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谎这件事,特朗普才是翘楚

撒谎这件事,特朗普才是翘楚

01

如果我问你“你是个诚实的人吗?”

你可能会毫不犹豫的回答“那当然啊!”

那我接着问你“你每天平均说几次谎呢?”

这个时候你可能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回忆过去,你可能觉得自己真正撒谎的只有几次而已。

真的是这样吗?

心理学家对此专门做了研究,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费尔德曼做过一个试验:请参与者携带一个微型摄像机,记录一天的谈话。

他的分析结果是:每10分钟的谈话,就会出现3个谎言。据估计我们平均每天每天就要说2.2个谎。这还仅仅是普通人,在政客身上远不止这个数。

CNN曾报道“特朗普总统在执政的466天发表了3000多次虚假或者误导性言论”

,这意味着,特朗普平均每天要说6.5件不真实的事情。而根据《华盛顿邮报》的统计,过去两个月,特朗普“说谎”的次数不断增加,平均每天发表9次虚假或误导性言论。

现在清楚了吧,我们的生活充斥着谎言,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那为什么人这么爱撒谎呢?

撒谎这件事,特朗普才是翘楚

02

研究证明有以下几个原因:

  • 为了避免惩罚

当你拿着惨不忍睹的成绩单,即便面临父母的“审判”时,你可能会说“成绩还没下来呢”又或者偷偷改一个分数以求逃过男女混合双打;

当你参加聚会自认为清醒去被交警查的时候,“我没喝酒”可能是你当晚说的最多的话,撒泼耍赖,平时再精明的人面对酒精测试仪就像面对一个天外来物,——我就是不会吹;

当你女友再三告诫你不许抽烟不许打游戏,而你又一再忍不住的时候,你会用我在忙来敷衍,用我没抽烟(或我没打游戏)再三强调,以期瞒天过海,避免一次争吵......

这是我们处于自我保护的本能,用撒谎来逃避责任和不当行为所应承受的惩罚。

撒谎次数多了,并且大多数情况下还真的侥幸逃脱了,那你就会把撒谎当做一个万灵药,只要出事就撒谎,最终总有撒谎也搂不住的时候。

撒谎这件事,特朗普才是翘楚

  • 为了获得利益

与说谎息息相关的有三种情绪:负罪感、恐惧感和兴奋感。

而当说谎者只剩下兴奋感的时候,内在不再有道德压力,情况就会容易失控。

比如食品安全问题,商人们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得利益,生产、售卖损伤人体健康的产品,他们的眼里只剩下“钱”,其他人的健康又算什么。

这类人缺乏责任心,完全不在乎他人感受和想法。即便是认罪也是谎言,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不让自己受到惩罚。

政客为了获得选票,在参选时往往做出非常多得承诺,与支持自己的选民一起憧憬自己当选后的美好景象,但真的当选了,当时的承诺早就随风而散了,我有自己的党派,我有自己的立场,我有自己的利益,选民,算什么?

  • 为了社会关系

这点也是争议最多的一点,也是“善意的谎言”出现最多情况:

孤身在外,明明累的要命,但是每次打电话回家永远是报喜不报忧,爸妈即便再难对你也说在家挺好的,你在外多注意身体。

这其实是一种自我牺牲,这种谎言里我们看到了理解、尊重和宽容。彼此都知道,看破不说破,都希望对方好。

撒谎这件事,特朗普才是翘楚

还有一种谎言可以简单来说就是“拍马屁”。

主管好像不经意的跟你炫耀自己的限量版打火机,你要装作羡慕的样子,而不是直言说他品位差;某个人让你讨厌的要命,你有求于他时也要说些好听的话。

有研究证明,性格外向的人跟内向的人比起来,他们的撒谎机会、需要和技能都要更上层楼。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关系复杂的社会,为了让自己更受欢迎,为了达成自己目的,有时不得不做出些妥协。

但这其中也需要注意一点,在迎合他人的过程中不要丢失自己,很多自卑的人都觉得自己只要顺着别人的话说,摒除自己的想法,才能被团体接纳,这时候往往会适得其反——自己觉得憋屈,别人也觉得你没主见。

撒谎这件事,特朗普才是翘楚

当你在与其他人的相处中,真话变得越来越少时,也就是他人远离你之时。

03

谎言在我看来其实是个中性词,我们不能直接把它定义为是好还是坏,在某些情况下它是可恶的可恨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它又是温暖的善意的。

美剧《lie to me》中有一句说“重要的不是他是否撒谎,而是他为什么撒谎”,我们要了解其背后的原因,这时你才能更容易看清楚真相。

当你沉浸在他对你的奉承中,还能留个角落提醒自己“他是为了我的钱”会不会更理智一点;

当你气愤于他用加班做借口跟朋友去喝酒时,可以稳住自己去问问“他有什么压力”是不是更有助于你们的关系;

……

人与人之间需要真诚,需要信任,但也需要谎言。甚至大多数情况下,谎言是我们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所以面对谎言,我们要做的是保留一份警醒,坚守自己的底线,在这之外,并不需要纠结太多。

毕竟,真相与快乐不可兼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