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剛剛穩住疫情,為何要援助頭號“重災區”歐洲?這篇文章講透了

中國剛剛穩住疫情,為何要援助頭號“重災區”歐洲?這篇文章講透了

瞭望智庫

“正本清源,傳播常識”。2015年底,新華社獲批為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直屬的首批10家國家高端智庫試點之一。瞭望作為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的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是國家高端智庫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與先期成立的瞭望智庫一體化運作。

中國剛剛穩住疫情,為何要援助頭號“重災區”歐洲?這篇文章講透了

中國剛剛穩住疫情,為何要援助頭號“重災區”歐洲?這篇文章講透了

來源:瞭望智庫(ID:zhczyj)


面對肆虐的疫情,對無力自救的他國伸出援手,是道義,也是在捍衛我們自己的國家利益。


那麼,給歐洲雪中送炭,能給中國帶來什麼好處?


1

歐洲淪為頭號“重災區”




歐洲淪陷!


對於關注全球疫情發展的人而言,目睹這三週以來全球疫情數據變動,相信都會產生這樣的感受。


在這場已經高度“全球化”的新冠肺炎狂潮中,歐洲已經淪為十足的頭號“重災區”,世衛組織稱之為疫情“震中”:


歐洲所有國家都已出現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無一倖免;一大批歐洲國家疫情嚴重程度已經超過中國,歐洲大國幾乎全部名列其中。


截至北京時間3月23日9時,海外累計報告確診病例數已幾乎是中國的3倍(21萬例對8萬例);而在中國之外累計報告確診病例最多的15個國家中,除第二名美國、第五名伊朗、第七名韓國之外,其餘12個國家全部位於歐洲。


以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佔總人口比例(本文稱之為“確診率”)為標準衡量各個國家和地區疫情嚴重程度,鑑於中國確診病例增長到3月9日就已經接近終結,因此選擇這一時點中國確診率為標杆。


截至3月9日24時,中國31省市自治區和新疆兵團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80754例;根據《2019年中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9年末中國總人口140005萬,確診率(確診病例佔中國總人口比例)為0.58名/萬人。


按此標準衡量,截至北京時間3月21日7時50分,至少已有以下26個國家疫情嚴重程度超過中國:


韓國、伊朗、卡塔爾、巴林、以色列、法國、德國、英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丹麥、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芬蘭、瑞典、斯洛文尼亞、塞浦路斯、馬耳他、愛沙尼亞、捷克、瑞士、挪威。


注:本節計算各國疫情嚴重程度時使用的有關外國人口數據引自外交部官網“國家和地區”欄目;海外疫情數據引自新浪網“實時更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全國疫情地圖”。


在這26個國家中,除韓國、伊朗、卡塔爾、巴林、以色列5個亞洲國家之外,其餘21個均為歐洲國家。而且,這些歐洲國家疫情嚴重程度超過中國倍數之大,令人震驚:


按截至北京時間3月21日7時50分數據計算,意大利確診率等於中國的13.4倍,西班牙等於中國的7.3倍,德國等於中國的3.9倍,法國等於中國的3.2倍,瑞士等於中國的9.8倍,英國等於中國的1.03倍,荷蘭等於中國的2.99倍……而且,幾乎所有歐洲國家的確診病例數都還在快速增長。


歐洲新冠肺炎患者死亡人數已經超過亞洲,意大利死亡人數已經超過中國,而意大利人口尚不足中國的1/20。


中國剛剛穩住疫情,為何要援助頭號“重災區”歐洲?這篇文章講透了

2

御“毒”於國門之外




面對歐洲疫情雪崩之勢,已經連續數日無新增本土確診病例、正在有條不紊推進全面復工復產的中國當如何?


置身於這個全球化的世界,作為貿易物流天量的第一製造業大國、第一齣口大國、第二進口大國,作為海外華僑華人多達6000萬至8000萬的大國,在海外疫情狂潮洶湧之時,指望單純防守,很難長期守住,而且要付出我們經濟運行大面積窒息的代價。


因此,在做好國內防守的基礎上,適時適度主動出擊,御“毒”於國門之外,才是可持續的國際化抗疫正途。


要主動出擊,除了充分發揮中國作為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所有工業門類國家的優勢,當好全球抗疫物資供應的“軍工廠”之外,還很有必要拓寬渠道,向歐洲“震中”派遣這兩個月在湖北一線積累了豐富經驗的中國醫護人員,他們比那些醫療物資用處更大。


向歐洲派遣醫護人員,在支援他國共同抗擊這次蔓延全球的疫情之外,對我國自己也頗有裨益。


要知道,對於我國而言,在國內疫情逐步走向尾聲的情況下,及時向海外派遣醫護人員,有利於我們持續積累防疫、治療一手經驗技術,保持我國持續應對疫情挑戰的主動權和領先地位。


不僅如此,有海水處即有華人,中國是全世界海外僑民最多的國家,海外華僑華人總數高達6000萬到8000萬。從歷史到現實,海外華僑華人對中國經濟建設、對外交往、抗擊外敵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在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發展中,海外華僑華人貢獻功不可沒,不可替代。早在十五、六年前,筆者就注意到,在“中國製造”絕大多數是依靠貼牌出口的時候,以自主品牌出口做得比較成功的輕工消費品企業,大多數是依靠海外華人的店鋪商業網絡打開銷售市場。


保護海外華僑華人安全和合法權益,不僅關係到我們的經濟利益,而且關係到國內民心向背。


正因為如此,在當前的抗疫國際合作中,不到萬不得已,不能斷然禁止海外華僑華人和留學生回國避疫,但也不能聽任他們數十萬上百萬地湧回國內,衝擊國內抗疫防線。


我們需要儘量支持他們在海外東道國就地防疫、治療,照顧自己的學業和業務,並盡力爭取藉此機會提升在東道國當地社會的形象、影響力,改善他們在當地工作生活的社會環境。


為此,除了支持、協作海外華人從國內採購醫療物資在東道國開展商業銷售和捐贈之外,派遣國內醫護人員前往,也是一個好辦法。


在此基礎上,我們還有必要積極穩妥地與東道國協商,爭取在歐洲等地華人聚居城市、海外自貿區或中國經貿合作區設立國際合作醫療衛生基地。


中國可以輸出醫療衛生技術、經驗、物資,以及火神山、雷神山、方艙醫院之類工程建設。


意大利普拉託、巴黎美麗城、柬埔寨西哈努克港、馬來西亞檳榔嶼、卡塔爾自貿區、迪拜龍城等,都是可供選擇的地點。


這樣做最大的好處是為海外同胞提供醫療保障,幫助他們就地防疫、治療,減小對國內防疫的衝擊,也避免他們放棄在當地的學業、業務而損失慘重。


另外,如此一來,可以服務於當地社會,讓吸引了眾多華人聚居的外國地方政府感到從中受益巨大,從而更加樂於吸引招徠華人華商。


同時,要向海外市場推廣中醫藥、中醫治療,可與東道國政府協商,先在華人聚居區開展實施。

3

合多方之力,解燃眉之急




御“毒”於國門之外,向海外派遣中國醫護人員,我們需要積極穩妥拓寬渠道。


就筆者所知,在派遣中國醫療專家協助抗疫方面,我們迄今實施的都是政府對政府的方式,所需經費來自中國或受援國政府財政資金。


根據歐洲經濟社會發展的情況,我們還很有必要積極、穩妥地探索利用社會、企業資助邀請中國醫護專家組的方式,內外資跨國公司、社會機構、個人(包括海外華僑華人)提供捐助資金,政府統一組織管理,多渠道派遣。


合多方之力,解燃眉之急,此舉好處多多:


第一,可以拓寬我方派遣醫護專家的資金來源,不是隻侷限於中國、對方國家財政資金,而是能夠動員組織社會資金。


第二,有利於更深入參與指導對方國家基層防疫、治療活動,讓對方國家基層社會切身感受到中國人民的善意。國之交,在於民相親。


第三,在遇到對方政府渠道財政撥款程序麻煩的情況下,通過這條渠道可以儘快先行開展工作。畢竟,不是所有國家都能如同中國這樣一旦決策之後就雷厲風行集中力量辦大事,但疫情擴散不等人。


這種做法重點應該是在歐美髮達國家和東南亞國家,目前重點應該是歐洲國家,未來如果美國疫情大暴發而瀕臨失控,也可探索開拓這條對美抗疫合作的道路。


畢竟,根據筆者的計算,美國確診病例達到19140名,疫情嚴重程度即與中國相當;而截至北京時間3月21日7時50分,美國報告確診病例總數已達19027例,疫情嚴重程度趕超中國,只差一步之遙。


第四,給國內外社會機構、各界人士提供機會,以多種方式共襄抗疫善舉。


第五,在華投資外企參與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其母國政府和社會都看到,發展對華投資和其他經貿往來是有好處的,到了關鍵時刻,他們在中國投資的企業能夠幫助他們拓寬渠道,從中國獲得亟須的資源和幫助。


這樣一來,在華投資外企在母國的社會環境改善,對他們更深入緊密發展對華經貿合作也是一種激勵。願意投身參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外企是我們的夥伴,我們要提供機會讓我們的夥伴提升他們在自家母國的聲望地位。


利用社會、企業資助邀請中國醫護專家組赴歐提供抗疫技術指導,可採取以下具體操作方式:


第一,跨國公司(包括中資跨國公司和在華外資企業)、海外當地企業、海外華商和華僑華人提出項目,實施資金自籌,我方政府負責選派、組織管理醫護人員,以及與東道國政府協調人員跨國流動和在東道國開展抗疫服務等事務。


第二,我國和東道國政府、紅十字會公告提出項目並組織實施,跨國公司(包括中資跨國公司和在華外資企業)、海外當地企業、海外華商、海外當地華僑華人作為捐助者向項目捐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