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学霸笔记不宜“棒杀”

近日《扬子晚报》报道,临近高考,闲置交易平台闲鱼发布了一份“学霸笔记流动地图”。记者发现,江苏盛产高考学霸笔记,其中南京金陵中学的“产量”位居全国第四,而南京大学是最盛产考研笔记的高校……在过去一年,仅闲鱼就有累计超过10万本学霸笔记“流通”,除了笔记之外,“考试心态调整”“早起监督服务”等也在网上热卖。

快评:学霸笔记不宜“棒杀”

在过去一年,仅闲鱼就有累计超过10万本学霸笔记“流通”。除了笔记之外,“考试心态调整”“早起监督服务”等学霸服务也在网上热卖。何以会这样?正说明学霸笔记的价值为不少家长和学生所认可,好不好不能由局外人说了算,而要由学生和市场说了算。

笔者以为,以学霸笔记为代表的学霸经济不应该一律“棒杀”,还要尽可能挖掘其“好”,用活用“好”。

孔子的一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我们学习的一种正确方式。学霸笔记浓缩了“学而有思”“思而有学”,正如某文科学霸说,她的笔记主要是记一些易错点,如数学的错题集、语文中易混淆的字词等;某理科学霸说,笔记本上主要是一些知识点的延伸或者是自己做过的一些典型题目。时不时琢磨为何出错、错在哪里,经常举一反三、推此及彼,学霸们这样的学习方式正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换言之,不具备的学生就要对照改正,因为学习方式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学习的效果好坏。

没有天生的学霸,每一个学霸的背后都有艰辛的付出。学霸笔记里写满了其学习的端正态度,折射着对知识的孜孜以求,洋溢着勤奋好学的上进力量。学霸笔记蕴藏着珍贵的启示:一个学生只要端正态度,勤奋好学,积极向上,不怕吃苦,就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学霸。一旦树立“学霸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后天的勤奋刻苦和拼搏而来”这样的认知,某种意义上,可以增添学生的学习动力,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

没有交流、不懂借鉴的学习早就行不通了。“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成功的人是跟别人学习经验,失败的人只跟自己学习经验”“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品读这些格言警句,倡导的又何尝不是交流与借鉴。学霸笔记表面看不过是一道道题目,其实里面凝结着学霸们的思考、体会、心血,对其他学生来说,尤其值得学习借鉴。

现实中,常会听到一些考生考后发出“假如我当初……就好了”这样的感叹。除了分享自己的学习资料之外,学霸们还乐意贡献自己的学习技巧,如如何调整考试心态、如何制订读书计划等。这些都不失为宝贵的经验,给人茅塞顿开之感,让人在紧张的学习备考中少走一些弯路,少一些事后的扼腕叹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