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中提到的「剩餘價值」是什麼?

雖然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讀過馬克思的《資本論》,但是每當出現貧富分化、勞資糾紛等現象的時候,人們就不禁會想起《資本論》中所提到的“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剩餘價值”。那剩餘價值到底存不存在?如果存在,該怎麼衡量?如果不存在,馬克思錯在哪了呢?

《資本論》中提到的“剩餘價值”是什麼?

要想搞清楚剩餘價值,就得先清楚什麼是價值。馬克思和在他之前的很多經濟學家,包括大名鼎鼎的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都認為勞動決定價值,價值只能來源於勞動。但這樣的理論並不具有廣泛的解釋力,我們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如果有一天你到深山裡去探險,無意間發現了一條河,河裡有很多大塊的天然寶石,於是你以幾乎為零的勞動量撿了大量的寶石。那麼,按照馬克思的價值理論這些寶石由於沒有包含所謂的必要勞動量,它們的價值就是零。但是,現實中誰會愚蠢的認為這些寶石一文不值呢?

《資本論》中提到的“剩餘價值”是什麼?

因此,經濟學家馬歇爾提出供給和需求共同決定了商品的價值,價值在市場競爭中就反映為價格。一個人擁有的美貌、天賦、才能、技術等等資源都可以對社會有價值,因而無論這些資源包不包含勞動力都可以創造財富。

所以,價值並不全來自於勞動,在這一認知上,馬克思和之前的經濟學家們都出了錯。

馬克思認為剩餘價值是完全由工人的勞動力創造的,卻被資本家搶走了。事實上,在市場經濟中,僱主和工人是自由簽訂的工作合約,如果資本家強行讓工人多勞動,工人有選擇離職的自由。之所以人們選擇忍氣吞聲,是因為隨時有新的工人來代替自己的位置,而自己不容易重新找到一份工作。因此,是勞動力供給過剩導致了工人價值的下降,是需求和供給共同決定了工人的市場價值,不存在剩餘價值。

《資本論》中提到的“剩餘價值”是什麼?

當然,馬克思的分析出現失誤並不奇怪,因為他出版《資本論》是在1867年,那個時候經濟學體系還很粗陋,錯誤百出,直到二次大戰結束,經濟學才趨於完善。

因此,馬克思及之前的經濟學家們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元問題,雖然解決的不夠完美,卻奠定了後世的研究方向,不能否認他們的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