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兩種理念:紐曼與洪堡理念(一)

一、紐曼式的大學

約翰.紐曼(John Newman, 1801—1890 )是英國牛津的大主教和教育家。雖然他一生很大一部分精力花在了宗教事務(牛津運動)上,但是他系統地總結了以牛津大學為代表的英國高等教育的成功之處,並且通過著書立說和演講闡述了他那卓有遠見、被英美很多教育家稱道的教育理念,因此被西方很多學者供奉為現代高等教育的先驅。紐曼不僅是教育理論家,而且將他的理論付諸實踐,創立了愛爾蘭天主教大學,即愛爾蘭都柏林大學的前身。

大學的兩種理念:紐曼與洪堡理念(一)

紐曼的教育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大學的理念》(The Idea of a —書中。1852年,紐曼開始了他關於高等教育理念的一系列演講,同時也是為教育籌款。1854年,紐曼創建了愛爾蘭天主教大學,並且擔任了第一屆的教務長(大學實際的負責人)。1858年,他從任上退休,並將自己關於大學的講演稿整理成書。如今,這本書依然是美國很多大學生和教授的必讀之書。書中最重要的內容有這樣兩個方面。首先,是對當時(今天依然)代表英國高等教育最高水平的牛津大學幾百年來辦學精髓的總結。具體來講,就是強調在大學裡,學生們除了學習知識以外,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彼此成為朋友,是他們必不可少的人生經歷,缺乏了這些,大學生活便不完整了,教育的終極目的是為了培養有能力服務於社會的人,而不是發文憑。其次,紐曼針對當時大學教育開始出現的功利現象,提出了大學是傳播大行之道((Universal Knowledge )而非雕蟲小技的地方,並且把這一點作為對大學的基本要求。

然,紐曼(或者說牛津大學)培養人的出發點是訓練和塑造一個年輕人,開闊他的視野,讓他能夠承擔起世俗28的責任,成為更好的社會上的人,對全人類有益的人,能夠名垂青史的人。應該講,紐曼有點像圍棋裡講的求道派,他追求的是教育的終極理想。在當時,英國高等教育的大背景是,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社會對技術、管理和商業的專才需求很大,年輕入學習一技之長也能得到很好的職位,有較好的收入,因此當時英國的社會比較浮躁,這和今天快速發展的中國有點相似。紐曼反對這種知識面窄、缺乏廣度的高等教育理念,支持牛津大學長期堅持的以素質教育為根本的大學教育。他多次提到將一大群好學的年輕人聚集在一起生活的重要性,在學業上要少管他們,但是必須教他們對自然美德29的追求,生活的知識,商業的信用,對是非的判斷能力,生活品位,以及對英國的貢獻,等等。

後來,美國很多一流大學在強調職業培訓的同時,也接受了紐曼的辦學理念,甚至比牛津和劍橋做得還要好。以職業教育聞名的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簡稱HBS )其實把紐曼的這一理念發展到了極致。在這所全球最難進的商學院裡,從來沒有考試。同學們互相學習獲得的知識不比從教授那裡得到的少。大家生活在一起,平時同吃同住,假期由學校組織到世界各地一起玩,那裡的學生年輕、已有小成而又雄心勃勃。在寬鬆的環境下,他們可以自由地獲取專業技能和社會知識,尤其是和人打交道的經驗。可以毫不誇張地講,在哈佛商學院裡不能和同學們玩到一起的人是白交學費了。在美國,類似的大學還有耶魯大學等一大批。

紐曼的教育方法要求學生有很高的自覺性。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一所大學裡大部分學生都是問題學生,而學校又不加管束,這所大學一定會辦得一團糟。所以美國很多州立大學,由於學生來源參差不齊,很難實施紐曼的這個理念。而在美國排名靠前的私立大學裡,因為入學門檻很高,進來的學生大多數希望自己今後事業上有所成就,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和學習的主動性是不用擔心的。加上這些精挑細選出來的學生,普遍學習能力很強,能迅速掌握專業知識,這樣就有時間和精力去學習立足於社會的基本知識和本領,也就是紐曼所說的大行之道了。

大行之道是紐曼教育理念的第二個關鍵因素。紐曼認為,一個大學生的知識面一定要廣,不能侷限於一個專業裡那少量的課程。要做到這一點,大學應該包容兼蓄,教授各種課程。雖然紐曼講這番話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希望大學能夠把神學加進到課程中去,但是他所提倡的通才教育,為學生提供各種課程的選擇,以及強調素質訓練的思想,普遍適用於高等教育。紐曼在創立愛爾蘭天主教大學後,在學校開設了這樣五個方向的課程,包括數學、藝術(包括人文學科)、修辭學、自然科學和神學,他希望每個學生對這五個領域的知識都有所瞭解。

到了19世紀中期,著名教育家艾略特在美國實踐並發展了這種通才教育,他將哈佛大學過去的以教為主改為以學為主。也就是說,並非教授們懂什麼就教什麼,學生被動地學。而是應該學生想學什麼,教授就教什麼。如果教授不能勝任,就找能夠勝任的教授來。在艾略特之後,哈佛大學一直堅持以這種方式辦學。而今只有6000名本科生的哈佛大學,居然開出了6000門課,再加上能夠到麻省理工學院選課,一個本科生能想到的課程在那裡都可以學到。

實現通才教育除了在思想上認可辦學理念,還必須具備兩個要素。首先,要給學生足夠的選課和換專業的自由。如果在大學一年級就給他指定一個專業並且不允許他改變,通才教育就無從談起。通才教育常常無法保證大學生在完成本科學業時,對某個領域有精深的知識,而是為了保證他有良好的素質,有足夠多的科學和人文素養,今後可以在工作中或者在研究生院繼續學習。這樣的條件,中國當今的大學基本上都不具備。在美國的一流大學中,大部分大學,比如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芝加哥大學和耶魯大學,都給予學生在專業選擇和選課上的絕對自由,大學生入校後不分院系和專業,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慢慢選擇一個專業。如果選擇的不合適,在校期間可以更改。即使到了畢業時對自己選擇的專業不滿意,但由於本科階段所學的知識非常全面,到了研究生階段還可以換專業。而另外一些名校,如哥倫比亞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雖然學生們在入學時分了學院,但是進去之後並非不能改變(哥倫比亞大學有些難度),而且選課是完全自由的,因此這些大學的學生常常喜歡拿雙學位甚至三學位,這樣就給他們今後找工作和申請研究生院時帶來更大的靈活性。

美國的一些以教學(而不是科研)為主的大學和學院,比如常青藤裡的達特茅斯學院和布朗大學,文理學院中著名的威廉學院和衛斯理學院,都是以通才教育和選課的靈活性作為學校的特色。其中做到極致的是布朗大學,這所大學在科研上並不出色,而且研究生院裡既沒有商學院,也沒有法學院,甚至沒有專門的文理學院,居然能每年都在美國大學排名中排進前20名,靠的就是特殊的本科教育。在一般性的通才教育基礎上,布朗大學做到了完全因材施教,它為每一個本科生設計獨特的課程體系。可以想象,要做到這一點,學校和教授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和精力。讓學生自行設計專業的還有杜克大學,當然杜克首先是一所研究型大學。

實行通才教育的另一個必要條件,是有足夠多、足夠寬泛的課程供大家選擇,否則即使學校允許學生自由選課選專業,但是若只有很少幾個專業供選擇,通才教育也就無從談起。前面我們提到哈佛大學開設了6000門課,即便如此,有些課哈佛還是開不出來,比如工程方面的課程。為了彌補這個不足,哈佛允許學生到鄰近的麻省理工學院選課。當然,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也可以自由地選哈佛的課程。理論上,一個哈佛的學生可以在課程上和一個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一模一樣,但是拿哈佛的學位,反過來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也是一樣。當然,如果一門課兩所大學都開設了,學生就必須在所在大學修課。反觀我在清華讀書時,很大的困惑之一就是即使想學一點人文方面的課程,也無課可選。不僅國內的大學如此,即便是英國的牛津和劍橋,今天也很難像美國名牌私立大學那樣有足夠的資源保障學生的選課自由。

對於規模較小的文理學院,要開出幾千門課並不容易,因此它^通常會和附近一所一流大學合作,讓自己的學生去那裡上課,比如著名女校衛斯理學院(它在中國的名氣一半是靠宋美齡打造的),允許學生到麻省理工學院選課,以彌補它在工程方面的不足。包括衛斯理學院在內的美國七姐妹女校(下冊第十四章會講到),各自和一兩所綜合性大學結成聯盟,以方便學生選課。比如網絡紅人章澤天就讀的巴納德學院就和哥倫比亞大學有這種自由選課的協議,以至於很多網友也搞不清楚她到底是在哪所大學上課。

除了選專業、選課的自由以及提供足夠多的選擇外,一所大學要想讓它的學生掌握大行之道,也必須讓他們互相之間有取長補短的可能性。大家可能有這樣的體會,學習電腦的同學聚在一起常常談論一些和計算機或科技有關的話題,學習金融的在一起常常談論對經濟的看法。如果一所大學都是由同一類年輕人構成,他們取長補短的結果不過是在一個特定的領域裡獲得了更多的知識而已,而不是獲得通才教育所說的關於世界的知識。在這個方面,綜合性大學比以文理或者工科為主的大學有優勢。因此,大學學科的平衡很重要。斯坦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美國南部的杜克大學,都為自己有著發展平衡的學科而自豪。相比之下,耶魯大學的工程則顯得太弱,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和卡內基-梅隆則太偏向理工科(卡內基-梅隆這個問題尤其嚴重,它甚至沒有很強的理科)。哈佛大學其實是一所很平衡的大學,它的工科並不像人們想象得那麼弱,只是位於麻省理工之側,以至於招不到最好的工科學生。

當一所大學有了學科方向和興趣愛好各異的學生後,如何引導他們取長補短就變得非常重要了。在這些方面做得最有成效的可能要算是源於牛津和劍橋的學院制了。這裡所說的學院並非我們一般理解的學科上的學院,比如工學院、法學院等,而是指住宿學院。在這些學院制的大學裡,學生們(甚至包括一些教授)生活在一個對外相對獨立、對內聯繫非常緊密的小社區裡,這個小社區有生活必備的設施和條件,大家在這裡其實是一個大家庭中的一員。其目的是增進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授之間的關係,並且在今後的人生中將這種關係一直保留下去。它的另一個好處是,有利於教授幫助學生成長為社會的人。本書後面介紹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時,會專門介紹住宿學院制。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和(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等名校,都先後學習英國,採用了學院制。哈佛大學雖然沒有強調住宿學院這個名稱,但其宿舍的性質介於住宿學院和一般的宿舍之間。

如果約翰,紐曼活到今天,他應該會感到非常的欣慰。雖然世界上大部分大學都是選夠課程發文憑的,但是依然有許多大學堅持了他所追求的求道的傳統,它們倡導通才教育、素質教育,在教授大行之道的同時,努力將學生培養成社會的人。而他會更感欣慰的是,在世界一流大學中,大多數是這種求道派。當然,有道就要有術,道只有通過術才能大行。而德國的洪堡則是通過術實現道的人。

(摘自吳軍《大學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