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国学馆:关于“道义”和“功利”的争论

正道国学馆:关于“道义”和“功利”的争论

■儒家是“重义轻利”的。“义”是道义,“利”是利益。“义”在儒家思想中可谓举足轻重,而对“利”的追求,不仅要受“义”的制约,必要的时候,还要因“义”而放弃。自古以来,诸家诸子的“义利观”并不一致,甚至各执一端,由此形成了“义利之辩”,后来成为中国哲学史上关于“道义”和“功利”相互关系的争论;

■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和利的对立,即“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义利观,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追求利必然损害义,“二者不可得兼”,要人们“舍生而取义”。孔孟之后,儒家更为重视人们的义利观,朱熹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陆九渊说:“学无深浅,首在辨义利”;

正道国学馆:关于“道义”和“功利”的争论

正己化人

■荀子反对孟子的义利观,他认为人们对利的追求具有合理性,是人的本性,并举例说:“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舜之所同也。”荀子是主张先义后利的,他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墨子的说法与儒家不同,他认为“义,利也”,主张义和利是一致的。管仲学派对义利关系的看法是义利并重,他们认为“厚爱利足以亲之,明智礼足以教之”,讲礼义教化,不忘记物质利益的激励功能,讲物质利益,也不忘记礼义教化的引导作用,二者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正道国学馆:关于“道义”和“功利”的争论

■西汉大儒董仲舒概括了孔孟的义利观,认为“利”是养身体的,物质是生理的需要,“义”是养心的,道义是精神的需要。而“体莫贵于心”,所以,养心的“义”也就比养体的“利”更重要了。于是董仲舒提出“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论点,强调道义和功利不能并存;

■宋代的程颢、程颐,朱熹等坚持董仲舒的观点,认为道义和功利是互相排斥的。程颢说:“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陈亮、叶适则认为道义和功利并不矛盾,功利体现在道义之中,离开功利无所谓道义。叶适说:“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既无功利,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耳。”后世对“义与利”这一问题的讨论一直在继续着。

正道国学馆:关于“道义”和“功利”的争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