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工廠的裝配標準化,勃肯特的一步「大棋」

【文/虞超】近些年,自動化工業領域如何利用互聯網等信息化技術以提高生產過程的可控性、減少人工干預,越來越多製造企業在苦等合適的解決方案。而勃肯特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則將理想付諸於實踐,從立項到落成為期三個月的智慧工廠於2018年7月3日順利投產,而智慧工廠的出現必將開啟了現代工廠信息化發展的新階段。

智慧工厂的装配标准化,勃肯特的一步“大棋”

勃肯特(天津)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嶽超

勃肯特(天津)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嶽超、天津航空商務區管委會主任劉柱、高工產研董事長張小飛、科控工業自動化設備(上海)有限公司北方區經理聞潮、徐福記國際集團東莞徐記食品有限公司項目部經理劉統兵、天津愛克森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軍等嘉賓出席了投產儀式。

揭秘智慧工廠

不同於那些尚處於概念階段的,形形色色的“關燈工廠”、“無人工廠”,勃肯特的智慧工廠有自己的特點和相應的技術指標。據現場的講解人員介紹,這座智慧工廠至少具有三大特點:

1、裝配環節科學化。以基準板安裝工位為例,使用了電動扭矩扳手,經由調整電壓來控制扭矩大小,為允許特定的扭矩需求設定,每臺工具都配有專用的電壓先對扭矩的對照圖表和校正報告。且為能更進一步的應用,電動扭矩扳手搭配扭矩傳感器,時輸出的扭矩更精確,並將扭矩值反饋給控制系統。

2、輸送環節自動化。由串聯6軸機器人負責兩條產線的上料,產品安裝完成後則由AGV小車自動裝運送往產品檢測區,極大的節省人力,提高效率。

3、檢測環節智能化。工廠以視覺系統檢測與人工複查相結合的方式,極大的保證了產品裝配的合格率。此外,每個工位都裝有RFID讀寫頭,每個工裝托盤上都裝有RFID芯片,每個產品在每個工位的安裝狀態都會實時寫入RFID芯片中,最後根據所有信息生成專有條碼,每個工位都安裝獨立監控,真正做到生產全程可追溯。產品組裝完成後還會在產品檢測區進行各項數據檢測:首先測量定位精度及重複定位精度,然後以220次/分鐘的速度持續運行30分鐘後測量電機、驅動器以及制動電阻的溫升,最終形成相應的監測數據,為產品售後提供保障。據現場講解人員介紹,這套檢測系統甚至可以提前提醒用戶更換已接近使用壽命極限的零部件。

智慧工廠背後的深意

“我個人的理想是給Delta機器人行業定一個標杆。”勃肯特機器人董事長王嶽超說,“目前來說Delta機器人由於出貨量還沒到爆發點,因此大部分還是手工裝配,只是有些工廠會將產線佈置合理一些罷了。但這樣會造成生產速度上不去,生產質量缺少保證,產品穩定性不足等問題。”

王嶽超稱,自己想建這條產線的原因很簡單:“我希望Delta機器人能夠在生產標準統一化的前提下進行裝配。只有生產標準統一了,產品的穩定性才會好,才能進一步打開更多市場。中國的工業機器人想要和國外產品進行PK,一定要儘可能在短板上找回差距,特別是在產品一致性性方面,這才是我建這條產線的初衷。”

標準的推動,難度是毋庸置疑的,例如打破人們陳舊的固有觀念。“比方說機器人的節拍,某國際知名品牌為180次,業內的很多人也以此為標杆。當我們宣稱能做到260次的時候,所有人都表示難以置信,直到他們看到了實物。而現在我們最新的產品,節拍已達到300次。所以我是希望將來不管是速度還是精度,都能做到業內頂尖。”王嶽超說。

王嶽超還表示,目前在行業內也只有勃肯特敢於在測試產品重複定位精度時用“絕對定位精度”來衡量自身的機器人產品。王嶽超坦言,對於同行業的其他人而言,這種行為確實有點“把人往絕路上逼”的感覺,但他同時也認為,如果不抱定這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覺悟,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將永遠無法突破進口產品的包圍。

成功離不開“苦練內功”

“現在Delta機器人的市場還沒完全被髮掘出來,所以暫時還沒有出現需求井噴,但如果哪天這種應用端的需求被引爆,一眾國外廠商競相壓價,中國機器人企業到時候要怎麼辦?現在國產機器人在性能上、產品穩定性上都無力與進口產品競爭,價格是為數不多的優勢,如果連價格上的優勢也失去了,國產機器人該怎麼辦?”王嶽超憂心忡忡的說,“所以勃肯特即使現在力量還很薄弱,也依舊願意引進先進的加工設備,建產線,搞研發,努力把每一個細節做到極致,然後拿出精品和國外產品一較高下。”

智慧工厂的装配标准化,勃肯特的一步“大棋”

勃肯特三加一軸並聯機器人

王嶽超說:“我相信,我們的產品在速度、精度等方面已經超越國外產品了,但是我們的品牌影響力還不夠,另外由於團隊建立時間還不長,產品的穩定性方面還有些許欠缺,這也是我們持續在完善的方向。”

勃肯特的智慧工廠在投入生產後,將達到18000臺/年的產能,極大的緩解當前國產機器人產能不足的狀況。“預計兩年以後,工廠的產能將會全部釋放,”王嶽超說,2019年勃肯特的出貨量預計為2000臺,至2020年將達到8000臺,在這種出貨量呈幾何倍數的增長的情況之下,產能不應該成為掣肘。

“這就好比是先修練內功。勃肯特在產品還沒有大批量推向市場的時候,我們就先組建了一個50人的售後團隊,包括機械、電氣方面的技術人員。團隊搭建完畢後,當客戶提出需求,團隊就能迅速的‘開赴前線’,給客戶提供完備的解決方案。”王嶽超說,“這叫‘反其道而行之’,我走的路,永遠和別人不一樣。”

熟悉應用端工藝是“必修課”

據GGII統計,2017年我國並聯機器人的銷售量約3000臺。“並聯機器人市場其實很大,目前沒有出現高速發展的原因在於很多企業不懂應用。”王嶽超說起了一個案例:某位客戶用勃肯特的機器人自行設計了一套自動化系統,但經常抱怨系統的效率不高,速度不快。

勃肯特的技術團隊在現場找出了八處錯誤,並逐一開始解決。“當問題解決到第四個的時候,這套系統節拍已經從原來的60次提升到120次,客戶當場就愣住了,他原本對這套系統的要求,也不過是90次而已。”王嶽超說,正是由於很多人對於應用的一知半解,使用了錯誤的設計,讓原本性能優異的機器人蒙上了“不白之冤”

“因此我們公司的每一個項目,我都會第一個到現場盯著,這樣我可以瞭解客戶最基礎的工藝,同時思考應如何整理我們的解決方案。只有這樣,你才能對自己的本體在現場的應用有更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才能做出更完美的產品來。”王嶽超說。

王嶽超認為,並聯機器人的國內市場需求其實應該達到每年2-3萬臺的狀況。“現在國內的食品加工和藥品行業,有多少使用到機器人了?鳳毛麟角。這主要是由於當前國內的勞動力相對而言還能夠滿足當前這些行業的需求。但隨著用人成本越來越高,對食品藥品安全的要求越來越嚴格,食品藥品行業將不得不採取‘機器換人’的方式進行產線升級,而中國的並聯機器人也將迎來高速發展期。”

在王嶽超看來,現階段很多企業使用機器人還是源自用工成本的壓力和政策層面的原因,而接下來企業招人難、用人難、留人難的情況將會越來越普遍,產線工人的流動性也將越來越大。“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企業再強調標準作業,也一定會出現安全隱患。所以‘機器換人’會越來越迫在眉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