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结出的果实是“假果”?这么多年瓜都白吃了

俗话说:“春天看花,夏天吃瓜。”春天芳菲开遍,夏天吃瓜解暑消汗。今天的科普,咱们来研究一下吃瓜的技巧和策略。夏天究竟要吃什么瓜,怎么吃瓜?先上一张“总揽全局”的先导图:

西瓜结出的果实是“假果”?这么多年瓜都白吃了

小编怕您看到最后脑子里“瓜秧泛滥”,所以咱们今天先从西瓜开始说起。

西瓜结出的果实是“假果”?这么多年瓜都白吃了

西瓜是个假果实

西瓜(Citrullus lanatus),古称“寒瓜”,是葫芦科西瓜属的“植物”。

西瓜结出的果实是“假果”?这么多年瓜都白吃了

地里的西瓜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作为植物的西瓜为双子叶开花植株,其状如蔓藤,叶子呈羽状。

西瓜结出的果实是“假果”,即由子房之外的其他构造发育而成的果实,因此西瓜属于“假浆果”。

西瓜结出的果实是“假果”?这么多年瓜都白吃了

羽状瓜叶 图片来自:Google

植物西瓜的“果实”外皮光滑,多为绿色、深绿色或黄色。果实内部的果瓤鲜红多汁,有些果实的瓤也呈黄色。虽然西瓜水分充盈,但西瓜这种“植物”非常怕水,被水浸泡多时的植株会产生“水伤”现象,导致果实甜度降低。

野生还是人工栽培?

菜市场里卖的西瓜其实属于种植类,人称“栽培西瓜品系”(Citrullus lanatus var. lanatus)。这种品系的西瓜特点如上文所讲。与之相对的品系即为“野生西瓜种质”(Citrullus lanatus var. citroides)。这种品系的西瓜,名义上叫西瓜,但其瓜皮颜色和瓜瓤质地都非常接近于冬瓜:瓜瓤白而较硬,不太适合人类食用,倒是蛮适合用于喂养牲口;如果您非要吃,那就做成果酱吧,因为它有较高含量的果胶(pectin)。

行文至此,您可能会有这样的推测“野生的西瓜后被人培育……嗯,看来西瓜的历史渊源很久远啊”。的确如此,西瓜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根源。

瓜从非洲来

据近代学者茹考夫斯基(俄语:Жуковский)实地调查研究,西瓜原产于非洲,例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和南非的卡拉哈里半沙漠,现在的苏丹境内还留存有大片的野生西瓜。

根据出现于古埃及墓室内壁画的浮雕推测,西瓜的种植历史不晚于公元前2000年。

至于西瓜何时传入中国并引种的记录,我们可以从南宋时期人洪皓的《松漠纪闻》中找到答案:“西瓜形如扁蒲而圆,色极青翠,经年则变黄,其瓞类甜瓜,味甘脆,中有汁尤冷。《五代史·四夷附录》云:“以牛粪复棚种之,予携归,今禁圃、乡囿皆有。亦可留数月,但不能经岁仍不变黄色。”其中的“禁圃”指的就是位于杭州(临安)的南宋皇家御园,“乡囿”指的是平民的果园菜地。文中既有“皆有”一词则可证明南宋时期西瓜已经被广为培植了。不仅如此,北京亦是国内最早的引种地区之一,金初洪皓使金多年后从燕京而还的经历可以佐证。

国民之瓜

及至清朝,西瓜种植已遍布天下,南北地区皆有广泛种植且栽培技术日渐提高,时有诸多新品种面世。现在,我国除高寒和荒漠地带无法种植西瓜之外,几乎“无处不有,无人不食”,成为最知名、最普遍的消夏水果。我国的“吃瓜”传统经千年“漫长”的铺垫,实可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如今我国的西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位。下面的“三连拍”足以证明,伟大的中国人民在西瓜种植、收割面积“天下无敌”:

西瓜结出的果实是“假果”?这么多年瓜都白吃了

图中为世界上西瓜产量位居前十的国家和地区 图片来自:Fact fish

西瓜结出的果实是“假果”?这么多年瓜都白吃了

图中蓝色越深的区域表明西瓜产量越高 图片来自:Fact fish

西瓜结出的果实是“假果”?这么多年瓜都白吃了

中国西瓜收割面积“独孤求败” 图片来自:Fact fish

西瓜结出的果实是“假果”?这么多年瓜都白吃了

西瓜“会吃”更健康

吃瓜之前先挑个好瓜。上面说过了,西瓜怕“水伤”,因此雨季收割的西瓜甜度堪忧,严重者瓜心会腐烂变质。所以买瓜要控制好时机,尽量避开雨季。买瓜的时候拍瓜听音,声音沉闷说明西瓜成熟,可以买回家啦。

买瓜成功,吃瓜也要“高效”——西瓜是“食疗”的不错选择。因为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C,还能清热生津,解暑功效突出;西瓜汁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钾和镁,还含有茄红素和胡萝卜素,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太阳灼伤皮肤。《本草纲目》中还有瓜藤解酒、治口舌疮的记载。

西瓜可以用来吃的部分非常多:西瓜皮可以通过腌制、炒和炖的方式做成腌菜或包成饺子吃;西瓜的种子可以直接当成小吃;西瓜瓤可以酿酒饮用;瓜瓤含有92%的水分,可以榨汁饮用。

切记,吃瓜须有度,因为它的含糖量较高,所以不适宜糖尿病患者食用。且西瓜性甘凉,吃太多对肠胃不好。

今天的科普就告一段落了,回家路上买个西瓜,回家打开电风扇,看着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做一个“科学严谨”的“吃瓜群众”吧。

维基百科

《松漠纪闻》【宋】洪皓

http://www.factfish.com/

http://www.agri-history.net/scholars/huangshengzhang1.htm

如果你爱自然、爱科学、爱分享,请关注大自然保护协会TNC;

TNC官方微博:@大自然保护协会TN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