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對話李翔寧 劇透2018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

海外|对话李翔宁 剧透2018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

在經歷20多年的城市建設進程後,中國重新發現了鄉村生活方式的價值,並將鄉村看作是現代建築的一片新疆土。日前,意大利媒體《il giornale dell architettura》發表一篇報道,內容是與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李翔寧的對話,而這也提前預告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的更多細節。

2018年5月26日(預展為5月24、25日),第16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即將拉開序幕,總主題設定為“自由空間”(Freespace),共有來自71家建築事務所、65個國家館參展,其中有包括梵蒂岡在內的7個國家首次參展。在71家建築事務所中,有三家來自中國本土,分別是杭州的“業餘建築工作室”(王澍及陸文宇創立)、北京的“DnA_Design and Architecture”(徐甜甜創立)以及北京的“直向建築”(董功創立)。

海外|对话李翔宁 剧透2018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李翔寧

中國國家館由李翔寧擔任策展人,主題為“未來農村建設”(Building a Future Countryside),緊緊圍繞雙年展的總策展主題,詮釋如何在偌大的中國鄉村重新發現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價值。李翔寧的學科方向是建築歷史與理論為學科方向,曾擔任過2007年深圳雙年展策展顧問、進行中的歌德學院系列論壇和展覽的策展人、以及上海當代建築文化中心館長。

海外|对话李翔宁 剧透2018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

第16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總策展人 伊馮·法雷爾和謝莉·麥克納馬拉

總策展人伊馮·法雷爾(Yvonne Farrell)和謝莉·麥克納馬拉(Shelley McNamara)在闡述主題時表示,“自由空間”描繪了一種廣闊的精神境界以及人文關懷,這種境界與關懷滲透在建築的內核之中,凝聚於空間的品質之上。其側重點是建築要為其使用者提供自由、額外空間以及滿足不同人內在需求的能力,鼓勵人們反思考慮問題的方式,提倡新的思維理念,以設計出更舒適的建築,從而滿足人們在這顆脆弱星球上的生存需求與人格需求。“自由空間”將自由融入想象,憑藉時間與記憶的自由空間將過去、現在和未來連接,通過傳承文化勾勒出傳統與現代的畫卷。在“自由空間”的主題下,2018建築雙年展將展現各類建築案例、想法與思路,以供各界人士探討。這些案例蘊含了材質的豐富與調和,演繹了運動中的和諧秩序,展現出建築的力量與美感。

以下是該媒體對話李翔寧的訪談內容:

Q:意大利與中國的關係源遠流長,威尼斯也與中國很多地方有著緊密的紐帶,你怎麼看這段悠久的歷史?你個人對威尼斯有著怎樣的觀感?

李翔寧:我覺得我們把威尼斯看作是歐洲非常重要的城市之一,同時也覺得意大利人民對中國人民很友好。我們在包括飲食、文化等各方面有著很強烈的共識。中國與意大利的歷史都非常悠久,早在遠古時代就有過很多文化交流,比如大家都知道馬可·波羅的故事。我們都很喜歡意大利文化,尤其覺得威尼斯是意大利文化的一個名片。

威尼斯是一座水城,上海周邊也有很多被運河、河流圍繞的村落,就好像中國的威尼斯。從建築專業的角度來看,威尼斯是建築學文化領域裡的重要核心之一。我們在建築史書籍中學到了很多文藝復興時期的威尼斯建築典範,也瞭解很多建築大師。我們也會與威尼斯的很多有名的建築學院校進行學術交流,組織國際會談。我想未來中國與意大利之間的關於建築學專業層面的交流會越來越緊密。

Q:今年雙年展兩位總策展人提出了“自由空間”的想法,你會怎麼向這個主題進行靠攏?

李翔寧:我對“自由空間”這一主題的理解可能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是使用上的靈活性:空間可以適用於新的用途,這是從更加建築學角度考量的。同時,自由空間又可以被社會層面所解讀:我們希望空間涵蓋不同身份、國籍、文化,人們可以共享空間去交流、去享受彼此的生活方式。

基於這兩點,我提出了以“鄉村”為方向的中國館策展主題。如果想談自由空間,那就要先參與到自由空間的建設過程中去,中國的鄉村是可以去實踐的地方。國際上很多建築師都在把關注的視野聚焦到鄉村建設上,比如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s),這非常具有挑戰性,對於打造我們的未來,未來的大眾空間具有更多的可能性。這也是為什麼我提出把鄉村建設這個主題放在中國館裡了,這是對“自由空間”的一種回應。

海外|对话李翔宁 剧透2018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海外|对话李翔宁 剧透2018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

Q:可以給我們劇透一下中國館嗎?

李翔寧:我們覺得,在中國經歷了城市化發展、城市快速增長的浪潮之後,如今鄉村及其他農村地區成為了中國當代建築值得關注的新前沿,無論是建築師、藝術家、開發商、施工者,都紛紛加入到了農村生態群落、公共生活以及價值體系的重建當中。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之後,城市與農村之間的連結已經被打破,很多人走出農村,移居到了城市。到了現在,人們又開始厭煩交通擁堵、空氣汙染等等城市化的負面結果,他們又把目光轉移到了農村。不僅僅是為了更宜居的環境,更是一種文化價值,因為我們一直都沒有忘記“nostalgia”(鄉愁、懷鄉)。

懷鄉,按照漢語言的字面意思,指的是迴歸故鄉的強烈願望,一種希望回到過去,回到過去鄉村生活的希冀,是一種與鄉村有關的象徵。所以現在很多人正在回望鄉村,正在關心農村地區的建設。年輕一代可能會離開城市、去到鄉下,並居住生活在那裡。這也是我提議以“鄉村”這個主題來做中國館的原因:在展覽結構中,我們會以六個方面的版塊呈現,分別是住所、生活、旅遊、生產、文化和未來。

海外|对话李翔宁 剧透2018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

陳浩如,“太陽公社”的豬舍,Courtesy Pavilion of China at the 16th Venice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La Biennale di Venezia

之所以提到“生產”,是因為鄉村的生產從未停止,農業、旅遊業等等方面,之後才會有文化、未來以及新技術應運而生。中國有互聯網公司就專門開發了一整套包括運輸、設備以及流通等方面的農村系統。農村建設所需要的所有東西都可以通過快遞的形式獲得,不通過當地市場就可以訂購,而且是以一種非常全球化的方式。在3D打印和參數化設計等更先進的技術參與下,鄉村建設與當地環境可以更加一致地融合。

在這種考量下,我們將展覽分成六部分,每一版塊代表了鄉村建設當地一個方面,每個版塊會有一到兩位建築師設計具有象徵性的主要裝置來進行呈現。所以整體來說,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大概會有20到25件作品。

在中國館的外部,我們會放置一個3D打印的村落模型。雙年展結束之後,這件作品會被帶回中國,放在一個鄉村廣場上,成為公共空間的一部分。

另外,我們也會嘗試再造一個展廳代表威尼斯村莊的入口,大概是3米高、15到20米長。功能上,這裡既可以作為公眾的休憩空間,充分體會中國館帶來的空間感受,也可以用做開幕式其他項目活動使用,而雙年展結束之後這個“大裝置”也會被帶回中國。

海外|对话李翔宁 剧透2018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

Q:針對“自由空間”這一主題,你期待與其他國家產生怎樣的對話與討論?

李翔寧:我覺得人們可以在威尼斯雙年展上暢所欲言,人們能夠更多地關注公共空間的另一個可解讀的角度——自由空間,不僅僅是建築師創造出來的空間,而是一種自由的參與,一種對於生活的自由享受。我們希望來自不同國家、有著不同文化背景與經歷的人一起討論,如何創造不同類型的自由空間,在這裡人們可以共處、共享彼此的生活,創造自由空間的範本,相互分享彼此的見識與觀察未來的視野,打造屬於所有人的更好的未來的自由空間。這其實也應該是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所承擔的責任之一,也是雙年展能夠傳達給所有專業建築師的一個信息。

(文中採訪內容編譯自《il giornale dell architettura》發表於2018年3月28日報道《China Pavilion at 2018 Venice Biennale. Freespace is the Countryside》,作者Alessandro Colomb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