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邋遢,做個菩薩——濰坊邋遢餅

中國文化的一個特點就是地理與飲食緊密相連,飲食恰如一地方言,我們可以從吃上看到這個城市的風俗、嗜好,感覺到它深層的一些東西,積澱著流傳下來的一切歷史基因,涵蓋了這個城市生產、生活、習慣、思想等全部食文化的總和。濰坊的地方名吃不少,外來客如果吃高興了礙不住就要學上兩手,倉促之下雖然不過學個皮毛,但照貓畫虎地也能做出來,惟獨這邋遢餅不行。

邋遢餅是什麼意思?難道還有邋里邋遢的餅?這餅還有法吃嗎!僅看字面,確實誰都犯糊塗。吃得邋遢,做個菩薩。菩薩:比喻健康長壽。說這飲食不講求衛生,反而能使人增強抗病力,延年益壽。而這裡是形容餅外形的,直吃得筋筋道道那麼有韌勁,不常吃的人需泡饃般地吃才得以下嚥。但常吃有“嚼頭”的東西會把臉越吃越大越豐滿,經常吃堅果類或者有韌勁的食物,需要使勁嚼的東西,可以鍛鍊面部肌肉,使臉部皮膚緊緻有彈性,延緩皺紋的產生。牙咬住以後,胳膊使勁用力撕扯,還感覺費勁。這是吃餅呢還是跟餅拔河?老濰縣人喜歡吃餅,還可以理解,無非是容易保存、墊飢頂飯、吃法靈活。

吃得邋遢,做個菩薩——濰坊邋遢餅

從前濰坊的女孩兒七八歲就在女性長輩的指導下學著擀餅。先學翻餅燒鏊子,再學擀單餅、油餅、菜餅、兩頁餅、三頁餅,最後才是邋遢餅。一開始常常擀破了,漏“布”了,或者包的“布”太少了,鼓得不夠好了……等把擀餅的手藝練到爐火純青,也就長成大姑娘,要出嫁做媳婦了。而初嫁的新媳婦到了婆家,其“生活”好不好、手藝巧不巧,擀邋遢餅也是一個測試。新媳婦初下廚,一家人圍了看,如果把一張邋遢餅擀得又薄又圓“可著”鏊子大,鼓得到邊到沿像個“鼓蛤蟆”,那便是個巧媳婦,自然博得一片喝彩之聲,婆婆也喜歡,妯娌也高看;倘若結果相反,便被視為拙老婆,會被小瞧取笑,甚至連帶孃家娘也受累,說是沒歷練好閨女的“生活”。

吃得邋遢,做個菩薩——濰坊邋遢餅

邋遢餅的面要求軟,因此和好面之後還要“揣”上一陣子——兩手攥成拳頭,沾了涼水“呱嘰呱嘰”使勁揣,一直揣到麵糰變成糖稀樣的半流體,端起來扣到面板上,揪一個“劑子”揉幾下,邊轉圈邊用拇指按出一個凹坑,凹坑裡放進“面布”(生面粉),包起來用手壓一壓,然後操起軸子轉圈兒旋,旋到一定程度再用軸子一進一退地將餅擀大,一直擀到跟鏊子一般大,捲起來放到鏊子上烙熟,整個工序方告完成。

吃得邋遢,做個菩薩——濰坊邋遢餅

老濰坊人都愛吃餅,因為餅有幾大優點。第一是“頂時候”,吃了長時間不會餓,尤其是幹力氣活時,第二大好處是不容易壞,尤其到了夏天。那時節沒冰箱,饅頭窩頭水分大容易發黴變質,而餅因其含水量低更易於保存,即使長了黴點也沒關係,餾一餾照樣好吃。吃到最後餅變乾巴了,還可以燒鍋鮮湯燴燴吃,放上蔥花炒炒吃,或者包上面粉摻上油鹽烙成“餅盒子”,那又是餅的升級版了,甚至比原版更可口。

吃得邋遢,做個菩薩——濰坊邋遢餅

“江南水晶饒蹄香,不如濰州醬餚美。”愛吃會吃的濰坊人,賦予了餅子深厚的文化底蘊,就地而取的精良食材,讓你在品味純正麥香、大快朵頤的時候,用舌尖感受家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