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中唯一提到的中國人,在中國名氣不大著作卻傳到了國外

經濟危機似乎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由於某種規律,每隔十年左右就會或大或小地爆發一次。在發現這個問題後,馬克思所著的《資本論》又一次成為了香饃饃。

《資本論》中唯一提到的中國人,在中國名氣不大著作卻傳到了國外

提起《資本論》這本輝煌鉅著,想必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

馬克思在書中,預言了一個“被金融和資本充斥的世界”,其中,也包括金融危機:“一切奉行資本主義的國家,都會週期性地患上一種病,妄想著不經過生產過程就能賺到錢。”此外,他還指出:“隨著信用制度達到一定程度,資本人格化不斷膨脹,就會出現虛擬資本。而這,是十分危險的,必然會造成脫離實際生活的邏輯,甚至,是經濟的邏輯,反過來對大生產造成傷害,帶來不好的影響。”

《資本論》深刻地分析和描述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全部過程,這在此前的經濟學著作中是絕無僅有的。就像達爾文的《進化論》發現的自然界進化規律一樣,《資本論》是發現了人類社會進化的規律。書中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詳盡的分析和預測,指引著未來的我們,是整個人類社會的財富。馬克思在這部不朽的名著中,共提及了680多個來自世界各國的傑出人物,其中,只有一位來自中國,他就是王茂蔭。

《資本論》中唯一提到的中國人,在中國名氣不大著作卻傳到了國外

相對於馬克思,相信大多數人都不曾聽過王茂蔭這個名字。那麼,王茂蔭究竟有什麼樣的本事能讓馬克思這個重量級的名人對他有所瞭解甚至將其寫入書中呢?一起往下看。

王茂蔭(1798—1865年),字椿年,安徽歙縣人,清朝著名的經濟學家、貨幣理論家。考中進士後,步入仕途,擔任過戶部主事、左副都御史等職務。此後二十餘年中,王茂蔭歷經官場沉浮,於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從陝西道監察御史升任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

在此期間,王茂蔭提出了自己的貨幣理論和財政學觀點,還曾主持過財政改革,被後世譽為晚清著名經濟學家、貨幣理論家。此外,在京任職期間,王茂蔭的思想主張廣泛涉獵各領域,素有敢於進諫、為官清廉之名,同時,他還是一位大孝子。1864年,因母親逝世離職返鄉,次年於故鄉病逝。

王茂蔭由吳城扶繼母靈柩返回安徽歙縣,由於戰火紛繁,老家的房子破敗不堪,人丁寥落,親友多半流亡。

《資本論》中唯一提到的中國人,在中國名氣不大著作卻傳到了國外

至於他是如何為馬克思所知並寫入《資本論》的,恐怕得從他上書的《條議鈔法折》說起。

在政治思想上,他在國家動亂農民起義不斷之時,曾建議帝王“修省”,即:減輕一些百姓的疾苦以及鎮壓起義時要嚴格做到兵民秋毫無犯,從而贏得民心。他認為:百姓才是立國之本,民心去則大勢去。對於致民貧困的“釐捐”局,主張將多設的局統統禁止。

此外,王茂蔭也非常重視人才問題,他認為:用人取人標準應多元化,主張改革科舉考試內容,不管字寫得好不好看,學識過人才是最重要的。王茂蔭畢生都致力於研究我國的經濟發展史,尤其是貨幣的變遷,他對於貨幣的觀點及發行方案最為引人注目,被稱為“我國古代社會貨幣理論取得的最高成就”。

王茂蔭在財政方面,經常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在戶部做官多年的經驗,再加上他曾主管過錢法堂事務,使得他對幣制改革一直非常上心,能夠根據不同社會時期的財政狀況,提出切實可行的緩解財政危機的方法。但可惜,他兩次請改幣制的申請,都沒能得到朝廷的重視。

《資本論》中唯一提到的中國人,在中國名氣不大著作卻傳到了國外

其實,他提出的兌現大清寶鈔和戶部官票、反對鑄造大錢的主張,對於維護社會的穩定、遏制通貨的膨脹都頗有成效。

針對當時權臣請鑄“當百”、“當千”等大錢的建議,基於自身對經濟、貨幣規律的深刻理解,他一針見血地表明:“官府雖然能制定錢的價值,卻改變不了物的價值,這樣的貨幣投放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百姓也不會拿它當回事。”然而,他的這些觀點,卻遭到了皇帝的訓斥,原因竟是皇帝急於填充國庫。

就這樣,他被冠上了“不關心國事”的帽子,甚至,遭到了調職。正所謂,塵埃掩埋不了寶藏,王茂蔭的貨幣改革方案,在國內雖然並未得到重視,卻被俄國的傳教士巴拉第寫進了其主編的一部多卷本資料彙編,隨後,被翻譯成了德文在柏林出版。之後,博學的馬克思注意到了它,並對其進行了深刻的研究。

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篇第三章中,針對“強制流通的國家紙幣”問題時,專門提及了王茂蔭和其“主張將官票寶鈔變為可兌現的鈔票”的觀點,併為此寫下了八十三條的大段註釋。

《資本論》中唯一提到的中國人,在中國名氣不大著作卻傳到了國外

因此,王茂蔭也成為了《資本論》裡唯一出現的中國人。

王茂蔭的思想主張集中體現在他的貨幣改革方案和貨幣理論上,被學術界評價為“我國封建社會貨幣理論的最高成就”。時人對王茂蔭的評價也很高,稱讚他“直聲清節”,“舉國上下都知賢名”。19世紀末以及20世紀初,士子們必讀的《勸學篇》中也這樣盛讚王茂蔭等人:“正言讜論於廟堂之上,有以至之。”

王茂蔭故居位於安徽歙縣雄村鄉義成村義成街上。故居建於清代中葉,由王茂蔭親自督工建造,他將其命名為“天官第”。但是,“天官第”巨匾卻在“文革”中不翼而飛了。

【《清史稿·卷四百二十二·列傳二百九》、《王侍郎奏議》、《東華續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