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子長息肉有什麼症狀?

孟典1


謝謝邀請:以下圖片都是我做腸鏡時候發現的息肉,並不是很噁心的東西,請不要審核斃掉,謝謝哈。

作為一個每天都在做腸鏡每天都在跟息肉打交道的消化內鏡醫生來說回答這問題還是很簡單的。

先說答案:臨床上幾乎90%的胃腸道息肉都是在常規體檢時候發現的。換句話說臨床上如果息肉不是長的很大的話絕大部分息肉是沒有症狀的,大部分是體檢腸鏡發現。

可以通俗的這麼認為,長在腸道里面的小息肉就跟長在我們背上皮膚表面的痣一樣,如果沒去照鏡子你是不會發現的。同樣道理如果沒去做腸鏡你也不會發現的。

當然非常巨大的息肉有時候會跟我們吃進去的食物產生摩擦是會有出血、肚子痛等症狀的,而且一般會持續的摩擦,緩慢的出現排黑便血便或者大便檢查有隱血實驗陽性等表現。這個需要息肉長的非常大才有此症狀。要不然大部分是體檢才能夠發現。

以下圖片都是我做腸鏡是發現的息肉,這些息肉都是常規體檢腸鏡時候發現,並沒有任何症狀,但最後這些息肉都被我給無情的切掉了哈哈,當然還有更大的息肉,不過有點重口味,不敢拿出來放肆,怕被頭條小編給斃掉。哈哈

當然這些息肉如果不切除,過兩年是有可能突變成癌細胞的,所以還是建議40歲以後的人常規體檢一下胃腸鏡,如有發現小息肉就定期複查,如果發現如下圖這種大息肉就及時切除預防腸癌的發生,也體現大醫治未病的理論。

歡迎留言討論。


消化內科葉醫生


息肉,無處不在啊,看到很多人都在長,比如鼻子裡,嗓子聲帶中、腸子裡、胃裡等,只要是黏膜表面,皮下組織都會長。它是人體組織長出的贅生物,包括增生性,炎症性,腺瘤等,息肉屬於良性腫瘤的一種。一般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胃腸道息肉較多見。病因到目前尚不明確,可能與飲食、機械性刺激、炎性刺激以及遺傳因素有關。



我家大姑就在鼻子里長了息肉,就出現喘氣困難,一開始還以為是哮喘,而且對氣味的刺激非常敏感,就會上不來氣,後來檢查才知道是最很笨的原因是鼻子里長了息肉,導致呼吸問題,後來就進行了切除。



那腸子里長了息肉會出現什麼症狀呢?

一般腸子里長了息肉,起初階段都非常隱匿,無任何症狀,一些較大的息肉才會出現腹痛、腹脹、腹瀉,有的還會出現大便有濃,或者出現黏液的血便症狀。還有可能會出現有便意,但是解不出來,便秘、或是大便次數增多等症狀。

一般見於這些症狀,會被誤診為痔瘡或是痢疾等,所以一定要做腸鏡和進一步的檢查來確定。


李愛琴營養師


腸息肉一般多無症狀,往往是在內鏡或X線檢查偶然發現。當息肉較大可引起腹部不適、腹脹、腹痛、腹瀉、便秘等表現。如位於直腸的長蒂息肉在排便時可見腫物自肛門脫出。部分息肉可引起大便帶血,粘液血便。有些息肉可有息肉綜合徵如口唇、頰粘膜、口周皮膚、手腳掌面有黑褐色色素斑者。


一般腸息肉是體檢發現的,如腸息肉活檢為腺瘤,是癌前病變,需定期隨訪。


穆赫蘭道123


在臨床醫療工作中,幾乎每天都能看到腸息肉患者,大多並沒有特異性症狀,僅是體檢時發現,可見腸息肉大多是沒有什麼症狀的,但是隨著息肉大小、類型的不同,在症狀和結局上也有所不同,今天趙醫生就為大家列舉一下,腸息肉可能有哪些症狀。

  1. 腸梗阻:如果息肉過大,會導致腸道一定程度上梗阻,腸道內的大便不能順利排出,病人會有便秘、腹脹的症狀。能導致梗阻症狀,息肉直徑一般會大於2cm,此時一定需要切除息肉,解除梗阻預防癌變。

  2. 便中帶血:腸息肉在生長到一定大小後因為供血不足,表面會糜爛、壞死甚至出血,因此在大便中我們會發現有肉眼可見血液或者大便化驗潛血陽性。

  3. 癌變:其實我們之所以如此重視腸道息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防止息肉癌變,對於直徑大於2cm的腺瘤樣息肉癌變程度較高,一旦出現癌變,患者就會出現食慾不振、消瘦、便血、腹痛等結腸癌症狀。

對於結腸息肉,最好的辦法就是內鏡下切除,相對外科手術來說,痛苦小,併發症少,安全性高,但是大家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息肉切除後就一勞永逸了,很多人切除後還會再長,需要定期複查。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大家,如有疑問,歡迎諮詢!

(Dr趙 2018-06-14)


Dr趙


作為一名胃腸外科醫生,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腸息肉是指腸道粘膜的凸起性病變,是一個統稱,腸息肉有很多種類型,分別是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等等。

腸息肉的症狀

小的腸息肉,一般都沒有任何的症狀,很多人都沒有早期發現,較大的息肉會出現黑便,便血,腹痛,腹瀉等症狀,直腸息肉還可以從肛門脫出,可見一個肉球從肛門脫出。

腸息肉的危害

腸息肉最大的危害就是會惡變,據統計,80%左右的腸癌都是由腸息肉惡變而來。大家也不用太擔心,只有少部分息肉能夠惡變,也就是腺瘤性息肉才會癌變。

從小的息肉發展為結腸癌,大概需要5至10年的時間,這期間只需要把息肉切除,就可以防止息肉惡變。

如果是炎症性息肉,抗炎,消炎治療即可,如果是腺瘤性息肉,需要儘早的切除,小於3cm的息肉,可以在腸鏡下切除,簡單快捷,術後恢復快。大於3cm的息肉,或者懷疑息肉惡變的患者,需要行腸段切除手術。


如何早期發現腸息肉

根據最新的指南,成年人應該從45歲以後開始接受腸鏡檢查,如果第一次腸鏡沒有發現問題,建議5至10年後再次複查腸鏡。

如果既往有腸息肉,家族中有大腸癌患者,有慢性腸炎,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這些疾病的患者,腸鏡檢查的時間要提前。

歡迎留言諮詢,更多醫學科普,請關注我。


普外科曾醫生


關鍵字

1.腸息肉可能無症狀

很多人體檢查腸鏡的時候發現的。症狀很多是隱藏著的,所以很多人覺察不到;或者出現明顯症狀的時候可能已經是出現了惡變,然後有便血、腹瀉等症狀。

2.腸息肉最大的風險是惡變

本來多出了點東西,只要是良性的也無所謂,就和輪胎上粘了一塊口香糖似的,不會有多大影響,可是如果輪胎上紮了一個釘子,那就很危險了,隨時可能爆胎的。腸息肉惡變為癌症,身體上心理上都會受很大影響。

3.診斷

一般就是腸鏡和肛門指檢,有經驗的醫師手指的感覺也不錯的,但具體是什麼型的,好與壞,就要看病理結果了

4.體檢很重要,哪些人需要查腸鏡

40歲以上; 本人有癌症史、腸息肉史或一級親屬有大腸癌史; 慢性腹瀉累計持續超過3個月,慢性便秘每年在兩個月以上,有黏液或血便史、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慢性膽囊炎或膽囊切除史等。

腸息肉也不可怕,切掉,隨訪,定期複查也就可以了


愛跑步的小醫生


有很多老年人長腸息肉的幾率大,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腸道器官退化鬆弛甚至長息肉,不過男性長的比較多。主要生長部位在結腸和直腸。腸息肉小的話沒任何症狀,如果比較大的話會有排便困難或者有粘液血便。



腸息肉主要是腸子表面的粘膜異常增生而導致的。它沒有嚴格的病理意義。臨床分為炎症性腸息肉和腺瘤性腸息肉兩種。



1、炎症性腸息肉如果一旦發現要經過抗炎等對症治療後會自行恢復。

2、腺瘤性腸息肉它不會自行消失或者經過藥物治療而好轉的,它往往會惡化的傾向。



所以說腸息肉如果不做腸鏡或者拍X線片是很難發現的,除非脫出肛門的可以察覺之外。所以大家還是定期做腸鏡複查比較好。

喜歡點關注!


僵小醫


 小腸息肉病情的症狀一般都是不太明顯,早期的時候,大部分的患者僅僅是出現輕微的腹痛,有一部分患者會出現黑便,繼發慢性腸套疊以及腸梗阻病情,如果是多發性的小腸息肉,那麼會伴有口唇,口腔黏膜,還有手指等等部位的色素沉著,這種狀況也被稱之為黏膜皮膚色素沉著綜合徵,出現這種狀況之後,都一定要儘早的到醫院進行檢查以及治療,儘早的控制病情,不讓它出現惡變,一般會採取手術的治療手段,所以患者要有心理準備。


健康一線


腸息肉,嚴格意義上來說,算是形態學診斷,反應不出疾病的病因,所以說,要問腸息肉有什麼臨床表現,這個答案基本是無解的,因為有約半數的腸息肉患者,並無特殊臨床症候群,所以想靠症狀識別腸息肉,很難;腸鏡檢查,是最直觀的診斷手段。

腸息肉,從病理學可分:腺瘤性、炎性、錯構瘤性及化生性等類型,成人常見的多為腺瘤性和炎性息肉。本病常無特殊表現,常因出現併發症才被覺察,比如腸道刺激徵(腹瀉或排便次數增多)、繼發感染而出現黏液膿血便、便血等。炎性息肉的患者,則主要為原發性疾病的表現(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

腸息肉,可單發(僅一個)、多發(兩個及以上),如果>100個則稱為腸息肉病。

腸息肉可腸鏡下切除,尤其是直徑>2釐米的腺瘤性息肉,必要時可行部分腸段切除,以防癌變。

但是話說回來,一般人不會把腸鏡當做常規查體內容的,畢竟做腸鏡稍微有點麻煩,有學者做過統計,腸息肉檢出率在30%左右(數據受多種因素影響,僅供參考),而除了某些腸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原發性和繼發感染等情況)導致的息肉以及家族性、基因性因素以外,高脂、高蛋白、低纖維素飲食,對結腸、直腸息肉的形成,有很大的關係!所以說,病從口入,是有道理的!


張醫生在線


小的可能無任何症狀,大的可能會有腹痛,大便性狀改變,甚至血便等症狀。最好50歲以上常規查糞便ob(潛血)檢查,陽性者,建議行腸鏡檢查。不過50歲以下,如果有持續大便性狀改變或者有血便的,其實個人也建議建議檢查腸鏡,前不久做了一個37歲的男患者,排鮮血便半年餘,一直以為自己是痔瘡,後來行腸鏡,乙直交界中分化。

息肉其實是一種統稱,一般可以分為腫瘤性和非腫瘤性,腫瘤性就是所謂的管狀腺瘤為多,是癌前病變的一種,曾經鏡下切過一些,病理結果粘膜內癌的,真有懸崖邊上被拉住了的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