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这个式子好奇怪,明明是顺拐却说拗步,太极大师这样解释的

几乎各家的太极拳,杨式、陈式、武式、吴式等,都有“搂膝拗步”这个式子,陈式还有“前蹚拗步”、“斜行拗步”等。所谓拗步,按正常的理解应该是:左脚在前时,左手在后;

而左脚和左手同时在前,或者右脚右手同时在前的方式被人称为“顺拐”、“顺步”。走路顺拐的姿势是比较好笑的,有时新生军训时,一紧张,正步走就变成了顺拐,连教官都忍不住笑呢。

太极拳这个式子好奇怪,明明是顺拐却说拗步,太极大师这样解释的

顺拐雕塑

观察各太极大家所练的搂膝拗步这个式子,可以发现基本上都是“顺拐”,图二为杨式太极拳大家郑曼青先生的搂膝拗步,虽然右手在前了,但左手和左步却也都是在前的,所以可以说是顺步;图三为吴式太极拳大家吴鉴泉先生的搂膝拗步,与图二郑曼青先生的姿势相反,是右手右足在前。如果说杨式和吴式的搂膝拗步顺拐没那么明显,可以看一下陈式太极拳这个式子。

太极拳这个式子好奇怪,明明是顺拐却说拗步,太极大师这样解释的

图二,杨式郑曼青先生的搂膝拗步

太极拳这个式子好奇怪,明明是顺拐却说拗步,太极大师这样解释的

图三,吴鉴泉先生搂膝拗步

图四为洪均生先生的搂膝拗步,左手左足均在前,右手右足均在后,已经是典型的“顺拐”了。明明是“顺拐”的,为什么要说是“拗步”呢?我老师有时候,也会说这个式名是有问题的,和式子对不来。但由于“拗步”叫了很多很多年,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名字了,改名也没有意义了。

但前人取这个名字,肯定是有他的道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前人把“顺拐”称为拗步呢?是有什么地方我们没理解到位吗?我也很想知道这个原因,所以翻阅了很多现代太极拳大家写的书,也没找到为啥把“顺步”讲成“拗步”的解释。有一天巧了,刚好翻到了陈氏太极拳第8代传人陈鑫先生的《陈氏太极拳图说》,在“斜行拗步”这个式子中,看到了对这个“拗步”的解释。

太极拳这个式子好奇怪,明明是顺拐却说拗步,太极大师这样解释的

图四,洪均生先生的搂膝拗步

陈鑫先生是这样解释的:

拗步者,左足西南,右足东北,右手西北,左手东南,手与足扭一势,左右手足不同方向。......,当左手倒转搂膝向后时,右手即随势由上而下倒转,并搂膝向后上行,而后、而前......,当转够一圈时,劲由腋发,上由外倒缠于内手领胳膊,背折舒开,手往前合,束住指,指往下勾一点,眼看住右手中指。右手伸开,四指相依,勿令散

原来,拗步和现在的拗步意思有点不一样,左手右手与左足右足各自成的一条线,在一个势子中有点扭结,就是“拗”的意思。按陈鑫的这个意思,图二图三的拳照都是“拗步”,其中图二和图三探出的手虽不一样,但都是去封按对方的。图四洪均生先生左手左脚在同一侧,为“顺拐”,但体现了“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的外三合,也是很好的,并且左侧的挤或按时,上下的力量是往一处合的,合力更大些。

如果此图的左手和左脚,分别向左右稍微分开一些,也正是陈鑫先生所讲的“拗步”了,当然其他练陈式的正是这样练的。

太极拳谱中有讲“上下相随人难进”,洪均生公讲:牵动四两拨千斤,牵动之法,在步法。所以我有时也觉得,如果“拗步”,拗的不是自己的步,而是以“自己步”去“拗对方的步”,是不是也可以解释的通呢?如下图,是我老师杨喜寿先生以左腿缠对方的右腿,让对方难以稳住重心。

太极拳这个式子好奇怪,明明是顺拐却说拗步,太极大师这样解释的

杨师实验下盘的缠法,“拗步”

另外,我认为冷兵器时代,从行军打仗的角度来说,顺步的方式,也就是右步在前,右手将兵器刺出,刺的距离会远些,合力也可以。要知道在冷兵器战场上,哪怕差半寸的距离,也可能会丢了性命,所以我觉得可能是经过战场拼杀之后的拳师,将拗步改为顺步,名字却没改。陈鑫的父亲陈仲甡就以单手刺枪,把太平天国的杨显清刺下马。当然在拳架是前人经验的总结,拗步、顺步都要有练到才是最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