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去過網吧了?這裡曾是有錢人的消費場所

說起網吧這個娛樂場所,估計80後、90後都不會太陌生,從小,這裡就被當作是“壞孩子的聚集地”,不知上演了多少家長與孩子的撕扯大戲。

我上學的時候,如果說某某人去網吧了,心裡就會自然而然地與壞孩子畫上等號,而當時遍佈中國的網吧基本裝扮就是,陰暗的房屋裡,充滿了香菸和泡麵的味道。

因為全社會對網吧的鄙夷,我的中學時代跟網絡基本絕緣,差不多到了大學才開始慢慢學會使用電腦,也是從那個時候起,我也開始經常去網吧了。

你有多久沒去過網吧了?這裡曾是有錢人的消費場所

2005年,重慶市一網吧內人滿為患,晚來的在排隊

1993年2月17日的《華盛頓郵報》,有一篇由約翰·佈德羅(John Boudreau)寫的文章,題為《一杯咖啡、一臺電腦:咖啡館的網絡,尋找愛和生命的意義》。

文章描述了波西米亞咖啡館如何在不起眼的20平米小店中,用矮小的內嵌著電腦鍵盤的裝置催生了舊金山“垮掉的一代”。這些地方的電腦可以連接其他散佈在舊金山和伯克利各地的咖啡館。

這樣的咖啡館是一個名為“舊金山網絡”(SF Net)的新型傳播網絡的一部分,它提供了一個連接人們的線上及線下的論壇,從20幾歲的遊民到物理學家。在那個年代,互聯網還被人們稱為“電子公告牌”。

那篇報道發表的時候,“舊金山網絡”已經創辦了一年半,1991年,35歲的韋恩·格里高利(Wayne Gregori)創辦了它。那時,這個網絡服務著900個海灣地區的常規用戶,其中一半是家庭用戶,另一半則在咖啡廳裡使用。

咖啡館裡每臺電腦每使用8分鐘收取50美分,一般他們還會提供塑料鍵盤保護套,以防鍵盤被咖啡濺到。

也就是說,網吧的雛形是與咖啡館密不可分的,所以幾年前很流行的網咖其實不是創新,而是復古。

1994年,一位名叫伊萬·珀普(Ivan Pope)的英國設計師完善了網絡咖啡館的理念。他提出了將咖啡館的主營業務轉移到互聯網連接,以區別於傳統的咖啡館只把網絡當作一個附加服務的做法。

1995年前後,倫敦出現了一家名叫CYBERIA的既售咖啡又能上網的咖啡屋,即世界上第一家網絡咖啡屋。這裡的侍者不僅能為顧客添加咖啡,還能幫助上網並提供各種服務。此後,網絡咖啡屋迅速走紅歐美。

你有多久沒去過網吧了?這裡曾是有錢人的消費場所

世界上第一家網吧Cyberia

中國的網吧究竟始於何時何地,至今並沒有一個確定的說法,不過興起於1995年已成共識。據調查,1995年在廣州、深圳、上海、南京、北京開始萌生“網吧”。

1995年12月17日,市民楊勇傑開網吧一事,以《南京出現電腦屋》為題見諸報端,並引起社會非議,第二天就被公安部門剷除。

1995年,中國第一家網吧雛形“3C+T”在上海成立,以網絡咖啡屋的形式經營。1996年5月,上海誕生第一家正式的網吧——威蓋特,在短短几個月內發放了近千張會員卡。11月19日,“實華開”網絡咖啡屋在北京首都體育館西門外開張, “泡網吧”很快便成了年輕人時髦的休閒活動。

不過,因為當時的網吧主要是模仿臺灣網絡咖啡屋的模式,在裝修上較講究,規模非常有限,但上網收費較高,每小時20一30元。在90年代,20元可不是一個小數字,所以那個時候去的起網吧的都是有錢人,像是企業職員以及外籍人士等精英群體。

不過,這時上網的人也不多。1996年1月,中國電信的ChinaNet在北京的撥號端口只能支持2000個用戶,但當時全北京也湊不夠這麼多個用戶,上網很少佔線。

1996年後,至1998年前,網吧迎來了第一個發展高峰,開始成了玩遊戲場所,價格開始降到每小時10到15元,比起自家上網,這個價格還算便宜。

在1997年之前,中國人的上網費用,動輒每月數千元。在中國電信開個戶,一般在100元上下,中國電信上網服務費是每小時16元左右,其他ISP上網費用一般在每小時9—12元之間不等,上網還要交電話費,按本地市話計算,每小時為3.6元。按照這個資費標準,每天上網1小時,每月上網的費用就要400元以上,可那時很多人的月收人才幾百元。

根據CNNIC發佈的《報告》,1999年,37%的用戶家庭月人均收入為400——1000元,33%的用戶家庭月人均收入為1000——2000元。並且,當時電腦的價格也非常昂貴,普通的臺式機要數千元甚至上萬元,許多家庭根本就沒有上網的能力,網吧就成了許多人上網的唯一去處。

網吧的興起,除了前面提到的有錢人,也讓具有強烈好奇心的年輕人有了接觸網絡的機會。這些人多是零花錢不多的中學生、手頭拮据的大學生、剛剛邁向社會囊中羞澀的年輕人。

你有多久沒去過網吧了?這裡曾是有錢人的消費場所

1998年克林頓在上海訪問時,參觀陝西路的一家網吧

1997年,全國範圍內上網價格進行了一番大調整,當年6月,國家郵電部門投資70個億啟動169全國多媒體通信網,上網價格大幅壓低。國人的上網費用,從動輒每月數千元,一下就降到幾百甚至幾十元。

上網費用的降低,為網吧走下神壇提供了基礎,過不多久,整個運營模式開始變質起來。

這一時期,面對青少年的電子遊戲廳相當火爆,其受歡迎程度遠遠大於網吧,於是經營者開始轉向電腦遊戲,網吧也開始吸納熱衷電子遊戲的時尚青少年,從單一的上網服務場所向著娛樂化方向發展。

網吧數量和用戶群體有所增加,消費水平開始降低,在裝修上也相對簡陋和本土化,但盈利較高。1998年,當即時在線溝通工具OICQ出現後,網絡聊天這一時尚的溝通方式開始迅速在青少年群體中流行開來,從而也拓寬了網吧的上網服務功能。

自1998年後,國內網吧的數量開始迅速膨脹,從而引起了火規模的行業內競爭。而此時的網吧問競爭已不再是單一的價格戰, 網吧業主開始在上網速度、硬件設備、上機價格上進行大規模的宣傳與競爭,最終導致網吧消費水平直線下降。

在低無可低的情況下,網吧又紛紛推出通宵上機優惠、包時限優惠等措施,而在管理上大大放手, 使網吧成為了一系列社會問題滋生的溫床,網吧開始墮落起來。

你有多久沒去過網吧了?這裡曾是有錢人的消費場所

2005年,福州某網吧通宵的學生

2000年之前,“網吧”一名還沒有達到“俗成”,大多數人稱呼為“電腦網吧”或者“電腦房”,當時網吧的數量在二三線城市不算很多,例如在南京市類似“網吧”的場所只有300家左右,最大的有100多臺電腦。

當時去玩電腦遊戲的主要是大學生和部分中小學生,不過社會上普遍認為利用電腦玩遊戲是“掛羊頭賣狗肉”。

1996年文化部、公安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曾聯合發出過“禁止利用計算機從事電腦遊戲娛樂活動”的通知。1999年7月1日國務院發佈實施的《娛樂場所管理條例》禁止“提供利用電子計算機從事娛樂活動”,違者,輕則罰款,重則吊照。

2000年後,作為一種新的娛樂形式的網絡遊戲在國內開始流行,並逐漸取代單機電腦遊戲,成為網吧最主要的也是最有吸引力的服務類型。

至今,那些業主也坦然承認,如果沒有網遊,99%的網吧都會賠錢。隨著娛樂功能的拓展和網絡的普及,網吧用戶的構成也發生了徹底的轉型,即由原來的少數精英群體轉向廣大的普通青少年用戶。相應地,從2000年起,網吧的數量也迅速膨脹。

網吧行業的轉折發生在2002年6月16日。當天凌晨,北京“藍極速”網吧遭到幾名中學生縱火。起火時,網吧老闆為防止客人逃走,把客人反鎖在網吧內,導致25人死亡,其中一半是學生。

你有多久沒去過網吧了?這裡曾是有錢人的消費場所

2005年,北京“海淀公共安全館”展示藍極速網吧火災的復原現場

而這一事件的起因,是因為來上網的兩個學生是未成年,遭到了網吧服務員拒絕後懷恨在心,而事發網吧又是未經任何審批私自開業經營,無任何消防措施,建築物外窗均被安裝了防盜護欄並焊死,致使被困人員無法逃生,同時也給消防隊員營救被困人員和滅火行動帶來了極大困難。

這件事發生後震驚全國,開始了一輪對黑網吧的查封。事後,北京市人民政府很快就宣佈全部全市網吧停業整頓,各地政府也迅速開始對網吧的整頓工作,以及加強控制新網吧的審批。在此過程中,數以萬計的網吧被關閉,當時北京最大的飛宇網吧停業一年。

2002年6月29日,文化部、公安部、信息產業部和工商總局印發的《關於開展“網吧”等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專項治理的通知》指出:“堅決取締非法經營的‘網吧’等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對無證無照或證照不全,非法開辦‘網吧’等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的,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公安機關一律予以取締,沒收從事違法經營活動的全部器材和違法所得。”

這是政府文件中,第一次給黑網吧下的定義,是“無證無照、證照不全、非法開辦”的網吧。整治黑網吧是文化部牽頭,會同工商、公安三個部門一起來管。

而正規網吧的準確表述,在2002年11月15日起施行的《條例》(國務院第363號令)中做出了嚴格的限定:有《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和營業執照。

2002年11月15日起,《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開始實施,其中把未成年人禁入網吧做為工作重點。《條例》規定,網吧不得接納未成年人進入,網吧需在入口處的顯著位置懸掛未成年人禁入標誌,並對上網者的身份證進行核對、登記。

條例還規定,各中小學周圍二百米範圍內不允許有“網吧”存在,但這仍然擋不住學生們對網吧的嚮往。也就是自此以後,“去網吧”徹底淪為墮落和壞孩子的標誌,上網的價格也是越來越低。

你有多久沒去過網吧了?這裡曾是有錢人的消費場所

2003年的四川遂寧,工商執法人員接到群眾舉報,突襲三家黑網吧

2003年起,全國實施“不新批一個單體網吧”政策。單體網吧,即單間營業的網吧,與連鎖網吧區分。連續幾年的查封黑網吧,多少給單體網吧帶來了影響,越來越多的商家開始盯上了連鎖網吧。

2012年中國網吧總數為13.6萬家,比2011年減少了1萬家,這是自2000年以來,網吧總數首次出現下滑。發生這種情況,與互聯網普及更廣,特別是智能手機的出現分不開。

2013年,在冰封十年後,文化部宣佈解禁單體網吧的審批。然而此時,網吧已經徹底走入了低谷,甚至成了夕陽產業。

你有多久沒去過網吧通宵了?隨著網吧不斷地關閉,80、90一代人的青春也不再復返......

參考資料:《光輝歲月:我們的新中國記憶》北京日報“紀事”採寫組編;《網絡遊戲的文化研究》劉勝枝;《網吧管理學概論》 劉創新;《網吧產業政府管制研究》 魏巍。

轉載請註明來源:一本正經說歷史(ybzjlishi)

關注我:一本正經說歷史(ybzjlish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