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來了,願沒有任何人被時代拋棄

人工智能來了,願沒有任何人被時代拋棄

前段時間給父親買了第二部智能手機,一個人在家久了,希望他能用智能手機看看小說、好玩的視頻,覺得煩悶了可以和我聊聊天、視視頻。但實際上,我的這些願望基本都落空了,可能是年齡大了,父親玩不來這些智能設備,不會發語音、不會開視頻、打字也不順暢,甚至在微信裡找到我的頭像也不是那麼輕鬆的事情。我們的溝通,依然侷限在老年機般的領地裡,進退兩難。

雖然很難接受,但父輩們正慢慢被我們這個日益智能的社會所淘汰。不過,我還是抱著更多的幻想,興許是技術還不夠進步、還不夠人性化,如果智能手機能夠進一步AI化呢,不需要他們去適應繁瑣的操作,只需要一個語音喚醒甚至未來只需要一個腦電波指令,就可以輕鬆達致社交彼岸?

人工智能,或許是父輩們的機會,也是我們的機會。

人工智能正在變得無處不在。全球範圍內,涉足人工智能的公司已有上千家、遍及60多個國家的十餘個產業,而在國內,頂層設計、技術追逐、落地應用探索三個維度的推力,將人工智能這股浪潮推上了時代之巔。

搭臺,唱戲,臺下的吃瓜群眾懵懂生活、不知不覺間被捲入,在技術迭代發展的洪流中,向來如此。在席捲中國的人工智能浪潮裡,搭臺方屬於那些攻堅人工智能基礎技術以及與人工智能應用密切相關技術的平臺,他們的存在和創新探索,正在為人工智能在中國的發展奠定底層基礎。在基礎技術維度,大數據管理和雲計算技術已經在國內生根發芽,從IaaS、PaaS到SaaS,逐漸轉變為大眾化服務的基礎平臺,騰訊、阿里、百度、華為等巨頭們依託自身數據、算法、技術和服務器優勢正著力構建各自的產業鏈閉環。而在應用技術維度,在機器學習、模式識別和人機交互三條技術路線下附著的機器視覺、指紋識別、人臉識別、智能搜索、語言和圖像理解、遺傳編程等眾多領域,正蓬勃興盛,也誕生了科大訊飛、格靈深瞳、曠視科技等代表性企業。

唱戲方則屬於湧入人工智能落地應用、場景探索的眾多創業創新企業,並正處於從側重人臉、語音識別、服務型機器人等層面的專業應用,向側重醫療、出行、智能家居等領域的通用解決方案過渡的發展階段。

坦白講,技術層面的東西太過枯燥,討論專家們擔憂的機器是否會取代人類、是否會衝擊倫理道德這樣縹緲的話題,似乎也有點“遠水解不了近渴”的意味。至少在筆者的感知裡,我更關心的是,在中短期內,人工智能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解放我們的雙手?人工智能能夠在多大程度上便利我們的生活?人工智能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推動效率提升和服務升級?人工智能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減緩我們的社交焦灼、在多大程度上延緩甚至改善老人們被時代淘汰的步伐?……等等。人工智能,能帶給我們想要的改變或者說生活嗎?

幾天前,Google Duplex在真實環境下,已經能夠流暢地打電話給美髮店、餐館預約服務和座位,並且讓人真假難辨,這個據說已經通過圖靈測試的AI,距離人類越來越近,也讓我們對人工智能走入日常生活充滿了更多現實期待。

而在國內,平安保險正將一套人工智能驅動的應用程序應用到貸款業務中,貸款人需要在視頻中回答有關收入和還款計劃的各種問題,就像FBI們善於從人的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中判斷真假一樣,這套AI程序通過與貸款人的視頻對話來判斷用戶是否在說真話,從而篩查出需要進一步審核的用戶。看來,面世多年而未建功的測謊儀,很快也要被AI們取而代之了。

如果說我們曾經經歷過的PC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迥然有異,那麼在正在成為現實的人工智能時代,最大的差異也許正是人機交互方式的鉅變。正如筆者期待的智能手機AI化一樣,人機交互方式的進階,正在一步步將我們的雙手解放出來,只需要用基礎的語言、簡單的圖片,交互開始變得簡單而又高效。

作為人工智能應用層面的重點方向,計算機視覺、語音語義識別正在國內生根發芽,並在商業化這條路上越跑越快,與我們的日常生活也產生了越來越緊密的聯繫。近幾年,在各大論壇、峰會上出盡風頭的科大訊飛實時翻譯,我們早已對它習以為常,如果哪場大會沒有類似的配備,我們反倒有些不適應了。而就在幾天前,阿里在跨境電商中上線了一款實時翻譯AI,試圖打破跨境電商們的語言溝通障礙。越來越多的場景,正在被人工智能所覆蓋。

百度同樣是這方面的行家。ALL in AI的百度,在圖像識別、語音語義識別上正構建出一個完整的生態,從意圖引擎到智能硬件,從電腦、手機到汽車、家居的場景遷移拓展,百度正試圖完成從連接信息到喚醒萬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問答維度的合夥人計劃,還是無人駕駛維度的阿波羅計劃,都捲入了大量的創業創新公司參與其中。

在家裝這個事關我們居住幸福的細分領域,冗長的產業鏈、複雜多元的參與人員,大量複雜且迫切的疑問需要解決、大量真假優劣的內容難於分辨,這個領域的齊家網在百度AI的幫助下,正試圖打通家裝問答與服務場景。而在汽車出行這個領域,3億機動車、2億汽車保有量、10%以上的增長速度,方便我們出行之餘,也給我們帶來了無數棘手的用車問題。加持百度AI的創業公司汽車大師,一端鏈接14萬專業維修技師,一端鏈接那些亟待解決用車問題的車主,正試圖在交互方式和匹配深度的雙重作用下,讓用車變得越來越簡單。類似的領域還有教育,甚至是金融,大如農行、小如芥末留學,在不同的生活場景之下,我們正被他們以及他們背後的人工智能所影響。

作為AI的下屬分支之一,智能機器人在國內的發展和使用也已經蔚然成風,在京東、阿里等電商巨頭的無人倉庫、物流戰線上,無數機器人正將繁複而又耗時耗力的分揀、配送工作接手過來,高效率而又感覺不到疲憊。在智能機器人這個賽道上,國內已有近300家企業佈局其中,優必選、Rokid、蘿蔔科技、新松機器人……名單可以列的很長。這些奔跑在賽道上的選手們,正試圖用各自的機器人,來滿足國內工業發展和智能化生活的需要。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事實上,從各種語音助手到智能音箱,從機器翻譯到刷臉支付,從醫療問診到家居智能中控,在衣、食、住、行、遊、購、娛這些通俗的場景裡,我們的日常生活正被人工智能緩緩滲透。

當然,不讓人那麼舒服的現象也在發生。比如在足彩、股票這樣的領域裡,人工智能的普及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於我們正被各種人工智能投足彩中多少場、盈利多少萬、炒股預測多麼精準逆天等等,類似的消息所包圍。在這樣的場景裡,技術一向都不是最關鍵的,不過,在財富的裹挾之下,我們常常又會悲觀地發現,那些門外漢們很可能已經陷入如此之深,人工智能這樣的技術也無外乎是多了一根稻草而已。

某種程度上說,人類正在進入的人工智能時代,既讓我們驚奇、驚喜,也時常讓我們陷入困惑。不過,即使有再多困惑、擔憂,我還是如此熱烈地期待著更多人工智能應用能夠儘快飛入“尋常百姓家”,如果有朝一日,人工智能能夠緩解病人們的疼痛和日益暴虐的脾氣;如果有朝一日,人工智能能夠讓疲於生活的我們放下焦灼、肆意安眠;如果有朝一日,人工智能能夠陪伴蝸居鄉野的父輩們的孤獨……

這樣的人工智能時代,我們沒理由不歡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