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讀後感,馬克思高在何處?

[名著剖析01]《資本論》讀後感,馬克思高在何處?

1、從現實出發而非概念出發。

大多數理論,往往先要假定一個基本的概念,而這個概念往往是玄而又玄的東西,什麼自由、理性、均衡,然後用這個假想出來的概念來推導出其他玄而又玄的概念,最後結成一張大網,把世界上的東西往這張大網裡裝。而馬克思的資本論不是從概念出發,而是從現實出發,用無可辯駁的現實歸納出無可辯駁額現象,對應無可辯駁的詞彙,什麼是使用價值,廢話,有用性就是使用價值,你要不要呼吸,要不要吃東西,這個就叫對你有用,什麼是價值,是不同的有用性之間的交換比例關係,這就叫價值,這些定義看起來雖然也是概念,但在感覺上,和自由、理性、均衡這些概念就不是一回事。

有人說,均衡、理性也有其定義啊,也有其限定呀?憑什麼說馬克思的基礎紮實呢?在這裡,我們可以想一下馬克思是怎麼寫資本論的。馬克思是先從商品起源來開始他的寫作的,為了說清楚一些基本概念,他提供的是一種歷史的演化性的概念,比方說人們需要使用物來滿足自身所需,所以有了使用價值,因為有交換就有了交換比例關係,所以就形成了價值,因為長期交換,就演化成了一般等價物,在這裡的每一步都不用過多的界定界限,不用說“我指的是如何如何”,而西方經濟學一個理性就得是靠假設,各種模型還得說是在理想環境下,如何如何,如果你看資本論,你會發現馬克思的概念對應的內容是現實,是可以真正看得見、摸得清的東西,因此,很少需要做什麼假定,這是因為,馬克思的經濟理論的基礎就比其他的理論堅實。

2、用龐大、詳實而準確的實證資料,支撐完全不帶偏見的冷酷結論。

馬克思的《資本論》並不是像其他政治和經濟主張那樣,先入為主的帶著一面旗幟,一種觀念,不像庸俗經濟學談理性就意在講避免國家干預,談比較優勢就意在講推進自由貿易。《資本論》的寫作風格是客觀、冷靜甚至冷酷的。馬克思恨不恨資本主義?恨,可他從來不為恨而恨,從來不因恨而攻擊和謾罵,從來不天馬行空的扯出沒有根據的大旗,造出似是而非的概念,祭出煽動人心的語言。而是用無數的實證資料,如工廠觀察員的記錄,法國某個政府的統計表格,立法院的官方記錄,法院的記錄、各種學者各種已經發表的新聞和評論等,來把資本主義的運行細節,用最高清的立體相機一環環展示給你看。那種巨大的,壓倒性的支撐資料,那種血淋淋的殘酷與沉重,可以把任何的同時代叫囂工廠自由道德正當性的言論碾成齏粉!而他自己豪不動聲色,只是繼續冷酷的書寫。

上學的時候讀過許多西方法學家的書,什麼格老秀斯,霍布斯,奧斯丁,孟德斯鳩,薩維尼在頭腦裡翻江倒海,西方和馬克思主義法學著作,幾乎所有人都是不認同馬克思,張口權利、閉口自由,動不動就是像賀衛方那樣認為中國虎門銷煙是侵犯契約自由。年輕人誰不是容易被標新立異的言論所吸引啊,但是直到後來我讀了《資本論》,看到工廠資本主義時代契約自由名義下工人的慘狀,自此所謂的西方意義上的權利、所謂的西方意義上的自由,就再也不能讓我相信了。好笑的是,那些一聽到馬克思就恨不得用哈耶克和波普爾反對的的人,他們全都沒有讀過《資本論》。

3、看清宿命,對抗宿命!

什麼叫悲天憫人,就是有時候看到了宿命,而所謂宿命,就是必然性,就是即便看到了,懂得了,但避不開,逃不掉,無論如何掙扎,該發生的都要發生。馬克思在他那個時代,看到了一切罪惡與殘酷的總根源,可這罪惡與殘酷終究無法繞過。他看到了,在現有的條件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必然是需要通過市場連接起來,人與人的競爭關係必然導致資本主義的邏輯自發開展。任何的幻想都敵不過資本主義歷史、資本主義罪惡滾滾向前的鐵流。在他死後,無論是西方列強世界大戰,殺得沉屍百萬流血漂櫓,還是後發達國家以民族主義為矛,以他的學說為盾,通過反資本主義的策略,爭取發展資本主義資格,都是這種宿命的自然展開。哈耶克之流在蘇聯的屍體上幸災樂禍,認為是自己高瞻遠矚,殊不知,蘇聯的解體不過是《資本論》的一個註腳而已。

說真的,閱讀《資本論》,當馬克思把社會經濟運行的法則冷冰冰的攤開在你面前的時候,你看到的是人類的苦難深重,且無可解脫,你看到了,馬克思會沒有看到嗎?馬克思是有著強烈人道主義思想的學者,資本主義的殘酷,讓他同情作為弱者的工人。但作為一個信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學者,他極其清醒的意識到,資本主義的痛楚是不可避免的。在《資本論》第一版的序言中,他就不無深意的寫到:

“一個社會即使探索到了本身運動的自然規律,——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地發展階段。但是它能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

按理說,到這裡,就應該變成一個慈善家就夠了,既然現實無可改變,那就別自找苦頭了,做點善事,意思意思就得了。可他偏不!

對於人類社會深層次的洞察,讓他選擇做一個敢於直面現實的革命者!馬克思從來都是一個革命者,充滿了激情,一生都在鬥爭中度過。讓痛苦減輕一點,不是吃點止痛藥,打點嗎啡就能實現的,必須讓全世界受苦受難的人團結起來,不如此,則資本主義絕不會自我調整,引發的痛苦也絕不會減弱。他說不能以批判的武器,代替武器的批判。

是啊,資本主義必然滅亡,但他的滅亡,只能來自資本主義發展到精盡人亡。明瞭這個道理,不意味著束手待斃,不意味著要對當下的資本主義罪惡視而不見。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他的理論,給資本主義制度下腦滿腸肥的既得利益者,帶來了多少次大傷腦筋的罷工與遊行,才最終讓這群既得利益者修改規則,自我約束;給多少個帝國主義鐵蹄下命懸一線的國家與文明,帶來了多麼富有真理與道義力量的思想武器,才讓這些落後民族獲得喘息,迎來希望!

在宿命中看清宿命,對抗宿命,在宿命的舞臺上鬥爭到底,這是何等的勇猛!

4.《資本論》素描。

既然評論區有人說我沒有推理,那我就詳細講一下。《資本論》具體講了些什麼。

首先資本論的基礎和前提,實際上就兩個,人要吃,人要死。

注意,這裡的人有一個共性,就是不想死。或者說絕大多數人不願意死,這一點是這兩個前提的前提。

“人要吃”不僅指的是要吃東西,而且是有限資源環境下為了生存要消耗掉其他具備有用性的東西,也就是所謂“食色性也”。吃東西就是兩種,一是吃自然界的物,包括死物活物,二是吃人。為什麼人一定要吃,因為人不吃就得死,一個病人得不到治療會死,一個難民得不到麵包會死,一個男人娶不到老婆,這一代不死,下一代也會死,如果哪天人可以不吃不喝也能存活一生,那社會制度絕不是這樣的。

人要死不僅是一個現象,而是說人永遠都要面臨死的威脅,貧病交加會死,老無所依會死,社會動盪會死,各種風險都能讓人死,人做的,永遠都想逃避死亡,或者積極作為,創造財富,囤積金銀,對抗風險,或者寄託下一代,繁衍生息傳遞基因重視教育,或者求一時解脫,酒池肉林。如果人可以不死,那社會制度也不是這樣的。

既然人要吃,人要死,人就要分工合作,生產分配,如果可吃的物(不僅是食物還有其他需求)不夠,就要吃人,可以使直接吃人(災荒年間強者吃掉弱者),也可以是間接吃人,例如,資本家潛規則打工者,則是用後者提供肉體“食物”,當然你可以說被潛規則的人沒準也很爽,不過很多資本家都是又老又醜的人——想想最近被幹掉的愛菠斯坦。馬雲讓你九九六,則是讓你提供勞動“食物”,他可以擁有更多的財富,享受更加有成就感的人生。

而那些被吃的,得有個度,少吃一點,吃的差一點,社會就能運行,如果那些被吃的沒得吃,就會死,人不想死,就會和那些吃人的鬥爭。這不僅是資本主義社會,一切剝削社會都逃不了這個過程。

這個時候,為了讓那些被吃的心甘情願被吃,西方經濟學出場了,高聲說道,契約自由即是正義,你們的沒有吃虧,因為存在著市場價格這一公平裁判,你們沒什麼好糾結和不平的,馬雲讓你九九六修福報,之所以讓你九九六修福報,是因為你的價格就值這麼多,只有讓你九九六,你的付出才配的上你的福報。因此,你不願意可以滾。

工人們不樂意,因為太累了,太苦了,而且,在感官上,資本家朱門酒肉臭,工人兄弟路有凍死骨。

馬克思以往的經濟學面對這種現象,都不能去觸及資本主義的核心和秘密,也就是,資本家到底有沒有吃人?馬克思以後為資本主義辯護的經濟學也站在資本家立場上,選擇用一種方式為資本主義辯護,也就是“用物與物之間的比例關係來掩蓋人與人之間的吃人關係”。所謂均衡,其實就是這種物與物之間比例關係的合理性。因為物與物之間的合理性,所以資本主義就是合理的。他們口中的這種合理性,當然既是道義上的合理。也是經濟上的合理。

而馬克思所作的,就是告訴你,這種物與物之間的關係不是根本,就像如果你不搞圈地運動把農民掠奪為工人,就沒辦法形成大量失業人口,也就無法為資本主義提供產業工人一樣,是掠奪在先,形成了具有巨大勞動力人口的就業市場在後,然後資本家利用這種不正義的現實,把工人變成工廠資本主義時代悲慘的奴隸!而資本家卻心安理得的對外宣稱,這是契約自由,一切的一切都是市場決定的,有本事,去市場上換呀?這豈不是胡攪蠻纏?

為了說清楚問題,馬克思把這個所謂的市場,所謂的經濟,所謂的資本,所謂的物與物之間的合理性,從原始的交換開始怎麼一步步演化出貨幣演化出信用演化出分工協作與機器轟鳴行會解體勞動者被束縛到機器上,資本家怎麼延長勞動時間、縮短工人再生產成本,資本運行如何會有利潤率降低的問題為什麼會演化為經濟危機還有好多好多我就不全寫了等等一些列運行過程,像扒洋蔥一樣一層層的把資本主義扒給你看。讓你看明白這個眼花繚亂的資本主義到底是個什麼玩意。

在這個過程中,在不精確意義上說,馬克思做了兩個工作,一是揭露道義上“物與物合理性”的荒謬,二是揭露經濟上“物與物合理性”的荒謬以及沿著這種物與物合理性將走向何方。前者體現在一國內部,就是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理論,體現在世界範圍內就是殖民地理論。後者,主要是經濟危機理論,以及大家都知道的那個未來發展方向。

注意上面這麼說是在不準確意義上說的,馬克思理論是一以貫之的,比如當馬克思寫下那個著名的剩餘價值公式之後,就純粹通過小學數學推導出了資本提高利潤的兩種方法,儘管資本剝削的秘密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表現,但本質都逃不出那個公式和那兩種方法。這個公式是不變的,因為數學是不變的,而經濟危機理論,殖民地理論,本來很多都是適應他那個時代的具體理論,理應順著時代有所發展和有所更新。後來很多人批評馬克思,都是拿分析具體時代的結論性內容來當成他的整體來批判,這是不科學的。這一點必須在這裡有所強調。

馬克思之後,出現了很多的新變化,但本質上人類社會還是逃不出人得吃,人得死的局面,因此,無論資本主義怎麼變,反過來調過去就是那個剩餘價值公式。資本奴役人的辦法千招萬招,歸根結底也就是兩招,壓低工人再生產價格,偷走工作勞動成果。

5、資本論和其他經濟學的對比:生死之學與治病之學。

本來到這裡就應該結束的,但有人覺得資本論和其他經濟學的對比那段太偏激,好像只有馬克思的對一樣,在這裡我在寫一段,寫給你們這些人,澄清觀念。

什麼是其他經濟學,說穿了,就是現有階段醫學。生老病死是大業力,在現有的階段裡,醫學只能治療疾病,不能治療死,你可以通過治病讓一個人這一次不死,下一次不死,但毫無疑問,這個人最終難逃一死。西方經濟學的各種均衡更重理論,歸根結底,就是儘可能的讓經濟體這一次的病,被治癒,求這一次不死。而馬克思是什麼?馬克思的學問,是告訴你,人為什麼必然會死,這個死亡的過程的機理是什麼?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的經濟學是講的是佛學中的宿命,什麼是宿命,就是無論你用什麼藥,怎麼做,都無法逃脫,就像在地球上逃不了地心引力。

現在,西方經濟學大熱,學馬克思的人少,但這不意味著在智識上,馬克思是不如他們高,相反,馬克思的理論是最高的,這個高就就體現在他講的是輪迴鐵律,不變法則,是生死之學。生死之學從來都高於治病之學,有什麼疑問?但生死之學往往不能拿來治病,否則醫院豈不是都成佛學院了?讓生死的歸生死,治病的歸治病。你們爭著討論誰對誰錯,有意義嗎?

但是,在終極意義上。馬克思的生死之學當然比西方經濟學的治病之學更正確,更深刻。人類社會存在並不只是治病這一個主題,參透生死,超越生死從來都是一個更重要的主題,把寺廟都變成醫院,人類社會就好了嗎?

至於我說的有沒有實際例子,你看經濟危機、金融危機、貨幣霸權,哪一個不是資本主義的罪惡呢?哪一個不宣示著資本主義難逃生死呢?

6、《資本論》是否過時。

有人說馬克思過時了,有人說馬克思沒有預料到後來資本主義的自我修正。我只能說,你看了資本論嗎?今天人類社會的一切現象,幾乎都能在資本論中找到本質性的解讀。

你看今天,人類社會的泡沫化和垃圾化趨勢,是不是符合馬克思第一卷中關於提高利潤的兩種方法?一是延長工作時間(偷走勞動成果),二是縮短工人再生產價格。什麼?你說泡沫化不是延長時間,垃圾話不是縮短工人價格?動動腦子!泡沫化改變了商品與商品之間的價值比例,讓下層勞動者為了買得起泡沫化的產品必須付出更多才能換來,這難道不是通過金融手段提前把勞動時間拿走嗎?垃圾化就是什麼人造肉人造女,什麼電影AV,吃不起肉用人造肉,找不起老婆用充氣娃娃看Av,這不是用垃圾化的方法來降低工人生存成本嗎?你看今天的生產力增長,有多少不是垃圾化所帶來的呢?一旦泡沫化和垃圾化沒有空間了,那麼就是次貸危機,就是金融海嘯,就是經濟危機,就是1929.你認為你逃得了資本論的論述嗎?

在現代的金融化時代,垃圾化與泡沫化最能體現資本論的深刻。由於生產力的進步,除了底層國家,很多工人談不上生活在地獄一樣的世界中,但只是形式變了而已,剝削從一國國內轉變為了世界範圍內的國與國之間的剝削。在相對不錯的日本,年輕人找不到老婆,沒有結婚的能力,為啥?因為資本主義意義上的男人,得是承擔得起生活的人,泡沫化必然意味著一切有價值的東西都難以讓一般人買得起,的經濟讓生活變得成本高昂,就算泡沫的破裂,也讓經濟如一潭死水,大部分男人還是隻能生存,因此,在生物學上是男人,在社會學上已經不是男人了。所謂宅男盛行,就是說資本主義把日本舉國變成太監。在經濟上閹割了繁衍權力,他們有了慾望則麼辦?充氣娃娃,Av,這是垃圾化,垃圾化的意思是泡沫化讓人買不起,但人得或者,必須通過科學找到替代性解決辦法,找到成本更低的解決之道,一邊泡沫化,一邊垃圾話,資本主義就不會把人逼瘋,不會把人逼死,年青一代不生孩子怎麼辦,可以產業全球化國家零件化啊,產業轉移,或者找其他國家提供勞動力不就得了。只要垃圾化和泡沫化還有空間,資本主義就滾滾向前。

在這個大背景下,任何宣稱什麼自由,什麼權利的理論,都僅僅是已經有餘糧的地主家才配談的事。為什麼中國革命時期那些小清新註定沒有出路,因為窮人家的孩子就得勵志向上啊,你不爬到社會中層,哪有錢講體面呀?同樣,今日發展實際上說道底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在這個並不正義的世界經濟格局下,我不當奴隸,努力讓別人當。

而已。

以後的人們逃得了資本論嗎?

以後的人要吃嗎?以後的人要死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