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曼青先生谈太极拳(郑曼青与史密施师徒对话)

史密施先生现年五十九岁,美国人,为西方世界中著名的武术家之一。先後曾著有十本有关各种武术的书籍。一九五九年起改随郑曼青大师学习太极拳,自此以後勤练此拳并教授此拳至今。他认为太极拳带给他一个谦和的自我及健康的体格。曾为美国政府官员25年,一九七八年退休後改为文学评论家,作品散见於各大传播媒体。

本文系自其与郑氏合著之“太极”一书中所选出之一节。因其是有独得之掌故及特殊之深度,故徵得其同意译刊於此。敬希读者勿忽略之。

我们坐在那里,大师微笑著。有人告诉我,当他心情合适时,会有问必答,他说:“如果你以小卵石撞钟,钟声必小。如果你以大木锤击之,则其声必大。同样的,如果你问我大问题,答案也必重要。”这话使我得知应从何处著手。於是我问:

生: 在大部份武艺行中,学生的造诣均会接近老师,或高过老师。何故你的学生没有人能接近你。不管他们进步如何快速,其水准均低你远甚。可有何秘诀?师: 不错,是有秘诀。但是此秘诀太过简单,简单的几乎令人不敢相信。但是你又非信不可。否则你就无法成功。其秘诀仅为:你必须身心放松,你必须长时间接受失败。你必须投资於失败,否则你就无法成功。我有如今的成就,是(导)因我把骄傲置之於一旁,相信我老师的话,把身体放松,心灵静定,只让气随意行。开始时常使我遍体受伤。有时我会被重击而跌至失去知觉。但仍坚持下去。听老师的话,注意我的气。在惨败时我会忘了骄傲、焦虑、及自我。

把自己身心完全腾空而全部让位於气,渐渐的我的技术进步了。直到这时我的反应才变得灵敏。可使化与打於瞬间完成。我的学生或是不相信这一套,或是虽相信而不热心追求,何能得成。

生: 你讲起来很容易,如果心意正确,身体放松就有进步,但是,如无辛苦的锻练规律的练习不断的努力,是否可以?师: 如想精通此艺,必须求助於你刚才所提各项。你须辛勤努力,每日不断,但是却须注意不要把太极拳与少林拳混为一谈。後者注重锻练肌肉及力气,而练太极拳,心中常须念记拳经各论。并非要你每天苦练一、二小时就必能成,练习必须得法,否则全为白费。吾师杨公澄甫是由其著名的父亲杨健侯所亲授。三十岁时任教於山东某富宦之府内。其处生活优裕,其人也就变得肥胖及懒散,此後他还返北京,生活实形放荡。其父得知此情,令其辞职逐里,将其禁闭於一空屋内,不准他与任何外界人物接触,前後四年之间,除了他父亲每天来与他练拳,推手,同时也练练太极兵器外,不准任何人去看他,在这期间他的成就远超过前此他的一生所学。四年後他走出囚室,便可轻易的打败他父亲最好的徒弟。前此他经常是他们手下的败将,如今他已是一位伟大的拳手。其伟大终身与共。此後多年间,虽然他不须多加练习,亦能可保持其效能。这是太极拳的一项必然特性,一个人如果不断的进步,将可达到一种程度,此後即不必要练习,因其已臻化境。对此我不再多谈。

生: 在练拳时怎么能知道是不是已松?

师: 知不知道是主观的,而松不松是客观的。我愿意说,当一个人在练习整套拳架的过程中,其心灵完全不受外界的干扰,这便是求松的一个好的开始,但是这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你须踏踏实实的练。练完时你会筋疲力尽。当你的双肩觉得沉重时,你就知道这已是接近真松了。这是“陆地游泳”的结果。

生: 但是拳经不是告诉我们,你的身体必须如此轻灵,一羽相加都可以觉得。你怎样把这种轻灵与假设的抵抗而来的筋疲力尽相题并论呢?

师: 这是不相冲突时。虽然听起来有此矛盾。你当然可以轻松愉快的练五分钟的拳架而毫无倦意。这却无助於你求松。你打拳时慢而正确,假设前有抵抗,你必会疲倦。但是在真正交手时,你的身体摆脱了你心中的抵抗的束缚,就会觉得无比的轻灵及敏捷。

生: 如你所知,我曾跟过其他数位老师学习太极拳。我不是对你不敬。但因我们的时间都很有限,我又想写些有太极拳的书,我想最好是能尽量的学。其他各派大部份都加辅助的运动以增强其呼吸、活力及拳艺。你看这种运动是否有益。

师: 我非常高兴你能从各派去尝试。因为我知道你必会发现,在这种拳中你将只有一位老师。拳架本身已是变化多端包罗圆满非常有益。附加的运动只会使你分心,防碍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