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折腾”的国宝,光原材料乾隆就等了3年,又等了8年才雕好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绵绵不绝,光耀于世,浩瀚的文化古籍和巧夺天工的文物珍品构成了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段华彩乐章。对于“国宝”这个词,在我的记忆里是珍贵的,值钱的。但是长大以后才明白,国宝并不是用价格能衡量的,关键是它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见证了多少,只要有了这一层意义,才能被认为“国宝”。

就好比凉州出土的马踏飞燕,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脚踏实地、勇敢创新、积极进取的伟大民族精神。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件国宝在中国的玉器文物中,用料最宏,运路最长,花时最久,费用最昂,雕琢最精,器形最巨,气魄最大的玉雕工艺品。

中国最“折腾”的国宝,光原材料乾隆就等了3年,又等了8年才雕好

“大禹治水”玉山,高2.24米,宽0.96米,重5吨,现藏于故宫宁寿宫内,是故宫的镇宫之宝之一。“大禹治水”玉山自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雕成后就一直安放在紫禁城宁寿宫内,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这块余生上雕刻了大禹治水的故事,雕刻家以剔地起突的雕刻手法,巧妙的结合玉石的形态,灵活的安排了人物,将大禹治水的全过程层层展现,遍山古木苍松,重山叠嶂,流泉飞瀑,仿佛一切就发生在眼前。

中国最“折腾”的国宝,光原材料乾隆就等了3年,又等了8年才雕好

而对于这块玉石,还存有这么一段故事。话说当年地方官员在新疆发现一块重7吨的玉料,于是乾隆便下令必须运送到京城来。运输这么大的一块玉料,使用了轴长11米的特大专车,前面用一百多匹马拉车,后面有上千的劳力在推运,要是遇到冬天则泼水结成冰道在上拽运,每天最多走七八里地,从和田运到一万一千多里路程的北京城,可想而知路途的艰辛。

中国最“折腾”的国宝,光原材料乾隆就等了3年,又等了8年才雕好

历经3年玉料终于送到北京,在乾隆的授意下,画工以宫廷内藏的《大禹治水图》为稿本,设计雕凿玉山的纹样,并画出正、背、左、右四面的图纸。随后,根据图纸制出蜡样,皇帝批示满意,按此图将玉料发往扬州雕制。就这样,玉料又开始了它的旅程。从北京到扬州有水路可走,不像在陆地上运输那样麻烦。到了扬州后,由于当地天气热,怕日久蜡样融化,所以又申请制作了一个木样。等一切准备工作完成后,才开始正式在玉料上钻心雕刻。6年以后,大禹治水图玉山终于雕刻而成。

中国最“折腾”的国宝,光原材料乾隆就等了3年,又等了8年才雕好

雕刻好的玉山又被运送到了北京城,最后乾隆命令刻玉匠将他的亲笔题字“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和御制诗刻在了山背面,又将他的两方印章“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和“八徵耄念之宝”的印文刻在了玉山前后适当的位置上,这又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这块玉石历经八年时间,终于尘埃落定,这还不算从它开采到运送到北京的时间。

中国最“折腾”的国宝,光原材料乾隆就等了3年,又等了8年才雕好

乾隆令人打造的这座玉山,不论是花费的时间还是人力,其程度足以堪比大禹治水,如此劳民伤财,乾隆也觉得很愧疚,在给这座玉山的亲笔题诗中,他告诫子孙,如果要是仅仅为了追求把玩,从今以后决不允许在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人们将它称作为国宝,因为在此之后,玉山的制作从此绝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