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革命老區搖鞍鎮

尋訪革命文物——“積德堂”藥箱

走進革命老區搖鞍鎮

我縣具有優良的革命傳統,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抗日戰爭時期,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再道、宋任窮、李聚奎等創建抗日根據地,發展抗日武裝,英勇奮戰,書寫了感天動地、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並與當地老百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走進革命老區搖鞍鎮

近日,我們來到搖鞍鎮鄉王頗廟村王學菊老人的家裡,尋訪一段軍民魚水情深的往事。

據王學菊老人回憶,她的公公王西同,早年繼承了醫治刀槍外傷的祖傳秘方,醫術在當地富有盛名。抗戰時期的1938年至1939年間,由於日寇對交通、物資封鎖嚴重,駐紮在當地的冀南軍區所屬部隊醫藥短缺。每當反擊日寇圍剿戰役中有重傷員,王西同都會被部隊邀請去治傷。無產階級革命家,曾任冀南行署主任的楊秀峰、冀南軍區司令員的宋任窮,在當地參加對日作戰受傷,都是王西同親自給醫治。為了表示感謝,駐紮當地的冀南軍區所屬部隊特意為他訂做了一個精製的醫用木匣,並鑲嵌上“積德堂”字樣,以感念王西同為抗日部隊所做的貢獻。後來,王西同將為戰士們治傷未用完的藥物、醫療用具全部放在了這個木匣裡,一直珍藏至今。

走進革命老區搖鞍鎮

此藥箱硬雜木材質,木匣蓋正中鑲嵌著“積德堂”三個銅製字樣,四角鑲嵌了銅鏤刻花邊,配有密碼雙重鎖具;木匣內至今完好保存著清代民國時期中醫外科手術所用的針刀、鉤刀、切刀等17種用具,在40多個瓷制或玉製的微型瓶罐中,存放著80年前醫治傷病未用完的藥粉。

走進革命老區搖鞍鎮

這小小的藥箱不僅是軍民情深的體現,更是一段革命歷史的見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