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市六運會】30秒了解,「拔河」爲什麼不叫「拔繩子」?

【汝州市六運會】30秒瞭解,“拔河”為什麼不叫“拔繩子”?

汝州市六運會

拔河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拔河這項活動,不過在那時不叫拔河,而稱為“鉤強”或“牽鉤”,後演變為荊楚一帶民間流行的“施鉤之戲”。

【汝州市六運會】30秒瞭解,“拔河”為什麼不叫“拔繩子”?

《隋書·地理志》稱,故楚地南郡、襄陽一帶“有牽鉤之戲,雲從講武所出。楚將伐吳,以為教戰,流遷不改,習以相傳。鉤初發動,皆有鼓節,群噪歌謠,振驚遠近。俗雲:以此厭勝,用致豐穰,其事亦傳於他郡。”這裡的“牽鉤之戲”,實際上是當時配合水戰的一種軍事技能。

【汝州市六運會】30秒瞭解,“拔河”為什麼不叫“拔繩子”?

楚國在訓練水軍時,是用薄竹片劈成細條做成的“篾纜”代替長鉤,將士分成兩隊,各執篾纜的一端進行對拉,互相較力。

【汝州市六運會】30秒瞭解,“拔河”為什麼不叫“拔繩子”?

唐朝時,鉤拒戰活動已在全國廣泛開展,由水上擴大到陸地上,鉤拒改用麻繩。史書中記載:“大麻繩長四、五十丈,兩頭分系小索數百條。大繩正中插一杆大旗,大旗兩邊各劃一等距橫線,稱為‘河界’。”以將對方拔過“河界”為勝。這就是“拔河”運動的由來。

清朝末年,西方的拔河運動傳入我國,被列入學校體育課與課外體育活動的內容。此後,我國古代的拔河形式逐漸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