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建十周年」我與地壇共成長

「迁建十周年」我与地坛共成长

「迁建十周年」我与地坛共成长

醫院遷建十週年徵文活動推出的第13篇文章是內一科孫穎娜護士撰寫的《我與地壇共成長》。內一科護理單元,是一個特殊的護理團隊,面對多學科的專業知識和護理內容,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挑戰、不斷適應,才能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這其中的壓力和艱辛是不言而喻的。

「迁建十周年」我与地坛共成长

十年,光陰荏苒,我們用青春和汗水見證醫院的發展,科室從無到有、從稚嫩到成熟,有著太多的難忘與感動,收穫了驕傲和自豪。2010年,內一科成立,是集心內、呼吸、內分泌、腎內為一體的多學科科室。從建科初期多學科醫生聯合值班,到今日各專業組獨立值班;從各科室借調組成的護理隊伍,到今日各專科護士的學成歸來;從原來傳染病合併心、肺、腎患者的零散收治,到今日傳染病患者住院一床難求……一步步走來,無論是臨床業務技術還是人格品德的雕琢,科室的能力都在逐漸加強。

「迁建十周年」我与地坛共成长

作為一個多學科共用的護理單元,由於科室工作的需要,要求我們護士需全面掌握心內、呼吸、內分泌、腎內這四門學科的護理常規和危重患者的護理。面對與疾病作鬥爭的患者,面對陌生的專科疾病、專科知識、專業儀器,如呼吸機、心電監護儀、除顫器等儀器的使用及故障的排除,不得不從零開始。為了適應工作的需要,不論是年資高的“老護士”,還是資歷淺的“小護士”,大家都不願做科室的“拖油瓶”,都希望自己能夠在學習上積極進取,在操作技術上反覆鑽研、精益求精,並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把新理論、新觀念及時運用到護理工作的實踐中。

秘技寶典

「迁建十周年」我与地坛共成长「迁建十周年」我与地坛共成长
「迁建十周年」我与地坛共成长

記憶猶新的是,新的護理隊伍的組建,對於心電圖知識,花一樣的曲線圖形,張豔華護士長買來《心電圖知識入門》、《常見心電圖圖解》、《心內科疾病護理常規》,帶領大家共同學習。每月請心內科大夫給護士講解心電圖知識。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觀察到不典型的圖形及報警圖形,我們留取並統一粘貼在自制的《心電圖學習記錄本》,供大家參考學習。時至今日,每一名新入科的護士都會把這個記錄本當做寶典拿來學習,圖文並茂的解析,幫助我們迅速正確的認識和學習心電圖知識。通過護士長不斷地督促我們學習,加之自己拼命“充電”加油,現在的我們能在第一時間發現監護報警,為疾病迅速診治提供可靠依據,為搶救心律失常患者爭取寶貴時間。

優質護理

「迁建十周年」我与地坛共成长

在我科,每年收治帶入的壓力性損傷患者為20餘人。為了更好地服務患者,護士們便主動學習壓力性損傷指南,確保能夠客觀、準確地對病情進行專業評估和換藥;合理使用防壓力性損傷氣墊;按時給予患者翻身,還自費購買楔形墊,方便患者使用。曾有一位患者帶入9處壓力性損傷,在護士專業換藥、精心護理下,7處壓力性損傷痊癒,另外兩處明顯好轉,大大減輕了患者的痛苦。我們通過專業知識學習、科學的護理,給予有效地防壓力性損傷措施,進行良好的健康教育,杜絕了長期臥床患者院內壓力性損傷的發生。同時,我們還對患者家屬及陪護人員進行細緻的宣教以及居家護理指導,並得到了對方的認可和讚賞。我們的優質護理還榮獲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2016、2017年度護理技能展示大賽一等獎。

多學科團隊

「迁建十周年」我与地坛共成长

內一科,一個多學科、工作任務繁重的科室。作為年輕人,我們曾有心浮氣燥的狂妄和無所作為的迷惘,帶著對自己的懷疑,邁進了科室的大門。正是繼承了醫院護理前輩甘於奉獻、不怕吃苦的精神,在誠實守信、厚道做人、腳踏實地的集體中,在各位老師的幫助下,我很快地適應了工作環境,並學到了諸多專業知識,感受到團隊的和諧與凝聚力,也在這裡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我們感恩醫院,因為醫院孕育我們成長與發展。隨之而來的,也深感重任在肩。傳承的責任、創新的責任、發展的責任。讓我們攜起手來,點燃激情,舞動青春,同醫院共同前進成長!

「迁建十周年」我与地坛共成长「迁建十周年」我与地坛共成长

孫穎娜,1981年生人,2008年調入北京地壇醫院工作,在心內科、呼吸科、內分泌多學科科室工作至今。

請掃上方二維碼,關注“北京地壇醫院”官方微信公眾號,可瞭解醫院信息、醫療服務內容、健康科普知識、醫院文化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