驗。因此, 歐州各國必須經濟政治間的合作深入到文化教育層面上,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領域裡加強合作。歐洲各國遍意識到,若要成為經濟強國,就必須重視知識這一生產要素,必須儘量積累自己的智力資源,儘快使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培養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先進科學知識和各類技術人才。尤其是新入盟國家,不僅要向高等教育發達的老歐盟國家學習,彌合與之的差距,培養具有競爭力的人才,同時還要與老歐盟國家加強交流與合作,共同為歐洲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繁榮而努力,所有這些都是國家發展和制定高等教育政策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維度,需要各國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合作。況且,就歐洲意識形態來看,要建立一個渾然一體的文化與理念的共同體,只有培養民眾對歐洲的認同感,也就需要歐洲各國高等教育間不斷交流以及彼此之間的合作。

當時推動博洛尼亞進程的原因還有一點就是恢復歐洲大學的榮光和改革高等教育。歐洲是現代高等教育的萌芽之地, 歐洲的大學曾一度成為世界其他地區和國家高等教育爭相效仿的模板,有著前所未有的輝煌時期。然而,經過兩次世界大戰,歐洲大陸均遭受重創, 其高等教育的發展也未能倖免,在動盪的社會中受到了巨大的衝擊,其作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地位也被美國所代替。就其國際聲譽與吸引力而言,不僅為美國, 甚至為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所超越。回憶高等教育的歷史,從最早的博洛尼亞大學和巴黎大學,作為現代大學的起源而存在,到德國的洪堡改革,建立柏林洪堡大學,風光一時無限,以及古老的牛津、劍橋大學熠熠生輝,卻在20世紀末無法匹敵美國的大學。這種失落感對於倡導貴族面子的西方來說,是一種打擊。這樣,歐洲國家必須想辦法了改變歐洲的高等教育了,一體化成為了一個重要的選擇。

1997年4月8 -11日, 歐洲理事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里斯本召開會議並在會間共同推出了《關於歐洲地區高等教育資格承認公約》,簡稱《里斯本公約》。這個公約是歐洲地區唯一的涉及歐洲地區高等教育的具有約束力的文書,是奠定“博洛尼亞進程” 的基礎文件, 明確了歐洲地區的大學文憑和資格互認的問題,要知道在之前,歐洲個國家的學制各不相同,大學也有不同的學制,導致在不同的國家之間的高等教育的交流和承認學歷存在著混亂。1998年5月,法國、德國、意大利和英國的教育部長在法國索邦大學聚會,研究如何加速推動高等教育改革、教師與學生相互流動及學制改進工作, 4國部長簽署了《索邦宣言》。宣言中部長們承諾將“致力於建設一個可相互參照的共同框架, 以提高外部承認和促進學生流動和職業能力為目標”,並“努力創設一個歐洲高等教育區”,即提出了歐洲高等教育區的設想,為歐洲國家高等教育系統發展設立了一個明確而宏偉的目標,也符合了歐洲大學啟盼重塑中世紀輝煌的願望,在歐洲各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在1999年6月19日, 歐洲29國的教育部長,包括歐盟成員國和申請國在博洛尼亞舉行會議, 進一步闡釋了《索邦宣言》, 探討2010 年建成歐洲高等教育區並完善共同的歐洲高等教育體系等問題。會議取得了成功, 與會部長共同簽署了《博洛尼亞宣言》。宣言達成了六項行動目標:

歐洲高等教育中的復興計劃——博洛尼亞進程

一是建立容易理解以及可以比較的學位體系;意思就是在歐盟各個國家的公立大學之間建立一個統一的、可以相互比較的學位體系,所有開設的專業都有可比性,便於各個大學之間對每個專業的相互理解和認同, 提高歐洲公民的就業能力和歐洲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

二是建立一個以兩階段模式為基礎的二級制高等教育體系。重新佈局學校結構,將高校的學制分為學士學制和碩士學制兩級,畢業生分別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這也是歐盟高等教育歷史上第一次提出加強碩士學位課程教育,將過去的本科加博士的高等教育模式改為美國式的本、碩連讀模式, 其目的是突出專業人才的培養。現在歐洲國家一般是大學3年或4年本科加上1到2年碩士,然後再是博士學位。

三是建立學分體系--如歐洲學分轉換體系引入歐洲學分轉換體系,使不同國家的在校學生所修課程更易於在國際上得到其他高校的承認。重要的是,統一的學分制是歐盟高等教育走向統一和互認的基石,這個學分制徹底改變了傳統學分制的理念。傳統的學分代表著一個學分相當於多少學時的課,而新的學分制, 一個ECTS學分意味著25-30個學習小時,授課、作業、自學或實驗各佔1/3。加上前面第一條的“學歷文憑對等附錄”,為學生的跨國流動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四是促進師生和學術及行政人員的流動,克服人員流動的障礙。學生有權接受高等教育和培訓的機會以及相關的服務;教師、研究人員和行政人員在法定權力不受侵害的情況下,在歐洲範圍內獲得一定時間從事研究、教學和培訓的機會。

五是促進歐洲各國在教育質量保證方面的合作,各國制定和採用具有可比性、相容性的質量準則和評估方法。

六是在高等教育領域增強歐洲維度的建設。

《博洛尼亞宣言》標誌著歐洲高等教育區建設的全面啟動。一方面,它提出了建設歐洲高等教育區的具體構想,對歐洲高等教育區的內涵和本質進行了闡釋和明確;另一方面,它也為此後歐洲高等教育一體化的逐步推進提供了具體的行動綱領,制定了實現這一目標的時間表和後續工作計劃,將歐洲高等教育區建設由概念框架落實到具體的工作日程之中。

在計劃制定之後,還有多次的部長會議一起討論高等教育一體化進程,包括2001年在布拉格召開會議形成的“布拉格公告”、2003年在柏林召開部長會議形成的“柏林公告”、2005年的伯根公告和2007年的倫敦公告。在多次的會議中,對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有一定的更新,但總的目標還是建立起歐洲共同的高等教育體系,增強歐洲高等教育的競爭力。

歐洲高等教育中的復興計劃——博洛尼亞進程

博洛尼亞進程之後,對歐洲各國的高等教育瞭解起來也更加容易,比如統一的學位制度、嚴格質量保障體系和學分要求等等。在博洛尼亞進程的計劃目標是在2010年實現構建“歐洲高等教育區”的目標,我國的學術界在2010年左右對歐洲博洛尼亞進程也非常關注,出現許多諸如“德國博洛尼亞進程···”“法國為促進博洛尼亞···”大量的研究,歐洲國家存在較大的差異,在經濟發展比較落後的國家,仍然難以達到統一進程的要求。2010年到來的時候,博洛尼亞各成員國已經認識到原先制訂的目標將無法如期實現 。為了全面落實博洛尼亞進程的各項具體工作,進一步推進歐洲高等教育區的實現,在後來也在不斷進行之中。

總之,1999年在博洛尼亞這個地方舉行了會議,確定了博洛尼亞進程,這也是一種緣分,博洛尼亞大學作為歐洲最早的大學,大約建於1087年,奠定了其在高等教育史上的地位,900多年後,歐洲又希望從這裡開始復甦歐洲的大學,又重新開始一段輝煌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