镊子当笔、羽毛做墨!蛟河王金萍的艺术今生……

“有故事也有酒”般的意境投射到现实生活里,可能与其完全相反。

48岁的王金萍女士被晒得黝黑,因为和爱人一起操持着酒坊,她放下“画作”的时间已经超过5年。

生活毕竟太琐碎了,她几乎无法静下心来继续创作。

王金萍家住蛟河,她是用羽毛作画的始作俑者。在女儿的支持下,她近20年来的作品被装裱入册。“女儿说好看,一定要留下来。

”也正源于此,她才有机会加入工艺美术协会,“能和艺术沾上一点边儿”。

镊子当笔、羽毛做墨!蛟河王金萍的艺术今生……

王金萍恍惚觉得自己的作品有些艺术感,但自己又不是艺术家。凭借天生对绘画的感觉,她用动物羽毛替代本该用墨水填充的线条,错落有致的景色或动物图案扶摇到了纸张上。

她的作品远望过去像西方的油画,颇具细腻的质感。而仔细观察后则会发现,羽毛的拼接也营造出了传统水墨画的意境之美。

“是不是有些光影递进的效果?”王金萍无法总结和定义她的作品。她还有很多疑问。

艺术和生活

截至目前,令自己满意的作品一件也没出现。这可真够恼人的。王金萍说,她还会继续努力。和他人的紧迫感不一样,时间对她来说真的是慢悠悠,“急也急不来”。

镊子当笔、羽毛做墨!蛟河王金萍的艺术今生……

就像她作画时一样,那真是漫长而艰苦的工程。

王金萍会先使用铅笔画出一幅画的基本轮廓,而细节线条可以完全忽略。这幅画可能早已经在她的脑海里出现,可能是秋天的景色,也可能几匹骏马。

而后,她会用上剪刀和镊子。质地坚硬的羽毛会被修剪。而预先设计的羽毛拼接完全不存在,在王金萍的脑海里,羽毛颜色的递进和渐变都是水到渠成的过程。

颜色较深的羽毛,可以勾勒出秋景的远方;温柔的色调则装饰近处的甬路。在王金萍的作品《秋》中,那个在印象里远处有青松,天上有孤雁,近处有荒草的情景被勾勒出来。

镊子当笔、羽毛做墨!蛟河王金萍的艺术今生……

王金萍对这幅作品满意了不到一个月。后来再次观察,“总感觉少了一点什么,但少了什么又说不好。”她认为,一旦她确定少了的环节,她会在下一幅作品里做出补充。

不过,想想眼前的生活,王金萍也不知道下一幅作品将完成于何时。

酒 坊

大概在5年前,王金萍和丈夫开始接手老人无暇照看的酒坊。生意还算可以,“虽然不能大富大贵,但是维持生活没有问题”。

王金萍的爱人是个嗓门很高,热情豪爽的汉子,两人结婚后他发现妻子“有艺术家的潜质”,便鼓励妻子继续创作。他还在做生意时向客人说起“艺术”的事。

不要误会,他只是向客人说起妻子的爱好,而非商业化的目的。

而在接手酒坊之前,在家做家务的王金萍会有大把的创作时间。一张桌子,几包羽毛,镊子、剪子和一支笔,准备妥当就可以开工了。

王金萍的姐姐回忆,那时她来到妹妹家,“根本没法下脚,妹妹还让我轻一点”——地上铺满了轻飘飘的羽毛。

镊子当笔、羽毛做墨!蛟河王金萍的艺术今生……

认真时,王金萍会忘了做午饭的时间,不过丈夫也全不在意。他还会主动凑过来看妻子的作品。

告别创作对王金萍来说也并非那么突然。悠悠万事,家事为大。丈夫接手酒坊后,王金萍见其太辛苦,回家也晚,便主动前去帮忙。

那创作呢?“再说吧,我俩都退休的时候再说吧”。

童 年

王金萍最早显露出绘画天赋是在小学时。“美术课总是得最高分。”而在平时里,家住农村的平房,院墙也是孩子们图画的地方。

王金萍还记得童年的粉笔,更记得入手的第一根粉色蜡笔。她记得,“一根蜡笔用了将近一个学期”。

那个远去的年代,孩子的天赋和岁月总是显得粗糙起来。任凭王金萍天赋异禀,也只能步入寻常生活轨迹,结婚生子,生老病死。

镊子当笔、羽毛做墨!蛟河王金萍的艺术今生……

女儿赵晓琳小学时的美术作业,让王金萍的天赋找到了出口。当时的作业是让孩子画一只鸟。王金萍觉得,那为什么不用羽毛去装饰一下画呢?

农村的鸡毛非常好找,王金萍用时40分钟,做了一幅羽毛画。女儿回到家时,她特意询问老师的评价。评价是“很好”。

此后,王金萍一直帮孩子补习美术。羽毛画的作品也逐渐成型,画面也越来越精致。

作品从单一构图,到远近景铺陈;从静态景物向动物进阶;从仿普通画作到仿名画,直至自由创作。后来,王金萍会羡慕起女儿,“因为小时候就有水彩笔用”。

女儿赵晓琳似乎继承了王金萍的构图天赋,长大后喜欢上了摄影。面对只把自己当成普通家庭妇女的母亲,女儿用镜头文艺表达了母亲的形象:

王金萍站在河岸,风鼓噪着她的头发,她把目光投向远方。

这是艺术带给人的美好。王金萍的女儿说,在她的心里,母亲就是一位艺术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