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物流电动化“青流”

“未来五年,京东会把数万辆货车全部替换成电动车。”

这是京东CEO刘强东在2017年就设立的战略宏图,他的思路是,要将京东物流体系从产品包装、存储、运输以及售后和回收各个环节都实现“绿色化”。

京东物流电动化“青流”

刘强东说出这话之时,京东内部已经通过一个绿色物流项目组,在物流车电动化上探索了四年,并和国内外多家车企合作持续研发电动货车,先后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多个城市建成规模化新能源车队。

同样是在2017年,京东将物流业务独立,并对外发布“青流计划”,其明确表示,未来将通过补贴等激励措施,把所有合作伙伴的车辆逐步替换成新能源车,实现为京东物流服务的数十万车辆无污染。

京东物流电动化“青流”

清流计划之后,今年5月,其进一步将其升级为“青流万向战略”,京东物流的整体思路是,基于新能源物流车的实际使用场景和庞大数据,以开放的姿态协同行业上下游,一同打造健康的产业链。

例如,京东物流可以与车企共同研发、定制车辆,优化车辆性能,也可与新能源车辆运营商联手,共同拓展充电设施网络、定义充电服务运营标准等。

作为电商企业阵营的旗手,京东在物流领域的电动化探索值得行业借鉴,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物流领域发展的趋势。

2018年7月25日,以“聚焦城市物流电动化”为主题的“高工电动车·电动物流车产业峰会”将在武汉开幕。届时,京东物流新能源项目副总监周君将发表“青流万向——新能源车在环保、科技、人之间的纽带作用”主题演讲,带来京东绿色物流运营平台、新能源物流车项目计划与合作需求等方面的最新解读。

双向发力助推规划升级

内部成立专项机构,外部联合产业链企业,京东的物流新能源发展采取“两手抓”战略。

从内部看,京东在物流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可追溯到2013年,为推动环保项目进展,当年度京东在内部组建了绿色物流专项小组,试图对产品包装、存储、运输以及售后和回收的各个环节进行研究,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其中,最大的绿色环保项目就是运输系统。

但仅凭一己之力,要实现庞大的新能源市场目标并不现实。2015年京东就宣布与北汽新能源达成战略合作,确定双方将在战略、业务层面达成多项合作、资源共享。包括共同制定和推动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对中国物流快递行业各种新能源汽车标准的制定、落地和执行,共同推动中国电子商务行业配送领域用车产品升级。

2017年,京东进一步扩大外部联合战略,启动绿色供应链联合行动“青流计划”,投入10亿元成立了京东物流绿色基金,与全国多家大型电动整车厂联合共同测试、共同推动、研发、引进千辆新能源车。

全面提升从商品生产打包、入仓/出库、运输、配送等整个链条中的资源利用率,并在北京、上海、成都、西安、沈阳等10多个全国大中城市投入使用。

2018年5月,“青流计划”战略升级为京东集团的战略,转变为“青流万向——全球可持续发展升级”,将行动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可以联动的外部范围再一次调整至全新的高度。

青流计划全面升级,把从物流集团牵头的战略行动变为集团的战略;在环境可持续方面,把对环境的关注,变为对社会、经济、人才、环境等的协同关注;把从关注物流企业变为关注物流企业上下游商业。

作为“青流万向”的落地具体项目之一,京东物流与汽车行业伙伴计划正式启动,意图开启共创多赢的汽车产业生态圈。

稳扎稳打确保战略落地

与不断升级的战略布局相对应的是,京东实打实的物流新能源落地。

2017年12月,京东拿下了首张新能源汽车专用京牌——京AD09860,确认此后京东物流新增投放的新能源物流车,都将配备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

2018年1月,京东集团掌门人刘强东高调宣布,公司已完成此前承诺,将进出北京的所有京东自营货车全部换成了电动新能源车。

同时再次许下新的诺言:将在2年内把全国所有自营车辆全部换成新能源车,再用3年时间,通过补贴等激励措施把所有合作伙伴的车辆也逐步替换成新能源车,届时,为京东物流服务的数十万车辆全部无污染。

截止2018年2月,京东物流已在北京市投放超过700辆新能源车,并投入超30款不同车型在高端配送、末端配送、城市内转运等物流环节进行测试及运营。

现阶段,京东物流的新能源车已覆盖城市物流的各个场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武汉、西安等十余座城市,投放了近2000台新能源车。

为配合旗下新能源运输车的运营落地,京东还未旗下新能源车配置了充电桩运营管理系统,以监测充电桩的效率、使用状态、节能情况等,并实时监控物流车充电、出车情况。

尽管京东在物流新能源领域的种种布局已初具模型,但无法忽视的是,细化工作环节仍旧存在大量现实问题亟待解决。而这也是整个行业在物流电动化的探索上需要持续攻克的难题。

业内分析认为,汽车行业正在从交通工具变为生活空间;新能源汽车会首先在物流行业得到大规模应用,从燃油到电动混合;汽车行业也从利润周边到利润中心。

基于对汽车行业的认知,京东物流提出了汽车后市场的几点解决方案:基于车联网的快递到车服务;推动新能源车辆替换计划、城市计划,通过新能源布局持续为汽车行业伙伴赋能;打造汽配同城配解决方案,提升行业效率;为汽车备件设计环保、安全、低成本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