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曼青先生拳论《散手》探讨(上)

郑曼青先生拳论《散手》探讨(上)

【提示】

《散手》一文原载 郑曼青先生1946年出版的《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卷下。文中之论述,对于现代太极拳界许多人感到困惑的不少问题都有很好的启迪、解疑与警诫作用,很值得太极拳学练者细细地品味和思索。

【原文】

散手即散打①。无定法。推手大捋。乃着熟功夫。着熟即是学听劲。由听劲而渐悟懂劲。既懂劲②。无所谓着与不着。散与不散。粘与不粘。随与不随。此皆费辞③。不得中肯綮④。散手之方⑤在五行。所谓进退顾盼定也。苟⑥能懂劲且知方。则用全矣。

【注释】

①散打——传统武术实战的通称。现代武术界所谓的“散打”,据张文广先生《散手拳法》介绍,是1979年后国家体育职能部门组织武术人士在传统武术各种散手拳法的基础上逐步归纳整理制定的有一整套系统性训练方法的实战性搏斗竞技比赛项目,竞技比赛中还吸收了拳击竞赛的戴手套的规定。显然,现代的“散打”不可能将中国所有传统武术各种散手拳法的精华都囊括无遗的,归纳整理的仅仅是部分外家拳的散手拳法,更是不可能包括太极拳实战技法的。因此,郑曼青先生所说的“散打”与现代竞技“散打”不是一个概念。

②既懂劲——“既”表示已经发生,如《书·尧典》:“九族既睦”。上文之“既懂劲”就是已经达到懂劲的意思。

③费辞——表示多余的言词。如宋·尹洙《故龙图阁直学士朝散大夫尚书刑部郎中刘公墓表》:“无溢言费辞以累其实”。

④中肯綮——“肯綮”为筋骨结合处,常用以比喻最重要的关键。

⑤散手之方——“方”主要是指境域。如《史记·三王世家》:“泽及方外”。意为立足的基础。因为“散手”本身就是属于“方法”,所谓“散手之方”就是指散手运用立足的方位之地。

⑥苟——假如、如果,如《史记·周本记》:“子苟能,请以国听子”。

【今译】

“散手”就是“散打”,是没有固定的方法。推手练至大捋都是属于“着熟”阶段的功夫。“着熟”主要就是学练“听劲”功夫,由学练“听劲”去学练太极拳就能渐渐悟到“懂劲”功夫。既达到了“懂劲”(能够施展“散手”的)功夫阶段,那就无所谓“着”与“不着”、“散”与“不散”、“粘”与“不粘”、“随”与“不随”了,这些说法就都属于费辞了,就是不能够一言切中肯綮说清楚的了。“散手”运用的立足基础在于水火金木土五行,就是所谓进退顾盼定。如果能达到“懂劲”而且是知道其立足的五行方位(步法),那么,太极拳之武术应用就全面了。

【讨论】

这段话至少给了现代太极拳学练者6点启示:

(一)太极拳的每一式都是没有固定用法的散手

陈微明先生在《太极答问·太极拳之散手》中说:“太极拳七十余式均是散手”和“太极拳之散手是由粘住听劲而出”,还又转述了杨澄甫先生之语:“太极拳随机应变无一定法,若会听劲则闻一知百,若不会听劲,虽知多法亦用不好”。

郑曼青先生则在上文中说:“散手即散打,无定法。推手大捋乃着熟功夫;着熟即是学听劲”。这些论述反映了太极拳的每一式都是没有固定用法的可用于实战的散手技法,每一式都是有无穷变法的,因此,太极拳的很多拳式虽然是不同的,却是可以有相同用法的。

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把太极拳的拳式说成是一式一法,或一式两法,比如有说某段的野马分鬃与另一段的野马分鬃的用法是不同的,这些说法显然都是不正确的。

(二)太极拳的根本在于“沾粘连随”

从陈微明、郑曼青先生的论述中还可知:固定程式的太极拳套路、包括大捋的所有传统推手都是属于太极拳的“着熟”功夫。而“着熟”所追求的中心则是培养“听劲”,这就是说太极拳任何招法的基础都是“听劲”,正如陈微明先生所说的“太极拳之散手是由粘住听劲而出”。

而“听劲”又是与“人刚我柔”、“随人而动”的“沾粘连随”互为基础的。或者说“沾粘连随”必须依赖于“听劲”;

而“听劲”的培养、锻炼与应用又必须依赖于“沾粘连随”。所以,某一招法只有具有了“沾粘连随”的特性,这一招法才具有了太极拳的属性;如果脱离了“沾粘连随”,那么,任何招法拳式就都失去了太极拳的属性而不属于太极拳了。

由此可见,太极拳套路的锻炼如果没有“沾粘连随”的潜意识、没有“沾粘连随”的神经反应,即使练得与杨澄甫先生的拳架惟妙惟肖也是不属于太极拳的。

这就是杨澄甫先生所说的“弗惟外之是鹜,而惟内之是求”,也就是所谓“在内不在外”。

现代太极拳界很多人以为太极拳的套路表演得好就是太极拳的水平高,就是高手、冠军、大师。然而,太极拳套路表演得好可能是以太极拳的“沾粘连随”技法完成的,也可以是以外家拳主动的技法完成的,也可以是以体操、舞蹈的主动技法完成的,而外家拳、体操、舞蹈主动的技法是不存在“沾粘连随”的,也是不存在“听劲”锻炼的。所以,外形不一定能够反映“沾粘连随”的水平,而太极拳的根本则是在于“沾粘连随”。

显然,这种以为太极拳套路表演得好就是太极拳水平高的认识与上述的“听劲”之说一对照,就可知是对太极拳的了解太肤浅了,其实是将体操的评判标准错误地移用来评判太极拳了。很多演员的模仿能力都是很高的,如果照太极拳套路表演得好就是太极拳的水平高,那么,很多演员都可以认为是“太极拳大师”了。可见这种仅凭太极拳套路表演来评判太极拳的水平是很错误的。

(三)“着熟”不是学练招法

从陈微明、郑曼青先生的论述中还可知,太极拳之“着熟”主要是指“沾粘连随”之熟。由此可见,现代太极拳界有的名人所说的“着熟阶段是学练招法的阶段”是一种含混不清的说法。而且就实际而言,这样名人所说的“招法”是指没有“沾粘连随”的“招法”,也就是外家拳的招法。

在一些音像制品与视频上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某些太极拳名家所演示介绍的“太极拳技击法”、“太极拳式拆招”,其中不少正是与外家拳的用法毫无区别、强行用力的主动技巧,不存在丝毫的“人刚我柔”、“随人而动”,其实就是外家拳的招法。

有太极拳“随人而动”化解经验的人都知道太极拳的化解与其他武术的化解外形上似乎是没有区别的,然而,许多情况,用外家拳主动的技巧,同样的相似外形,即使是用力也是不能化解的,而以太极拳“沾粘连随”的不主动的方法,就能够不用力轻松地化解并且立即使得攻击者形成背势。

事实上,许多人学习太极拳的这种“沾粘连随”化解法总是很困难、总是难以掌握,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使用外家拳的技巧已经形成了积重难返的本能习惯。由此可见,如果学习外家拳的招法技巧形成了本能的习惯,学练“沾粘连随”就更困难了,就象是在太极拳的大门上再加上几把锁了。

因此,这种所谓的“着熟阶段是学练招法的阶段”对于太极拳学练而言是缘木求鱼而大错特错的。学练太极拳必须明白“着熟不是学练招法”。而也正因为有些名家认为“着熟”就是学练招法,这样的招法又可以立竿见影地应用,与“沾粘连随”是没有关系的,所以才出现了自称为有明确正宗师承的太极拳传人在杂志上连续发表文章说“沾粘连随是没有武术实用价值的”。这样的情况反映了现代太极拳界中有的传人、名家其实是与太极拳背道而驰了。

(四)“懂劲”之“散手”与“推手”是不同的

太极拳“懂劲”之“散手”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郑曼青先生在上文中作了具体的说明,那就是“既懂劲,无所谓着与不着,散与不散,粘与不粘,随与不随;此皆费辞,不得中肯綮”,这就是说,“懂劲”之“散手”的基本特征是难以分清是什么“着”,难以分清“散”与“不散”、“粘”与“不粘”、“随”与“不随”。

很多人不明此理,比如对于推手锻炼,以为必须是始终一板一眼有一个固定的“规范”模式,不知道到了娴熟程度,应该渐渐趋于随机应变,掤捋挤按采挒肘靠都可以以多种无一定法的姿势出现,这样,推手每一瞬间的动作就会难以分清究竟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中的何法,这是推手趋于“着熟”完成的一种表现。

而太极拳实战中的“懂劲”,外形动态上更是难以出现一般推手中的表现了。应该明白太极拳所谓的“着”,包括了没有主动的“沾粘连随”和主动的“发劲”。然而,实战情况是瞬息万变的,而武术所谓的“散手”,顾名思义,搏斗双方是频频“分散”的,太极拳的“沾粘连随”又是借着与敌人接触的机会实施的,因此无论是“沾粘连随”还是“发劲”,可能都仅仅是半秒甚至不足十分之一秒的时间,“沾粘连随”往往是在这一眨眼的瞬间接触中完成的,“发劲”又是有强有弱,因此,实战中究竟是“沾粘连随”还是“发劲”那是难以分清的,当然是难以分清什么“着”了。

而有时既双方接触着又使得敌人不能施展包括擒拿、摔跤的攻击,明显双方纠缠在一起就如同不是“散手”了,所以整个搏斗过程也就难以分辨是“散手”不是“散手”、是与敌人相“粘”还是没有相“粘”、是与敌人相“随”还是没有相“随”了。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不了解这一规律,总以为太极拳在实战中的表现也是如同推手中那样双方是始终不分离的,臆想太极拳高手的本领就是能够始终追着与敌人“粘”着相接触,似乎与敌人“粘”着,敌人就没有办法了。

这种认为当然是很荒谬可笑的。正是基于这种荒谬可笑的认识,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竟然认为推手是没有武术实用价值的,这些错误都是与不懂得太极拳“懂劲”之“散手”与“推手”是不同的有关。

(五)认为“沾粘连随没有武术实用价值”是十分错误的

太极拳传统推手其实就是“沾粘连随”的实际学练与锻炼。然而所谓是“隔行如隔山”,武术界向来有练外家拳的人对于表现为“沾粘连随”的太极拳传统推手不理解,认为两人这么肢体接触着纠缠不休,摔跤不象摔跤,柔道不象柔道,究竟有什么武术作用?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传人居然也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直率地提出“沾粘连随没有武术实用价值”。

应该认真地说,这种认识以正向思维的逻辑加以分析也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任何学习与实用都不是一模一样的。比如从小学到大学,学校里完成了上万的数学计算题作业,完成了很多作文与论文作业,然而在以后的工作中会遇到几个在校期间所完成过的数学作业中一模一样的数学计算题?又会遇到几篇在校期间所完成过的作文与论文作业中一模一样的文章写作?可以说概率是万分之一甚至是零。那么,难道可以说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里所完成的数学、作文、论文作业都是没有社会实用价值的了吗?显然是不能这样说的。

太极拳的武术根本在于一旦与向自己攻击的敌人接触,就要既不以力抵抗,又要让敌人由于其攻击而立成挨打的背势,甚至跌扑倒地,这样的结果是在与敌人的相接触之中、并且是有赖于敌人的攻击所实现的,这样本领的根本就是“沾粘连随”。而这“沾粘连随”唯一能够实际学练、培养与锻炼的就是传统推手。相互始终不分离这是推手的锻炼形式,而实战时在瞬间接触中能够实施“沾粘连随”的效果正是依赖于这样推手的锻炼形式培养而成的,怎么可以要求学习锻炼形式的相互始终不脱离的“沾粘连随”出现于实战中呢?

由此可见,这种“沾粘连随没有武术实用价值”的认识是十分错误的。当然,视频上反映现在许多所谓的太极拳“传统推手”纯粹是主动用力强行地相互作用,根本不存在“沾粘连随”,其实是与太极拳没有关系的肢体活动游戏而已,这样的“传统推手”确实是没有武术实用价值的。

(六)“散手之方在五行”

郑曼青先生又明确地披露了杨澄甫先生所传授的一个太极拳真传:

“散手之方在五行”。

就是说太极拳散手的根本基础是进退顾盼定的步法变化,或者说太极拳的步法是“沾粘连随”的基础部分。如果步法变化未掌握或不得法、甚至发生了双重,即使熟练地掌握了再多的太极拳散手招法、上肢与躯体的“沾粘连随”功夫再高,身上能发出再强大的劲力,往往也会是无用武之地,甚至仍然容易受制于人。步法为武术之基础,这也是所有中华武术的共性规律,当然这种共性中还存在着太极拳有太极拳的步法,外家拳有外家拳的步法的特殊性。

太极拳到了懂劲阶段在步法上的反映就是融会贯通地掌握了进退顾盼定,只有这样,太极拳的武术应用才算达到了全面。所以,郑曼青先生说:“苟能懂劲且知方则用全矣”。现代太极拳界的许多人对于步法的悟练都不够。如推手只练定步的而不重视练活步的,以为武术应用时的步法仍然是练拳时的一板一眼,这样自然限制了“沾粘连随”作用的发挥。当然有不少人不认真学练定步推手,想用动步来弥补“沾粘连随”功夫捉襟见肘之不足这同样是十分错误的,因为不动步的“沾粘连随”尚未熟练,这种情况下的就进入动步推手锻炼,除了妨碍“沾粘连随”的学练进步外,往往所学练的“沾粘连随”也发挥不了最大的应有作用和难以进步的;但始终停留在不动步的推手锻炼,“沾粘连随”就始终只是一个半成品。而“散手之方在五行”对于现代太极拳的学练正是十分重要的警诫之语。

(下篇待续)

郑曼青先生拳论《散手》探讨(上)

郑曼青

(1902—1975),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人,1928年,执教国立暨南大学,任国画科主任。1934年出任中央军校拳击教师,1939年任湖南省政府咨议兼省国术馆馆长。1949年去台湾,1965年赴美国,客居纽约,创办太极拳学社,广授生徒,直接间接从学研习者不下数万人。由于擅诗、书、画、拳、医五长,故被赞为“一代奇才”、“五绝老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