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虧27億,優信二手車上市了

一年亏27亿,优信二手车上市了

文:趙玲偉

創業七年後,優信帶著 2017 年 19.51 億元的總營收在納斯達克敲鐘了。同時,也是 80 後戴琨帶著 13 年的創業夢想,步入了新的起點。

北京時間 6 月 27 日晚 21 點 30 分,優信集團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股票代碼為「UXIN」,發行價 9 美元,市值 27.61 億美元。

5 月 29 日提交招股書顯示,優信計劃擬籌集最多 5 億美元資金。今天(6 月 27 日)最新報道顯示,優信已經把這個數字降至 2.25 億美元。目前,同在納斯達克上市的美國二手車交易網站 Carmax 市值為 134.70 億美元。

優信成立後,先後推出了優信二手車和優信拍兩大交易業務。「優信二手車」提供二手車零售的電商平臺,為消費者提供二手車購買環節中相關的諮詢、購買及售後等服務。優信拍是一個 B2B 拍賣平臺,並向經銷商提供檢測、收付款、過戶、物流等服務。

除了交易服務,優信還有金融業務。優信金融是基於二手車市場的金融衍生類服務機構,為二手車的零售金融和供應鏈金融提供金融服務。業務涵蓋對公融資、消費信貸、二手車延保服務等汽車金融產品,幫助消費者降低購車門檻,加快經銷商的業務拓展。

面對技術革命時代,優信集團董事長兼 CEO 戴琨在此前的採訪中透露,優信集團的人工智能團隊已經超過 100 人。

他認為在整個二手車的交易過程中,有四個部分是需要人工智能學習的。「第一是在車輛檢測的過程中,需要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去介入,我們要佈局線下很多車上數據的提供商,目標是建立中國最大的汽車修理和保養數據庫。我們現在已經檢測了 500 萬輛二手車,歷史上每次檢測的數據我們都會留存下來;第二是交易數據,交易數據能幫助我們有效分析車輛的價格;第三是如何讓消費者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車輛,就是我們的車輛推薦系統,也是智能化學習的;第四是通過建立相關流程的模型,讓消費者買車的時候能夠迅速通過審批。」

投資者難忍七年之癢?

重新翻看優信於美國時間 5 月 29 日向 SEC 提交的 IPO 申請書可以發現,在收入端,2017 年集團收入大致由三部分組成:優信二手車 11.7 億元、優信拍 5.19 億元及 2.57 億元其他收入。在交易中,相當一部分收入來自於二手車金融業務。

汽車交易平臺轉戰金融業務謀求盈利在最近兩年似乎成了慣例。大搜車和易鑫先行,主打金融產品包裝成的「首付一成」購車方案;隨後,車好多集團與優信先後也先後發佈了各自的融資租賃業務。車置寶和天天拍車在 6 月同時公佈了新一輪融資,在融資後的計劃上也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優化供應鏈金融體系。

除了跟上行業內的大潮流,優信的二手車 B2B、B2C 業務模型在提高交易效率方面得到了市場上的廣泛認可,相比之下,C2C 二手電商更加難以為繼。

但讓投資人為難的最大因素之一,想必就是二手車電商一時無法停止的廣告投入了。這也使得平臺面對價格不斷攀升的流量,邊際成本卻始終居高不下。

如今,競爭場面的殘酷不減當年,雪上加霜的是,獲客成本越來越高。或許,在投資人與盈利的壓力下,未來的幾年中,市面上留存的二手車互聯網平臺將加快上市抑或整合的腳步。

「廣告戰」並非戴琨本意

優信並非是其創始人戴琨的第一次創業,他曾參照 AutoTrader 的模式創辦過一家二手車信息分類網站,隨著該項目被易車收購,戴琨進入了易車擔任二手車事業部總經理,後被任命為易車公司副總裁。

4 年後的 2011 年,戴琨結束了在易車的 4 年「深造」,獨立門戶創辦優信。在此前的媒體採訪中他曾坦言,「在易車期間,我的提升非常非常大,這個收穫裡面 60% 來自於李斌一個人。在早期的時候還是需要跟著一個成功的創業者,去學習他怎麼管理、怎麼看戰略、怎麼融資,所以在易車學習了怎麼去治理一個公司。」

而瘋狂補貼的打法並非戴琨「殺紅了眼」。

面對二手車行業廣告戰的廝殺,戴琨顯得「委屈」。他曾在不同場合公開表示過自己的無奈。「(補貼進行了五個月後)到那個位置,不可能停下來的。如果你停了下來,不就證明自己錯了嗎,於情於理,死撐也得撐下去。」在 2014 年與車易拍的競爭中,優信每個月花在補貼上的錢達到了三百萬美元。這場戰爭的結束,最終還是靠資本方「江湖救急」。

此前,優信集團已經融資到了 E 輪,除戴琨之外的原始個人股東已經陸續全部退出,在招股書中的股權架構顯示,幾家機構股東也不見了身影。

在提交招股書前,優信的董事和高管持股比例為:戴琨持股比例為 24.9%,為公司第一大股東;所有董事和高管總持股比例為 28.9%。優信主要外部股東百度持有 10% 股權,老虎環球基金持有 9% 股權,Hillhouse UX Holdings Limited 持有 8.4% 的股權。

二手車互聯網企業不再是資本的寵兒

二手車的故事確實好講。

近年來,二手車年交易量增長率總能維持在 20% 上下,這個數字讓行業內外看到的是巨大的增量市場,行業玩家開始層出不窮。但他們不太願意提及的是,互聯網渠道全網銷量至今無法都攫取其中 1/5。

二手車看似融資火熱,鋪天蓋地的廣告顯得財大氣粗,但仍然掩蓋不了缺錢的事實。而且很可能,目前平臺經手的交易量越大,虧損越嚴重。對此,資本的態度逐漸變冷,二手車行業的融資也越來越難拿。

從優信公佈的招股書看,其 2017 年總營收約為 19.51 億元,同比增長 136.7%,淨虧損約 27.48 億元。與 2016 年淨虧損 13.93 億元相比,虧損幅度再次擴大。

優信對此心知肚明,在招股書中其坦誠表示:「集團將持續擴大投資及業務運營方面的資金投入,目前暫沒有盈利或產生正現金流的打算,甚至將繼續承受重大損失。」

在燒了這麼多資金資源後,眼下市場現狀恐怕並不理想,補貼也看不到盡頭。

2018 年 3 月,車好多集團(瓜子二手車+毛豆新車)宣佈完成 8.18 億美元融資,其創始人楊浩湧在媒體溝通會上表示 4 月將會公佈整輪融資消息,距離約定的時間已經過去三個月了,不知是瓜子開始走低調路線還是這事兒黃了。易鑫目前市值在 190 億港元上下徘徊,與去年 11 月登陸港股時的發行價相比,市值蒸發 60%。今年 6 月拿到新一輪融資的車置寶創始人黃樂曾在專訪中對億歐汽車表示「每一輪融資拿的都不容易」。

互聯網真正解決了二手車市場的問題嗎?好像並不明顯。當然,我們也不能全盤否認互聯網的作用,應該相信科技互聯網未來一定能夠為二手車行業帶來質變。但眼下最重要的可能並不是線上企業之間的廝殺,建立公眾對二手車的信任和接受度才更要緊的。

但建立人人信賴的標準任重道遠,也許建議標準的前提是行業中出現一家獨大的巨頭企業,但若遲遲沒有統一的規範,行業巨頭的養成之路會更艱辛。

不管怎麼說,納斯達克敲鐘的瞬間都可以稱得上是優信歷史上的光榮時刻。但上市對於優信或者二手車互聯網行業來說都不是「happy ending」,更艱難的盈利問題、信用問題等等行業頑疾——都還沒有解決。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