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探小说史话(三):无交流的物化标准

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其自传中表示侦探小说是“体现某种道德的小说;实际上它再现了那种古老的通俗道德传说:恶的毁灭和善的胜利。”笔者认为,女王本人的作品,未必符合她所言说的这种理想化的道德观。

侦探小说史话(三):无交流的物化标准

其次,在东野圭吾较为悲剧性的《嫌疑人X的献身》之中,毁灭的绝不仅仅是善,而如鲁迅先生所言,“把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嫌疑人X的献身》中,有多个层面的悲剧。

第一层,个人的价值得不到申诉的悲哀:石神的零余者身份体现了这种悲哀,一个在某一领域拥有强大能力的人,应该获得更好的机会,在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方式,使用自己的能力,为个人也为群体带来福利,而非毁灭;

第二层,捆绑式的价值牺牲,石神杀害流浪汉时,已清楚的选择了放弃自己以后的人生。当“零余者”石神,试图挽救“弱势者”靖子,所要付出的,竟是对于生命价值的多重戕害。

事实上,零余者石神,只与3个人,勉为其难能够称作有“深入”的社交关系。

侦探小说史话(三):无交流的物化标准

在石神的生命中,其余人物,大体都是功能式的标签,或匆匆而过、千篇一律的面具式存在。而这3个人,分别是:被石神杀掉的人、导致石神杀人的人、侦破石神杀人的人。

事实上,东野圭吾对于石神这个数学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某种悲悯的扭曲。抛开石神“舍己为人”这一点而言,石神近乎某种远古生物。作为人的基本属性之一是合群,然而石神在数学的能力的倾注、以及数学对于他私人生活的切割之后,所造成的独特属性,呈现出某种“孤立的形态”属性。

侦探小说史话(三):无交流的物化标准

杀人犯石神与被杀者:零交流的物化标本

《嫌疑人X的献身》中的主人公石神,是一个被数学淹没的人。

数学切割了石神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欲望、时间、能力。文本中,对石神至关重要的他人:被石神所谋杀的人,事实上,长时间处在石神的注视与观察之下,仅仅是石神“标本”序列中的一位而已。

侦探小说史话(三):无交流的物化标准

“正牌蓝色胶布帐篷到此为止,再往前走一会儿,石神见有个男人坐在长椅上。原本应该是米色的大衣,变得脏兮兮几近灰色。大衣里面穿着夹克,夹克底下是白衬衫。石神推测领带大概赛在大衣口袋里。石神在心中替这名男子取名为‘技师’,因为前几天他看过对方正在阅读工业杂志。”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罪犯石神,对于被杀者的一段观察。

本雅明认为“侦探小说最初的社会内容,是消灭大城市人群中的个人痕迹。”

侦探小说史话(三):无交流的物化标准

石神哲哉所挑选的被害者,就是一个“痕迹”被毁灭之后、也难以有人察觉的孤独个体。

这是一个与石神一样,在孤独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游荡的零余者,然而石神未能与他建立正常的、良性的、持久的沟通关系,石神杀害了他。

而石神剥夺他生命的方式,并未将他当做一个鲜活有机的个体处理,石神对于活着或逝去的流浪汉的态度,都是不存在交流、沟通的、施动者对待“标本”的、某种高度物化的态度。

石神在挑选他之前,做了非常漫长的“标本”观察、记录的累积工作。

侦探小说史话(三):无交流的物化标准

这种累积工作,并不是为“谋杀”而做专业性质的谋杀准备,只是石神个人性格的惯性延续。石神长期细细观看每一个人,他记得每一个人进行某一项活动的时间、特性,如同填写水仙花或小白鼠的分析日志;

石神从不与他们沟通或交流,(除去杀人的这一次),石神对待他们的态度不是社交性的、在语言维度中的沟通,而是将对方物化,不带情感属性的去观察、分析。

侦探小说史话(三):无交流的物化标准

石神杀害流浪汉的行为虽然值得谴责,但是从本体属性上来将,石神并非与残忍、冷血等等特质联系在一起,石神真正的特质在于不分场合的专业化、数学化,石神对于社会中许多应有的交感,或许是处在某种无意识状态之中。

石神杀害流浪汉,是依照逻辑,精确分析了流浪的诸多方面背景,确保用流浪汉的尸体来混淆视听,在逻辑上没有丝毫漏洞。他看待流浪汉不过是一堆解答自己能够确定的方程式,而并非对于某种道德的刻意践踏。

严格说来,在石神的意识之中,石神与被石神杀害的人,之间存在的关系,仅仅是“执行”与“被执行”,而未必可以明确构成“杀”与“被杀”。

然而,这更冷漠更可怕,不是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