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读书

生命的尽头,就像人在黄昏时分读书,读啊读,没有察觉光线渐暗;直到他停下来休息,才猛烈发现白天已经过去,天已经很暗,再低头看书却什么都看不清了,书页已不再有意义。——毛姆

每天用多少时间来读书?这是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

其实,哪里算得出,好像自己的时间只分为“读书”和“不读书”两部分,除了必须被其他事占用的时间,其他全部留给了读书。

去年8月开始,停止了买书,除非自己非常喜欢,一定要据为己有,基本已经不再入手新书。

但也绝不喜欢读电子书,不是看不起电子阅读,只是对我来说,双手触摸到的,有厚厚的书脊,能听到刷刷的翻页声,可以用手指一边摩挲着书页一边思考,遇到喜欢的段落漂亮的书签能有用武之地,这才是阅读。而且,我太享受在书桌前捧着一本喜欢的书,整个身心都抽离到书中,那种好像超然物外的与世隔绝之感,阅读app、kindle里的电子书都不能给我这种享受。

这半年来,读了一部分书架上的存书,偶尔在附近书店“蹭读”,但更多的是在深圳图书馆借阅。

久了,发现借书读也有诸多好处,首先当然是省了不少钱,选书时再也不用因为价格而纠结占有谁舍弃谁。其次,买书时总会挑着自己感兴趣的类型和了解的作者下手,否则总担心又买回一堆烂书,读来无趣弃之可惜。

借书就不一样了,好像这卷帙浩繁的图书馆里的百万册藏书全是我的,对于接下来要读的书完全没有预见,无需计划,不挑不拣闭着眼睛乱抓,抓到好的就是惊喜,抓到烂书还了就是。这种随性和未知也让阅读变得更有趣味,充满了新奇与期待。那一排排的书架,是我对阅读的狂热,求知的欲望。

毛姆说:“文化这东西,不是一件现成的衣服伸手穿上就行,而是要吸收进体内、用来树立个性的养料,就如同食物增强发育期孩子的身体一样;它不是词藻华丽的修饰,更不是要炫耀你的学问,而是一种丰富灵魂的方式,得来实在不易。”

阅读,不应只是消遣,更该成为一种习惯,不应只是现实生活的装点,更该是构成生活的骨架。

拒绝即时性与碎片化,去享受深度阅读的美妙,暂时放下手机,离开网络,安静的坐下来,读一读书。


▲春桃——许地山

“人间一切的事情本来没有什么苦乐底分别:你造作时是苦,希望时是乐;临事时是苦,回想时是乐。眼前所遇的是困苦;过去、未来的回想和希望都是快乐。”

2018年2月读书

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春桃》是许地山的代表作之一,本书是许地山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茅盾的《论地山的小说》、凌子风与韩兰芳的《从小说到电影 》以及许地山的《春桃》《换巢鸾凤》《黄昏后》《商人妇》《缀网劳蛛》《枯杨生花》《无忧花》《无法投递之邮件》《命命鸟》《萤灯》《桃金娘》11个短篇和许地山年表。

▲在春天,去看一个人——沈从文

“他呢,是一个血液里铁质成分太多,精神里幻想成分太多,生活里任性习惯太多的男子。是个用社会作学校,用社会作家庭的男子。也机智,也天真。为人热情而不温柔,好事功,却缺少耐性。虽长于观察人事,然拙于适应人事。爱她,可不善于媚悦她。忠于感觉而忽略责任。特别容易损害她处,是那个热爱人生富于幻想忽略实际的性格,那分性格在他个人事业上能够略有成就,在家庭方面就形成一个不可救药的弱点。”

2018年2月读书

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5月10日下午,沈从文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去世。

《在春天,去看一个人》是沈从文的短篇小说集,收录《玫瑰与九妹》《卒伍 》《边城》《雨后》《喽啰》《三三》《主妇》《月下小景》《一个妇人的日记》《逃的前一天》《萧萧》《静》12个短篇。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戴维·赫伯特·劳伦斯

“‘哦!触摸你是什么劲头啊!’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爱抚着她的臀部和腰部细嫩、温暖而私密的肌肤。他慢慢地一遍又一遍地用它的脸颊轻轻地蹭着她的小腹和大腿。他是那么迷醉,让她惊讶不已。触摸她生动而隐秘的肉体时,他所感到的那种美,那种心醉神迷的欢欣,是她所不了解的。因为只有激情可以意识到它。激情消逝的时候,再美的东西也会显得莫名其妙,甚至有点可鄙;温暖的、生动的,因肉体接触而产生的美,比视觉上的美要更深厚得多。”

2018年2月读书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年9月11日-1930年3月2日),英国作家,是20世纪英语文学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最具争议性的作家之一,主要成就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游记和书信。1930年3月2日,劳伦斯死于法国芒斯,其作品过多地描写了色情,受到过猛烈的抨击和批评。但他在作品中力求探索人的灵魂深处,并成功地运用了感人的艺术描写,因此,从他生前直到迄今为止,他的作品一直被世界文坛所重视。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劳伦斯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西方十大情爱经典小说之一。1928年7月在佛罗伦萨出版,立刻受到英国文学界的攻击,英国当局以"有伤风化"的罪名予以查封,直到1958年才得以解禁,后被多次改编为电影。

▲兄弟——余华

“这就是人世间,有一个人走向死亡,可是无限眷恋晚霞映照下的生活;另两个人寻欢作乐,可是不知道落日的余晖有多么美丽。”

2018年2月读书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当代作家,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主要作品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等,《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5年,获首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兄弟》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分上、下两部,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它通过一个重新组合的家庭在“文革”劫难中的崩溃过程,展示了个人命运与权力意志之间不可抗衡的灾难性景象,也凸显了人性之爱与活着之间的坚实关系。小说获得法国著名的《国际信使》周刊设立的“首届《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

▲人生——路遥

“她痛苦的焦点在哪里呢?

这是不言而喻的:她真诚地爱高加林,但她也真诚地不情愿高加林是个农民!她正是为这个矛盾而痛苦!

如果有一个方面的坚定选择,她也就不会如此痛苦了:假若她不去爱高加林,那高加林就是下了地狱也与她无干;如果她为了爱情什么也不顾,那高加林就是下地狱她也会跟着下去!

矛盾是无法统一的。两个方面她自己认为都很重要:她爱高加林而又怕他当农民啊!

生活对于她这样的人总是无情的。如果她不确立和坚定自己的生活原则,生活就会不断地给她提出这样严峻的问题,让她选择。不选择也不行!生活本身的矛盾就是无所不在的上帝,谁也别想摆脱它!”

2018年2月读书

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轰动全国。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路遥因此而荣获茅盾文学奖。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人生》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

▲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仅仅是为了吃点饭、穿几件衣服就准备离开。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寻求一种比较充实的生活。这样他就会为他的某种理想,为他设计的某种生活目标竭尽全力。”

2018年2月读书

《早晨从中午开始》是路遥的一部随笔集,倾听路遥、了解路遥,充分阅读《平凡的世界》《人生》的必读书。作家的劳动绝不仅仅是为了取悦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

收录:

早晨从中午开始 

致《中篇小说选刊》 

这束淡弱的折光——关于《在困难的日子里》

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 

漫谈小说创作——在《延河》编辑部青年作者座谈会上的发言

《人生》法文版序 

写作是心灵的需要——对文朋诗友的讲话

路遥自传 

少年之梦——为《少年月刊》而作

《路遥文集》后记 

作家的劳动 

出自内心的真诚 

关注建筑中的新生活大厦 

关于电影《人生》的改编 

关于《人生》的对话 

答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问 

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

▲洗澡——杨绛

“丑人也许会承认自己丑,笨人也许会承认自己笨,可是,有谁会承认自己不好吗?——我指的不是做错了事‘不好’,我不指’过失和错误‘,我说得’不好‘就是’坏‘。谁都相信自己是好人!尽管有这点那点缺点或错误,本质是好人。认识到自己的不好是个很痛苦的过程。我猜想圣人苦修苦练,只从这点做起。一个人刻意修身求好,才会看到自己的不好。然后,出于羞愧,才会悔改。悔了未必就会改过来。要努力不懈,才会改得好一点……“

2018年2月读书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著名作家,戏剧家、翻译家。2001年,杨绛把她和丈夫的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2003年,93岁的杨绛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时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时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

“杨绛文学作品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有时明净到有些冷,但由于渗入诙谐幽默,便平添几分灵动之气,因而使静穆严肃的语言自有生机,安静而不古板,活泼而不浮动,静中有动,动还是静。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节选自《人在边缘──杨绛创作论》,《文学评论》1995年第5期)

《洗澡》写解放后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的思想改造--当时泛称"三反",又称"脱裤子,割尾巴"。这些知识分子耳朵娇嫩,听不惯"脱裤子"的说法,因此改称"洗澡",相当于西洋人所谓"洗脑筋"。

借一个政治运动作背景,写那个时期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是个横断面;既没有史诗性的结构,也没有主角。本书第一部写新中国不拘一格收罗的人才,人物一一出场。第二部写这些人确实需要“洗澡”。第三部写运动中这群人各自不同的表现。“洗澡”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原因是谁都没有自觉自愿。假如说,人是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那么,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炼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与禽兽无异。

▲现在,请谈一谈你最爱的那个人

“恋人之间,必须有三方面的投缘:智力、情感和性爱。”

“倾听恋人们讲述他们的挫折和美好经历,意识到爱情的许多脆弱。你必须保卫爱情,仅仅感觉到爱,并不能持久,你必须仔细思考爱情,因为它不仅是一种感受,还是一种选择。”

2018年2月读书

这是一本10年失恋时买的旧书,因为书名而买。

“在我之中见众生,又在众生之中见我。”

如果不能从自身的经历中去领悟,至少还可以在别人的故事中,从别人的感受中去了解。这本书里有38篇爱情,不是单调的言情故事,而是不同行业、个性、地域的人对爱情的理解,这里有遇见有分离,有痛苦挫折和心醉的甜蜜,他们的爱情持续从几年到几十年,年龄从20岁到80岁,若你对爱情迷茫,这本书或许会帮你明白自己所追求的爱情、婚姻与人生。

八十天环游地球——儒勒·凡尔纳

“福克先生是这样的一种人,生活按部就班,行动精密准确,从来不慌不忙,凡事总有准备,甚至连迈几步,动几动,都有一定的节制。福克先生从不多走一步路,走道总是抄最近的走。他决不无故地朝天花板看一眼,也不无故地做一个手势,他从来没有激动过,也从来没有苦恼过。他是世界上最不性急的人,但也从来没有因迟到而误过事。至于他生活孤独,甚至可以说与世隔绝,这一点,人们是会理解的。他觉得在生活中总要和别人交往,总会发生争执,这就会耽误事,因此,他从不与人交往,从不与人争执。”

2018年2月读书

儒勒·凡尔纳(1828.2.8~1905.3.24),是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及诗人。

凡尔纳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异旅行》为总名,代表作为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以及《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等。他的作品对科幻文学流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他与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一道,被一些人称作“科幻小说之父”。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凡尔纳是世界上被翻译的作品第二多的名家,仅次于阿加莎·克里斯蒂,位于莎士比亚之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的统计显示,全世界范围内,凡尔纳作品的译本已累计达4751种,他也是2011年世界上作品被翻译次数最多法语作家。在法国,2005年被定为凡尔纳年,以纪念他百年忌辰。

《八十天环游地球 》,是一部长篇科幻小说。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作于1873年。

1872年斐利亚・福克先生在伦敦改良俱乐部和会友们打赌,要在八十天内环游地球一周。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确实是一件很难办到的事,因为旅客一定要把时间掌握得非常准确,也就是说一下火车就要上轮船,一下轮船就要上火车, 如果有半点延误,就会使整个旅行计划脱节而前功尽弃。但 是福克先生从伦敦出发,经过欧、非、亚、美四个洲,以坚定的意志克服了无数自然和人为的障碍,终于在八十天内环游地球一周回到伦敦,甚至还提前一天完成任务。在这本书里,作者通过动人的故事情节介绍了各地的奇风异俗和丰富的地理知识。

▲教授与疯子——西蒙·温切斯特

人们简单地称它为“大词典”。工程的构思可谓不知天高地厚,勇气大得不可思议,完成它需要大胆的尝试,也冒着惨重失败的危险。但是,这是一批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他们总是勇气十足,莽撞十足,也甘冒十足的危险。毕竟这是个伟人的时代,是伟大的眼光和伟大成就的时代。也许在近代史上,没有任何时代更适于发起这样宏伟的工程,而这也许就是它能够按时而生硬地起步的原因。

这部在过去和现在都堪称极品的英语词典,共花了七十年的时间。

2018年2月读书

西蒙·温切斯特(Simon Winchester)英国著名作家、记者。生于1944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地质系。曾任《卫报》及《星期日泰晤士报》海外特派员,并为《纽约时报》《国家地理杂志》及BBC等媒体撰稿,现居美国。温切斯特长于描述历史事件,《教授与疯子》《喀拉喀托火山》《改变世界的地图》等小说多次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温切斯特凭借在新闻及文学领域的贡献,于2006年获大英帝国勋章。

《教授与疯子》是关于《牛津英语词典》编纂背后的故事,展现了两个主人公,《牛津英语词典》的主编詹姆斯·默里博士,以及另一个对《牛津英语词典》的编纂有不可忽视的杰出贡献的退伍军人、外科医生、杀人犯,失去人身自由的精神病人威廉•切斯特•迈纳的人生传奇。“《牛津英语词典》成为了英语语言的至尊,迈纳和默里的故事却没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在历史的尘埃中,他们真实而隐形地活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