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發力醫「窮病」——漳縣發展中藥材產業助推 脫貧攻堅紀略

中藥材發力醫“窮病”——漳縣發展中藥材產業助推 脫貧攻堅紀略

通訊員 癿斌宏

這兩天,漳縣金鐘鎮尖子村村民李想榮早出晚歸,進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節。在蘭州佛慈漳縣藥源基地打工的他,對脫貧致富信心十足,“現在政策好得很,我家裡有6畝地,今年全部承包給佛慈了。我和家人現在給佛慈打工,種藥材、打藥、除草一天能掙100元,一年輕鬆掙個兩三萬元。”自從他去年把土地流轉給佛慈藥源基地後,不但每年有了租金,還在家門口帶領家人務工,家裡有了穩定的收入。

在尖子村,和李想榮一樣通過發“藥財”改變家庭經濟狀況的還大有人在。“我的3畝多地全部承包給了佛慈藥源基地,租地成了我的第一大收入;我平時也在佛慈藥源基地裡打工,有了第二大收入;佛慈還僱了我給他們晚上看門,一個月1500元工資,這是我的第三大收入。這樣算下來,一年我一個人至少能掙2萬元。我老漢對脫貧非常有信心!”和縣電視臺的記者聊天的時候,70多歲的村民包榮生掰著手指算起了經濟賬。兒子常年外出打工,自己年邁無法獨立種地,這次把土地全部流轉給佛慈後,不但解決了種地的大難題,更是一下子開闢了3條增收途徑,看著錢袋子日益飽滿,老人對脫貧充滿了信心。

流轉土地、種植藥材、發展產業,不僅讓一部分人找到了脫貧的門路,更讓一些村裡的能人們早早地踏上了小康之路。金鐘鎮大車廠村藥材種植大戶李志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以前當歸要拿到岷縣市場去賣,三番五次賣不出去,賣出去價格也是沒有保障。現在佛慈在我們這裡辦基地,自己種植的和承包地裡的加起來有十幾噸,全部被佛慈高價回收,一年毛收入能達到四五十萬元。現在大家都把中藥材叫鐵桿莊稼,脫貧致富全靠它。”

為了進一步做大做強中藥材產業,該縣立足中藥材品種資源豐富這一優勢,規模化種植推動形成產業帶,標準化生產全面推進,引進新品種、不斷完善銷售網絡、拉伸產業鏈加工轉化。中藥材聚集基地已基本形成,助推脫貧攻堅成效顯著。同時,該縣中藥材產業的迅猛發展也吸引了一批知名醫藥企業前來建設藥材基地。

佛慈藥源基地負責人宋學斌介紹說:“佛慈早在2000年就開始在漳縣建設當歸藥源基地。一直以來,公司以生產資料資助、技術培訓、藥材回收為參與形式建設基地。2017年公司回收基地藥材達2000多噸,實現收入近億元,同時基地常年僱傭當地農民務工,累計支付勞務費300多萬元。”

據瞭解,近年來該縣把發展中藥材產業作為促進群眾脫貧致富的一條新出路,按照“生產基地化、品種多元化、種植規範化、加工規模化、銷售市場化”的思路,大力發展當歸、黃芩、黨參、黃芪等具有市場競爭力和當地特色的中藥材產業。2018年,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6萬畝,預計產量達到3680萬公斤,將實現總產值4.416億元,總收益2.65億元,全縣農民人均收入1395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