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地集團大力孵化的金地商置這個蛋,能吃嗎?好吃嗎?給誰吃了?

“30年的歷程,充滿挑戰,充滿機遇。既有拼搏奮鬥的艱辛,又有收穫成功的喜悅。”

近日,在金地集團成立30週年的晚會上,年近花甲的董事長凌克顯得頗為興奮與感慨。

然而,曾經與招商蛇口、保利和萬科並駕齊驅的金地集團,已經掉落到第二梯隊。

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凌克依然對金地集團的發展表示出了“滿意”。

《國際金融報》記者查閱金地集團的年報發現,金地集團除了住宅開發業務之外,還有商業地產和金融業務。

而作為金地集團大力打造的商業地產上市平臺金地商置,在這些年已經悄然壯大,但金地集團因此收穫的果實,或許沒有預想的那麼多。

金地商置的初衷和“成分”之疑

金地的商業地產起步比較早,但真正意義上的發力,始於2012年。

2012年9月15日,金地集團公告稱,通過旗下全資子公司輝煌商務有限公司,以16.54億港元的對價,收購星獅地產56.05%股份,成為其控股股東。

在完成收購、高管入駐等動作後,星獅地產正式更名為金地商置,其定位為金地集團“一體兩翼”中的商業地產一翼。

然而,金地商置似乎違背了上述初衷,在正式上市之後先由母公司注入項目,再屢屢吸納住宅項目資產並收購優質地產公司。

2013年8月,金地商置公告稱,計劃以12.73億港元向母公司金地集團收購瀋陽、西安、寧波、天津及北京多項物業權益。

上述收購於2013年10月28日完成,彼時,業內人士認為,這是金地集團向金地商置“輸血”,以幫助金地商置完成初期的擴張。

隨後,金地商置開始了以併購方式為主的土儲擴張之路。

2015年5月18日,金地商置附屬公司收購大連匯載置業;6月20日,金地商置又收購北京瑞達鑫遠科技有限公司全部股權;12月7日,金地商置以現金5625.2萬元收購寧波萬林新城置業有限公司80%權益;12月21日,金地商置以3.43億港元收購BestbeatLimited。

2016年6月,金地商置收購北京瑞達鑫遠100%股權;11月,金地商置完成對廣電地產74%股權的收購,從而獲取500萬平方米左右的土地儲備。

翻看金地商置2017年年報,純住宅項目佔比已經超過金地商置總項目的半壁江山,這還不算商業與住宅綜合體的份額。

2017年,金地商置的合約銷售額為452億元,是2013年的10倍。

雖然金地集團董事會主席黃俊燦多次於公開場合強調,要想迅速發揮金地商置的作用,首先要有一定的規模,只做商業地產會比較慢,但此種說法並未使金地商置免於與金地集團形成同業競爭、違背其定位初衷的質疑。

值得注意的是,在金地商置的快速發展過程中,一方面是母公司金地集團對金地商置注入項目,另一方面是金地集團在金地商置中的持股比例不斷被稀釋。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金地集團對金地商置的持股比例已從最初的67.45%被稀釋到41.39%。

在2013年1月、5月和2014年,金地商置合計向管理層授出超過11億股股票期權,其中凌克、黃俊燦等四名執行董事,擁有5.5億股,佔比超過六成,如果全部行權,管理持股將超過10%。

此外,凌克團隊控制的瀚領還認購商置1.55億股股份。

或源起於MBO未果

金地集團為何會出現發展速度減緩、控股子公司金地商置快速發展且股權被稀釋、而管理層持有金地商置股權不斷增加的現象?

對此,有市場觀點認為,金地集團成立金地商置並在一定程度上為其輸血,原因或在於早先金地管理層有意對金地集團進行MBO未果。

2000年初,中國福利分房制度終止,貨幣化分房方案全面啟動,住房制度改革繼續深化並穩步發展,這同時也直接刺激了商品房市場的發展。

金地集團成功趕上這波房地產上升紅利,並於2001年成功登陸上交所。

然而,僅僅兩年之後,當時金地第二大股東深圳控股,便把手中13.11%的股份轉讓給了金信信託,剩下的5.56%轉給了金信信託的主要股東通和控股。

彼時,金信信託除了在中國股市裡享有“江南第一猛莊”的稱號,更因其參與伊利、長虹等多家企業的MBO(管理者收購),而被認為是MBO界當仁不讓的“行家”

成為二股東之後,由於金信信託既沒有向金地集團委派董事,又時不時與金地集團在資本市場上互動,比如發起了當時轟動一時的“雙龍信託計劃”,這讓一些市場人士認為,金信信託實則在為凌克後續對金地實行MBO進行鋪墊

然而,隨著金信信託的全面崩盤,無論凌克是否真有借金信信託對金地集團實行MBO的想法,這都化為了泡影。

在2005年的最後一個交易日,金信信託的“公開賬面”上出現鉅額虧損,使得這個金融帝國的黑暗面,迅速被曝光。

無奈之下,金信信託只得把手中大部分金地股票出售給福田建設。

業內人士表示,2006年-2007年,在熱錢、炒作、人民幣升值等因素的影響下,中國房價開始呈現爆發式增長,金地股價也勢如破竹,一漲再漲,凌克領導的金地管理層班子也因此失去了回購的希望。

而後,金地集團才著手於成立金地商置。

“對現狀滿意”

截至2017年底,金地集團的銷售規模達1408億元,這一規模比金地2001年上市前猛增264倍。

然而,細看這1408億元的銷售規模中,能夠結轉成為營收的僅有376.62億元,“縮水”了近四分之三。

再看招商蛇口、保利和萬科(四家合稱“招保萬金”)。

2017年,三家分別實現營收754.55億元、1463.42億元、2428.97億元,分別是金地營收的2倍、3.9倍、6.4倍。

這是為何?

在凌克團隊被質疑為“忙於MBO”和增持金地商置股份的這段時間,中國房地產市場格局逐漸從“招保萬金”演變為“碧萬恆融”。

曾經位於第一梯隊的金地,近些年雖然仍然堅持在各大房企流量金額排行榜的10-15名,但受制於權益佔比過低,其高流量金額始終難以轉換成實際的營收。

“具體來說,在公司的經營上,我們追求業務規模的不斷壯大,但不唯規模。講究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的平衡,講究利潤與規模的平衡,講究效益與責任的平衡。”凌克在晚會上如是說。

金地有關方面認為,不同的的房企有不同的經營發展理念,目前公司取得的業績是長期堅持“平衡發展觀”的必然成果,並符合公司的發展預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