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思平治」顧海良:「站」在馬克思身邊,書寫中國版《資本論》

「学思平治」顾海良:“站”在马克思身边,书写中国版《资本论》

“站”在馬克思身邊,書寫中國版《資本論》

學思平治

「学思平治」顾海良:“站”在马克思身边,书写中国版《资本论》

★★★★★

顧海良指出,《資本論》只是馬克思設想的“六冊結構計劃”的開頭部分,他留下了更多政治經濟學的課題,等待後人續寫。

魯品越認為,“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構想,是馬克思主義“已完成的理論”在當代實踐基礎上的偉大發展。

《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版共有四版,分別於1867年、1873年、1883年和1890年出版。目前國內中文版《資本論》,是根據恩格斯校訂的1890年第四版翻譯的。德文第二版和第三版,是馬克思自己作了修改的,每次修改既有結構上的也有內容上的調整和完善。馬克思直到去世前,還在根據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發展的新情況以及他在科學研究上的新認識,不斷地完善《資本論》的結構、理論和表達方式。從這個意義上看,《資本論》雖然完成了,但在馬克思心目中它仍未完成。從馬克思經濟思想的與時俱進上,這可以說是《資本論》的完成和未完成的涵義所在。今天,我把《資本論》的完成和未完成的內涵再擴大一些,從馬克思經濟學體系整體過程中,談談《資本論》的完成和未完成的涵義。

為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4月21日,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中國道路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協同中心主任顧海良做客第121期文匯講堂,主講《〈資本論〉的完成時和未完成時》。上海財經大學首批資深教授、全國經濟哲學研究會副會長魯品越擔任對話嘉賓。演講音頻請登錄文匯微電臺 (APP喜馬拉雅·聽-搜文匯講堂2017) 收聽。

馬克思經濟思想的歷程

1843年之前,馬克思並不懂經濟學,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哲學、歷史、法學等的批判中,馬克思發現,只有通過對經濟學的研究,才能理解這個社會的底蘊和本質。馬克思從25歲開始經濟學研究,矢志不移,成為他終生從事的革命和科學事業的最重要的部分。

15年研究階段:1843-1853年,留下《巴黎筆記》《倫敦筆記》摘錄300萬字

馬克思研究經濟學的方法,是閱讀大量當時能讀到的經濟學經典著作。馬克思一生的讀書習慣就是做文獻摘錄筆記,將重要論述摘錄在自己裝訂的筆記本中,供後來寫作時使用。若將筆記本的內容翻譯成中文,每個筆記本大約合8至10萬字。1843年底到1845年初,馬克思撰寫了《巴黎筆記》,共有9個筆記本。1848年歐洲革命失敗後,馬克思1849年被迫流亡到倫敦。1850年,他利用大英博物館的有利條件,重新研究經濟學。每天早上,倫敦街頭的路燈未熄,馬克思就步行到大英博物館;晚上,路燈亮起,他才趕回家裡。在三年多的時間裡,馬克思連續寫了24個筆記本,對300多部著作和大量的報刊資料作了摘錄筆記,這部被稱作《倫敦筆記》的手稿近1300頁,約閤中文兩百多萬字。從1843年到1853年的10年間,馬克思幾乎閱讀了當時所有的重要的經濟學文獻,並就部分問題進行了探討。馬克思當時已有撰寫名稱為《政治經濟學批判》或者《經濟學》著作的計劃。

敘述階段:1857年到1865年,留下三份重要手稿400餘萬字

1856年,馬克思預感歐洲新的經濟危機將來臨,1857年馬克思決心加快經濟學研究,開始有體系地撰寫自己的政治經濟學著作,這就從以研究為主轉為以敘述為主的經濟學發展階段。1857年8月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主要闡述生產與分配、交換、消費之間的經濟關係,還論述了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政治經濟學敘述方法。《導言》雖然沒有最後完成,但它已經清晰地表達了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批判》著作的對象、結構、方法的深刻理解。這是馬克思開始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敘述過程的標誌。在這一過程中,馬克思留下了三部在他在世時未發表的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1863-1865年經濟學手稿》。從1843年到1857年,馬克思用了一生15年的“黃金時期”從事經濟學研究。年屆40的馬克思,走上了正式建立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新的歷程。

《資本論》階段:1863年初,決定更名為《資本論》,原題留作副標題

《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是按“五篇結構計劃”寫作的;《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是按“六冊結構計劃”撰寫的。1862年底,馬克思決定將“資本論”作為他著作的標題,“政治經濟學批判”則作為副標題。這一年12月28日,馬克思在給庫格曼的信中提到這一變化。自這以後的20年,馬克思矢志不移地從事《資本論》創作,直到1883年去世時,還在繼續修訂出版《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第三版。

馬克思決定寫作《資本論》後,就完成了《1863-1865年經濟學手稿》,第一次把《資本論》理論部分三卷完整地作了闡述。在我看來,《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不能簡單稱作《資本論》第一稿,但卻不失為是“《資本論》的思想驛站”;同樣,《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也不能簡單稱作《資本論》手稿,但卻是“通向《資本論》 的歷史路標”。

關於“五篇結構計劃”

“五篇結構計劃”是馬克思在《導言》中提出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著作的結構計劃。其中第一篇是“一般的抽象的規定”,闡釋勞動、分工、價值、貨幣等幾個社會都存在的一般範疇;第二篇“資本、僱傭勞動、土地所有制”,闡釋資本主義社會與三大階級相應的三大範疇及其本質及其經濟關係;第三篇是“資產階級在國家形式上的概括”,闡釋社會經濟關係在資產階級國家內的總和關係;第四篇是“生產的國際關係”,是對外貿易或國家對外的闡釋;第五篇是“世界市場和危機”。這一結構依循了黑格爾的一般、特殊、個別的邏輯演進關係,也是馬克思提出的“抽象上升到具體”的螺旋式上升過程。

按此邏輯,先談一般的抽象的規定,馬克思先是打算從貨幣開始,後來發現貨幣只是商品內在矛盾的外在化形式,最後決定從商品範疇開始研究,這就形成了《資本論》的邏輯起點。“五篇結構計劃”在思想史的價值何在?在國際學術界,認為馬克思的這一構想,具有極大的學術上的創新性與思想上的前瞻性。

第一,把國家寫進政治經濟學研究中,是馬克思的首創。1776年亞當·斯密撰寫的《國富論》提出“國家是守夜人”的命題。他認為,國家只需做好三件事:保衛國防、維護社會治安、建立必要的公共設施。經濟運行就聽任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的自發作用。但是,從1825年開始爆發的週期性經濟危機,已經實際地否定了斯密的這一命題。每隔大約十年發生一次的經濟危機,宣告市場不可能自發地平衡供給和需求的關係。直到1936年,凱恩斯才站出來說,自由市場經濟的“信條”已經過時,“有效需求不足”就是“看不見的手”作用的常態,他提出了“國家總攬”的改革方案。自此,市場和政府的“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的共同作用得到認可。但在經濟思想史上,馬克思早在19世紀50年代就提出了國家經濟職能應該列入經濟學研究範圍,獨樹一幟,開創了經濟學的新境域。

第二,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經濟關係。在國家對外一篇中,馬克思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命題,一是財政稅收作為政府職能的性質和意義問題,二是人口、移民作為國家對外經濟關係的內容,其中包括不同國家之間勞動力遷徙問題。

第三,第一次從經濟學體系意義上提出世界市場範疇。此前經濟學家至多提出國際貿易的概念,關注的是發生在流通領域的商品往來關係,但世界市場卻是一個包括不同國家之間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的總體上的經濟關係,是對國際經濟關係的探索。

關於“六冊結構計劃”

1858年2月,馬克思在給拉薩爾的信中提出了“六冊結構計劃”的設想。這裡的“六冊”是指:資本、地產、僱傭勞動;國家、國際貿易、世界市場。這六冊與“五冊結構計劃”相比較,主要變化在前三部分,原來第一篇不再獨立成篇,原來第二篇分為三冊,這樣“五篇”就變為“六冊”。“六冊結構計劃”突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三大階級之間經濟關係及其本質,特別是突出了資本範疇及其理論的重要意義的研究。

第一冊《資本》如何演化成“四篇三章”結構

在進一步的探索中,馬克思集中於第一冊《資本》結構的思考,形成了“四篇三章”的結構:第一篇是“資本一般”,包括資本生產過程、資本流通過程、兩者的統一,共三個部分。這裡抽象了產業資本、商業資本、借貸資本等不同資本的特殊規定;第二篇在“許多資本之間的競爭”中,闡釋產業資本、商業資本等許多資本之間的競爭。“許多資本”是指不同資本的差異性,相互之間的競爭。

馬克思認為從資本一般到許多資本,再後就是信用資本和股份資本。競爭促使信用的產生和發展,信用作為一個潤滑劑,減緩不同資本競爭造成的矛盾和衝突。信用發展導致銀行及其職能的出現。銀行通過發行股票,組建股份企業,從事大型的工業和社會的基礎設施的建設,所以馬克思認為,如果沒有股份公司,“恐怕世界上到現在還沒有鐵路”。

這就是馬克思說的第一冊《資本》的四篇。1859年出版的《政治經濟的批判·第一分冊》,主要包括的價值和貨幣這兩章,就是按照“六冊結構計劃”來撰寫的。

發現自己未搞清生產價格、絕對地租等問題,第二份手稿越寫越長

馬克思在1861年接著寫《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二分冊,即資本章。馬克思發現,自己其實還有很多問題沒有弄清,主要有兩個問題,一是剩餘價值理論與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現實的關係,二是勞動力商品和工資本質關係。馬克思花了極大的精力,深入地研究了價值向生產價值轉化的問題,接著又在細化級差地租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絕對地租理論,從而為價值和生產價格轉化關係論述提供了“例證”。

馬克思還對剩餘價值思想史過程作了深入探索。現在留下的《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成為一部包括23個筆記本的、長達1400頁卷帙浩繁的手稿。剩餘價值理論史部分,寫滿了其中的10個筆記本。這部手稿其餘13個筆記本中,還探討了八大問題,如資本積累和經濟危機理論等。

關於《資本論》的“四卷結構計劃”

學界激烈討論:馬克思是否放棄“六冊結構計劃”?

到了1862年12月,馬克思決定以《資本論》為標題出版自己的經濟學著作。其實,馬克思說的《資本論》只包括“六冊結構計劃”中第一冊《資本》第一篇“資本一般”的內容,這些內容也是關於“政治經濟學原理”的基本內容,是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的最本質的規定,其餘問題,除了“國家和各種不同形式對社會各種不同的經濟結構的關係”以外,馬克思認為別人可以沿著他的思路繼續寫下去。

1863年下半年馬克思開始寫《資本論》,提出了“四卷結構計劃”,就是我們熟悉的“資產的生產過程”“資本的流通過程”“總過程的各種形式”和“理論史”。

上個世紀60年代末,羅曼·羅斯多爾斯基、馬·呂貝爾等學者,就已經從《政治經濟學批判》整體結構上,探索《資本論》的“完成”和“未完成”的問題。近半個世紀來,對這一問題探索的焦點是,馬克思決定寫作《資本論》後,是否放棄了“六冊結構計劃”?隨著馬克思經濟學手稿陸續公佈於世,現在的主流觀點認為,1862年以後,馬克思從來就沒有放棄“六冊結構計劃”;一直認為“六冊結構計劃”中的資本競爭等內容,以及國家、國家對外與世界市場等內容,還是《資本論》之後的“可能的續篇”。《資本論》是“六冊結構計劃”中關於資本本質內容的完成部分,又是先對於“六冊”整體而言的未完成的部分。

現場互動

魯品越:作為功力深厚的頂尖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顧教授首先展示了《資本論》背後鮮活的馬克思:一位偉大的探索者、學習者和自我革新者,不僅是知識分子,也是我們每個人的楷模;其次,顧教授帶來的馬克思理論是已完成部分與未完成部分的有機統一。只要資本還佔主導地位或發揮作用《資本論》的基本原理就絕對不會過時。比如,作為基本範疇的剩餘價值理論。我認為,剩餘價值範疇當然包括資本,資本就是投入到生產中追求自身增值的剩餘價值,是剩餘價值的動態形式。其次是勞動二重性原理。以農民種糧食為例,社會分工下的勞動必然生產出糧食的使用價值和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勞動的二重性,從哲學上來說,不可能被推翻,因為社會勞動必然要生產出人們之間的社會關係。這種關係必須以使用價值為載體,才能成為現實的關係,否則是虛幻的關係。

馬克思預見到了“虛擬資本”在經濟危機中的作用

請教顧教授,怎麼把馬克思已經完成的部分,進一步擴展開來?

顧海良:以國際金融危機理論為例,馬克思當年提出的建立在產業資本研究基礎上的經濟危機理論,突出地表現為商品的生產過剩。而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在現象上更多地變現為信用危機、金融危機。

《資本論》第三卷中研究了不同的資本形式,馬克思將之分為兩類,一類是在生產領域、流通領域發生作用的職能資本,如產業資本、商業資本;一類是借貸資本這樣不參與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但在平均利潤中分得利息的非職能資本。如何分配平均利潤要依據資本對供需的關係來決定,所以這兩種資本之間就存在競爭關係。

馬克思當時已預見到銀行資本經營中出現虛擬資本的可能性和現實性。實體經濟,就是職能資本所從事的經濟,如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以及第三產業服務業。在本質上,它不是以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來劃分的,而是以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中的職能來劃分的,與“虛擬”相對應。

當代金融危機的理論依據源於馬克思的經濟危機原理

虛擬資本是在信用經濟發展中導致資本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馬克思並未對這一理論作出展開論述,因為他所在的時代還沒有現代意義的金融資本。當代資本主義經濟關係中,銀行資本作為借貸資本的代理者,深化了職能資本和非職能資本的矛盾,而銀行資本變成金融資本、金融資本成為金融寡頭,金融資本的虛擬資本脫離職能資本和實體經濟,異化了銀行資本本來的職能,當金融寡頭在當代資本主義經濟中佔統治地位,金融危機爆發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所以,要用馬克思已經完成的理論,結合當代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的現實來分析國際壟斷資本條件下的金融危機。這也成為當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發展的新的突破口,也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創新的新亮點。

當今社會主要矛盾:生產力的全球化和霸權主義國際格局

魯品越:最近某些國際形勢導致許多人認為當代世界主要矛盾是中美矛盾。按此思維,就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而用《資本論》的觀點看,因為資本必然要生產剩餘價值,新增的剩餘價值必然要進行新的擴張性投資。資本擴張的客觀結果的確發展了生產力,當今時代,任何一個國家的生產力,都是全球化的生產力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比如,生產高端芯片必須進行全球的資源配置:需要中國的稀土金屬,需要日本的稀土金屬再加工技術,然後還要德國、美國的芯片設計等等,全球各國的生產力相互補充才能完成。生產力全球化就是不可遏制的趨勢,它來自各國人民對生存與發展的福祉的需求。

因此,當下國際社會基本矛盾是世界人民追求自身福祉所推動的全球化的生產力與霸權主義國際關係格局之間的矛盾。解決這個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什麼?是建立適合各國人民福祉的新型國際經濟政治關係。世界人民“共同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想,是馬克思主義“已完成的理論”在當代實踐基礎上的偉大發展,是《資本論》的續篇。

人工智能技術將加大對中高端勞動力的需求

華東師大哲學系研究生李欣穎: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機械化自動生產可能會取代人類在社會上的勞動地位。站在馬克思《資本論》的角度,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顧海良:從經濟學角度看,直至第三次工業革命,不僅實現了動力上的變革,也實施了工具機的巨大變革,更重要的是,促使動力與傳輸裝置的改變。這三個方面的變革過程,體現為人越來越被分離在生產過程之外。現在,新的變革促成了傳輸裝置由新型計算機控制,這是工業化過程的必然現象。需要注意的是,整個工業運轉過程,在之前由許多人工參與,之後的售後服務還需要有大量的勞動參與。所以,人工智能的出現拉長了生產過程的鏈條,促使出現了除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之外的第三產業,甚至是第四產業。這直接導致低端勞動力數量減少,對中高端勞動力的需求增加。因此,現在遇到的巨大問題不是勞動人數的減少,而是勞動力整體結構的變化。問題的實質是提高人的素質,優化勞動力結構。這也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闡釋的生產過程的個體工人向“總體工人”發展的實質所在。

完成時和未完成時的含義

作為完成的《資本論》,第一,馬克思提出了經濟學理論的核心範疇———剩餘價值論;第二,確立了馬克思經濟學體系的樞紐———勞動二重性,“對問題的批判性理解的全部秘密都在於此”;第三,馬克思站在工人階級立場上提出了工資範疇這一“嶄新”的理論。剩餘價值、勞動二重性、工資範疇作為三個“嶄新的因素”表明,馬克思完成了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創作。

馬克思多次提到“可能的續篇”,說明他還要研究更多的經濟學內容。馬克思經濟思想在1870年之後產生了極大的變化。此前,他主要研究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19世紀70年代初以後,資本主義經濟關係向世界蔓延。人們就在思考:東方的非資本主義社會,是不是必然要走資本主義道路?具體地說,東方國家能否跨越“卡夫丁峽谷”?在走自己的道路的過程中,既能吸收資本主義發展的文明成果,又能避免資本主義發展的災難性後果。一百年以後,1978年中國共產黨人接手這一課題,改革開放40年就是我們探索這條道路的過程,是在探討馬克思留下的經濟學研究的時代課題。

馬克思留下了更多的未完成的經濟學課題,實際上給當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理論空間。《資本論》未完成的課題,需要後人續寫。例如,在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中,如何更好地實現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更好地發揮宏觀調控作用之間的有機結合?在中國走近世界舞臺中心的時候,如何深刻把握當代國家對外經濟關係、如何應對世界市場和危機問題等等。

在馬克思誕生200年之際,我們學習馬克思、理解馬克思,如列寧所說,不能“躺在”馬克思身邊,而要“站在”馬克思身邊。直面當今世界經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發展的現實,發展馬克思、創新馬克思,寫就21世紀的中國版的《資本論》。

(顧海良:長安街讀書會主講人、教育部原黨組成員)

長安街讀書會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勵支持下發起成立,旨在繼承總理遺志,踐行全民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習、養才、報國。現有千餘位成員主要來自主要來自長安街附近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委中青年幹部、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員、全國黨代表、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等喜文好書之士以及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高端智庫負責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主講專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機構的資深出版人學者等。新時代堅持用讀書講政治,積極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第22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前,經民政部、文化部等相關主管主辦單位報備批覆,長安街讀書會牽頭髮起成立“全民閱讀促進委員會”,作為全國性的人民團體,該機構將通過開發利用全國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大中院校的全民閱讀文化資源,促進全民閱讀活動深入開展。並以黨建為先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支撐,努力繼承周恩來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遺志,深入“研讀經典”,讓“全民閱讀”形成人人參與的氛圍,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学思平治」顾海良:“站”在马克思身边,书写中国版《资本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