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讀書

生命的盡頭,就像人在黃昏時分讀書,讀啊讀,沒有察覺光線漸暗;直到他停下來休息,才猛烈發現白天已經過去,天已經很暗,再低頭看書卻什麼都看不清了,書頁已不再有意義。——毛姆

每天用多少時間來讀書?這是經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

其實,哪裡算得出,好像自己的時間只分為“讀書”和“不讀書”兩部分,除了必須被其他事佔用的時間,其他全部留給了讀書。

去年8月開始,停止了買書,除非自己非常喜歡,一定要據為己有,基本已經不再入手新書。

但也絕不喜歡讀電子書,不是看不起電子閱讀,只是對我來說,雙手觸摸到的,有厚厚的書脊,能聽到刷刷的翻頁聲,可以用手指一邊摩挲著書頁一邊思考,遇到喜歡的段落漂亮的書籤能有用武之地,這才是閱讀。而且,我太享受在書桌前捧著一本喜歡的書,整個身心都抽離到書中,那種好像超然物外的與世隔絕之感,閱讀app、kindle裡的電子書都不能給我這種享受。

這半年來,讀了一部分書架上的存書,偶爾在附近書店“蹭讀”,但更多的是在深圳圖書館借閱。

久了,發現借書讀也有諸多好處,首先當然是省了不少錢,選書時再也不用因為價格而糾結佔有誰捨棄誰。其次,買書時總會挑著自己感興趣的類型和了解的作者下手,否則總擔心又買回一堆爛書,讀來無趣棄之可惜。

借書就不一樣了,好像這卷帙浩繁的圖書館裡的百萬冊藏書全是我的,對於接下來要讀的書完全沒有預見,無需計劃,不挑不揀閉著眼睛亂抓,抓到好的就是驚喜,抓到爛書還了就是。這種隨性和未知也讓閱讀變得更有趣味,充滿了新奇與期待。那一排排的書架,是我對閱讀的狂熱,求知的慾望。

毛姆說:“文化這東西,不是一件現成的衣服伸手穿上就行,而是要吸收進體內、用來樹立個性的養料,就如同食物增強發育期孩子的身體一樣;它不是詞藻華麗的修飾,更不是要炫耀你的學問,而是一種豐富靈魂的方式,得來實在不易。”

閱讀,不應只是消遣,更該成為一種習慣,不應只是現實生活的裝點,更該是構成生活的骨架。

拒絕即時性與碎片化,去享受深度閱讀的美妙,暫時放下手機,離開網絡,安靜的坐下來,讀一讀書。


▲春桃——許地山

“人間一切的事情本來沒有什麼苦樂底分別:你造作時是苦,希望時是樂;臨事時是苦,回想時是樂。眼前所遇的是困苦;過去、未來的回想和希望都是快樂。”

2018年2月讀書

許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贊堃,字地山,筆名落華生,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五四”時期新文學運動先驅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碩果。

《春桃》是許地山的代表作之一,本書是許地山的短篇小說集,。收錄了茅盾的《論地山的小說》、凌子風與韓蘭芳的《從小說到電影 》以及許地山的《春桃》《換巢鸞鳳》《黃昏後》《商人婦》《綴網勞蛛》《枯楊生花》《無憂花》《無法投遞之郵件》《命命鳥》《螢燈》《桃金娘》11個短篇和許地山年表。

▲在春天,去看一個人——沈從文

“他呢,是一個血液裡鐵質成分太多,精神裡幻想成分太多,生活裡任性習慣太多的男子。是個用社會作學校,用社會作家庭的男子。也機智,也天真。為人熱情而不溫柔,好事功,卻缺少耐性。雖長於觀察人事,然拙於適應人事。愛她,可不善於媚悅她。忠於感覺而忽略責任。特別容易損害她處,是那個熱愛人生富於幻想忽略實際的性格,那分性格在他個人事業上能夠略有成就,在家庭方面就形成一個不可救藥的弱點。”

2018年2月讀書

沈從文(1902-1988),中國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者,原名沈嶽煥,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鳳凰人。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交界地區。1924年開始進行文學創作,1931年-1933年在青島大學任教,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歷史與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國古代服飾研究》。1988年5月10日下午,沈從文心臟病復發,搶救無效去世。

《在春天,去看一個人》是沈從文的短篇小說集,收錄《玫瑰與九妹》《卒伍 》《邊城》《雨後》《嘍囉》《三三》《主婦》《月下小景》《一個婦人的日記》《逃的前一天》《蕭蕭》《靜》12個短篇。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戴維·赫伯特·勞倫斯

“‘哦!觸摸你是什麼勁頭啊!’他一邊說,一邊用手指愛撫著她的臀部和腰部細嫩、溫暖而私密的肌膚。他慢慢地一遍又一遍地用它的臉頰輕輕地蹭著她的小腹和大腿。他是那麼迷醉,讓她驚訝不已。觸摸她生動而隱秘的肉體時,他所感到的那種美,那種心醉神迷的歡欣,是她所不瞭解的。因為只有激情可以意識到它。激情消逝的時候,再美的東西也會顯得莫名其妙,甚至有點可鄙;溫暖的、生動的,因肉體接觸而產生的美,比視覺上的美要更深厚得多。”

2018年2月讀書

戴維·赫伯特·勞倫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年9月11日-1930年3月2日),英國作家,是20世紀英語文學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最具爭議性的作家之一,主要成就包括小說、詩歌、戲劇、散文、遊記和書信。1930年3月2日,勞倫斯死於法國芒斯,其作品過多地描寫了色情,受到過猛烈的抨擊和批評。但他在作品中力求探索人的靈魂深處,併成功地運用了感人的藝術描寫,因此,從他生前直到迄今為止,他的作品一直被世界文壇所重視。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是勞倫斯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西方十大情愛經典小說之一。1928年7月在佛羅倫薩出版,立刻受到英國文學界的攻擊,英國當局以"有傷風化"的罪名予以查封,直到1958年才得以解禁,後被多次改編為電影。

▲兄弟——餘華

“這就是人世間,有一個人走向死亡,可是無限眷戀晚霞映照下的生活;另兩個人尋歡作樂,可是不知道落日的餘暉有多麼美麗。”

2018年2月讀書

餘華,1960年4月3日生於浙江杭州,當代作家,1983年開始創作,同年進入浙江省海鹽縣文化館。 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主要作品有《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在細雨中呼喊》等,《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 1998年獲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2005年,獲首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兄弟》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分上、下兩部,講述了江南小鎮兩兄弟李光頭和宋鋼的人生,它通過一個重新組合的家庭在“文革”劫難中的崩潰過程,展示了個人命運與權力意志之間不可抗衡的災難性景象,也凸顯了人性之愛與活著之間的堅實關係。小說獲得法國著名的《國際信使》週刊設立的“首屆《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

▲人生——路遙

“她痛苦的焦點在哪裡呢?

這是不言而喻的:她真誠地愛高加林,但她也真誠地不情願高加林是個農民!她正是為這個矛盾而痛苦!

如果有一個方面的堅定選擇,她也就不會如此痛苦了:假若她不去愛高加林,那高加林就是下了地獄也與她無干;如果她為了愛情什麼也不顧,那高加林就是下地獄她也會跟著下去!

矛盾是無法統一的。兩個方面她自己認為都很重要:她愛高加林而又怕他當農民啊!

生活對於她這樣的人總是無情的。如果她不確立和堅定自己的生活原則,生活就會不斷地給她提出這樣嚴峻的問題,讓她選擇。不選擇也不行!生活本身的矛盾就是無所不在的上帝,誰也別想擺脫它!”

2018年2月讀書

路遙,(1949—1992)原名王衛國,1949年12月3日生於陝西榆林市清澗縣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1973年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其間開始文學創作。1980年發表《驚人動魄的一幕》,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1982年發表中篇小說《人生》,後被改編為電影,轟動全國。1988年完成百萬字的長篇鉅著《平凡的世界》,這部小說以其恢宏的氣勢和史詩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現了改革時代中國城鄉的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情感的巨大變遷,還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電臺廣播。路遙因此而榮獲茅盾文學獎。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時20分,路遙因病醫治無效在西安逝世,年僅42歲。

《人生》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描寫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

▲早晨從中午開始——路遙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僅僅是為了吃點飯、穿幾件衣服就準備離開。在人的生命過程中,應該儘可能地尋求一種比較充實的生活。這樣他就會為他的某種理想,為他設計的某種生活目標竭盡全力。”

2018年2月讀書

《早晨從中午開始》是路遙的一部隨筆集,傾聽路遙、瞭解路遙,充分閱讀《平凡的世界》《人生》的必讀書。作家的勞動絕不僅僅是為了取悅當代,而更重要的是給歷史一個深厚的交代。

收錄:

早晨從中午開始 

致《中篇小說選刊》 

這束淡弱的折光——關於《在困難的日子裡》

不喪失普通勞動者的感覺 

漫談小說創作——在《延河》編輯部青年作者座談會上的發言

《人生》法文版序 

寫作是心靈的需要——對文朋詩友的講話

路遙自傳 

少年之夢——為《少年月刊》而作

《路遙文集》後記 

作家的勞動 

出自內心的真誠 

關注建築中的新生活大廈 

關於電影《人生》的改編 

關於《人生》的對話 

答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問 

生活的大樹萬古長青

▲洗澡——楊絳

“醜人也許會承認自己丑,笨人也許會承認自己笨,可是,有誰會承認自己不好嗎?——我指的不是做錯了事‘不好’,我不指’過失和錯誤‘,我說得’不好‘就是’壞‘。誰都相信自己是好人!儘管有這點那點缺點或錯誤,本質是好人。認識到自己的不好是個很痛苦的過程。我猜想聖人苦修苦練,只從這點做起。一個人刻意修身求好,才會看到自己的不好。然後,出於羞愧,才會悔改。悔了未必就會改過來。要努力不懈,才會改得好一點……“

2018年2月讀書

楊絳(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員,著名作家,戲劇家、翻譯家。2001年,楊絳把她和丈夫的稿費和版稅捐贈給母校清華大學,設立“好讀書”獎學金。2003年,93歲的楊絳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時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時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

“楊絳文學作品語言看起來平平淡淡,無陰無晴,然而平淡不是貧乏,陰晴隱於其中,經過漂洗的苦心經營的樸素中,有著本色的絢爛華麗,乾淨明晰的語言在楊絳筆下變得有巨大的表現力。有時明淨到有些冷,但由於滲入詼諧幽默,便平添幾分靈動之氣,因而使靜穆嚴肅的語言自有生機,安靜而不古板,活潑而不浮動,靜中有動,動還是靜。沉靜詼諧中有沉著老到、雍容優雅的氣派,鋒芒內斂後的不動聲色,有種靜穆超然的中和之美。”(節選自《人在邊緣──楊絳創作論》,《文學評論》1995年第5期)

《洗澡》寫解放後知識分子第一次經受的思想改造--當時泛稱"三反",又稱"脫褲子,割尾巴"。這些知識分子耳朵嬌嫩,聽不慣"脫褲子"的說法,因此改稱"洗澡",相當於西洋人所謂"洗腦筋"。

借一個政治運動作背景,寫那個時期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是個橫斷面;既沒有史詩性的結構,也沒有主角。本書第一部寫新中國不拘一格收羅的人才,人物一一出場。第二部寫這些人確實需要“洗澡”。第三部寫運動中這群人各自不同的表現。“洗澡”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原因是誰都沒有自覺自願。假如說,人是有靈性、有良知的動物,那麼,人生一世,無非是認識自己,洗煉自己,自覺自願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與禽獸無異。

▲現在,請談一談你最愛的那個人

“戀人之間,必須有三方面的投緣:智力、情感和性愛。”

“傾聽戀人們講述他們的挫折和美好經歷,意識到愛情的許多脆弱。你必須保衛愛情,僅僅感覺到愛,並不能持久,你必須仔細思考愛情,因為它不僅是一種感受,還是一種選擇。”

2018年2月讀書

這是一本10年失戀時買的舊書,因為書名而買。

“在我之中見眾生,又在眾生之中見我。”

如果不能從自身的經歷中去領悟,至少還可以在別人的故事中,從別人的感受中去了解。這本書裡有38篇愛情,不是單調的言情故事,而是不同行業、個性、地域的人對愛情的理解,這裡有遇見有分離,有痛苦挫折和心醉的甜蜜,他們的愛情持續從幾年到幾十年,年齡從20歲到80歲,若你對愛情迷茫,這本書或許會幫你明白自己所追求的愛情、婚姻與人生。

八十天環遊地球——儒勒·凡爾納

“福克先生是這樣的一種人,生活按部就班,行動精密準確,從來不慌不忙,凡事總有準備,甚至連邁幾步,動幾動,都有一定的節制。福克先生從不多走一步路,走道總是抄最近的走。他決不無故地朝天花板看一眼,也不無故地做一個手勢,他從來沒有激動過,也從來沒有苦惱過。他是世界上最不性急的人,但也從來沒有因遲到而誤過事。至於他生活孤獨,甚至可以說與世隔絕,這一點,人們是會理解的。他覺得在生活中總要和別人交往,總會發生爭執,這就會耽誤事,因此,他從不與人交往,從不與人爭執。”

2018年2月讀書

儒勒·凡爾納(1828.2.8~1905.3.24),是19世紀法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及詩人。

凡爾納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異旅行》為總名,代表作為三部曲《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裡》《神秘島》以及《氣球上的五星期》《地心遊記》等。他的作品對科幻文學流派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他與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一道,被一些人稱作“科幻小說之父”。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凡爾納是世界上被翻譯的作品第二多的名家,僅次於阿加莎·克里斯蒂,位於莎士比亞之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近的統計顯示,全世界範圍內,凡爾納作品的譯本已累計達4751種,他也是2011年世界上作品被翻譯次數最多法語作家。在法國,2005年被定為凡爾納年,以紀念他百年忌辰。

《八十天環遊地球 》,是一部長篇科幻小說。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作於1873年。

1872年斐利亞・福克先生在倫敦改良俱樂部和會友們打賭,要在八十天內環遊地球一週。在當時的情況下,這確實是一件很難辦到的事,因為旅客一定要把時間掌握得非常準確,也就是說一下火車就要上輪船,一下輪船就要上火車, 如果有半點延誤,就會使整個旅行計劃脫節而前功盡棄。但 是福克先生從倫敦出發,經過歐、非、亞、美四個洲,以堅定的意志克服了無數自然和人為的障礙,終於在八十天內環遊地球一週回到倫敦,甚至還提前一天完成任務。在這本書裡,作者通過動人的故事情節介紹了各地的奇風異俗和豐富的地理知識。

▲教授與瘋子——西蒙·溫切斯特

人們簡單地稱它為“大詞典”。工程的構思可謂不知天高地厚,勇氣大得不可思議,完成它需要大膽的嘗試,也冒著慘重失敗的危險。但是,這是一批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他們總是勇氣十足,莽撞十足,也甘冒十足的危險。畢竟這是個偉人的時代,是偉大的眼光和偉大成就的時代。也許在近代史上,沒有任何時代更適於發起這樣宏偉的工程,而這也許就是它能夠按時而生硬地起步的原因。

這部在過去和現在都堪稱極品的英語詞典,共花了七十年的時間。

2018年2月讀書

西蒙·溫切斯特(Simon Winchester)英國著名作家、記者。生於1944年,畢業於牛津大學地質系。曾任《衛報》及《星期日泰晤士報》海外特派員,併為《紐約時報》《國家地理雜誌》及BBC等媒體撰稿,現居美國。溫切斯特長於描述歷史事件,《教授與瘋子》《喀拉喀托火山》《改變世界的地圖》等小說多次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溫切斯特憑藉在新聞及文學領域的貢獻,於2006年獲大英帝國勳章。

《教授與瘋子》是關於《牛津英語詞典》編纂背後的故事,展現了兩個主人公,《牛津英語詞典》的主編詹姆斯·默裡博士,以及另一個對《牛津英語詞典》的編纂有不可忽視的傑出貢獻的退伍軍人、外科醫生、殺人犯,失去人身自由的精神病人威廉•切斯特•邁納的人生傳奇。“《牛津英語詞典》成為了英語語言的至尊,邁納和默裡的故事卻沒有多少人真正瞭解,在歷史的塵埃中,他們真實而隱形地活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