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听和说,学校里不曾传授的技巧

今天,小编带来一本好书,教你如何听他人说话和说话给他人听。

关于听和说,学校里不曾传授的技巧

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教育家莫提默·J·艾德勒,在完成其著作《如何阅读一本书》后四十年,有感于现代人在听和说方面的缺陷之大而写出的又一力作。

你可能要问了,听和说明明是我与生俱来的能力,为什么还需要这本书来教我呢?

实际上并非如此,古希腊哲学家们,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主张听、说、读、写四种表达能力都是需要进行后天培养的。

在中世纪,欧洲的大学将与听说读写相关的语法、修辞、逻辑与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并称为“文科七艺”,作为中世纪大学生的基础课程。如果一个中世纪的大学生不能进行一次精彩的演讲,他是不能从大学毕业的。

关于听和说,学校里不曾传授的技巧

(在中世纪大学中,宣讲是教师的主要教课方法,而学生的听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而在当代教育中,情况发生了变化。现在的教育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阅读和写作方面,关于说的课程只有在大学中的一些“公共演说课”以及针对特殊人群的课程,而关于听的课程干脆就消失了。

好在现代人在听和说方面的教育缺失并非是无法补救的。《如何听 如何说》一书,就是填补上这一空白的绝佳选择。

以下几点书中提到的听说小窍门,与读者分享:

1、用心去听

听和读一样,主要是一种大脑的思维活动,而不只是耳朵或者眼睛的活动。人们在认识听和读时,有一个最常犯的错误,即,错误地以为听和读只是被动的接收行为,而不是主动地参与行为。

假如听的人或者读的人不主动出击,去主动理解说的人或者写的人的内心世界的话,那么就根本不会有任何交流。因此,在说如何听懂他人话语的技巧之前,用心去听的态度永远是第一位的。

2、克服干扰、损害有效地听的坏习惯

一家名叫斯派瑞的美国企业曾经出过一本手册,列举了很多干扰、损害有效的听的坏习惯,比如:

  • 听的时候不注意所讲的具体内容,而是更注意说的人的举止、穿戴、怪异的口音等;

  • 做出一本正经、认真听讲的模样,可实际上早已在那里魂不守舍、走神儿地做起白日梦了;

  • 很容易受到外界各式各样的干扰,注意力集中不到讲话者和所讲的内容上面;

  • 对所听到的个别词和用语容易起过分的反应,产生反感,以至于对所听到的其它大部分内容,都持否定的态度;

  • 刚开始听讲时就心神散漫、提不起兴趣,以至于听到后来,也不能理解到底所讲的内容有何重要;

以上五个坏习惯,实际上就是不用心听的具体表现。因此,为了有效地听,克服这些坏习惯是很有必要的。

3、把握言说者的中心思想

在听和读的时候,接受者的思维一—也就是听的人和读的人——必须要穿透字、词的表面意思,去领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首先要跨越语言对理解所造成的障碍。说的人和写的人所使用的语言,总是和听的人或者读的人所使用的语言不同,这样一来,后两者就必须千方百计地、以他自己真正能懂的表达方式,去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听的人一定要全身心地接受说的人,读的人也一定要全身心地接受写的人。换句话说,不要去在意用了哪些字眼;关键要找出其中所讲的道理。

4、不要带着偏见去听

听的人必须在一开头就抱着虚心接受的态度,要相信所听的内容一定会使他受益匪浅,一定会是重要的、是值得听的。也行,听来听去,所讲的并非真的都那么有用;可是,在刚开始时,听的人一定要抱着一颗开放的心去专心听讲。

5、边听边记

一边听、一边记下来的笔记,记录了你真正用心听懂了的东西。有了这个笔记,你就可以进行听的过程的下一步重要工作了。你借助这些当时记下的笔记,再加上你记在脑子里的内容,就有了可以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

深入思考之后,你应该再写出第二遍的笔记,条理更清楚,内容更全面,观点也更尖锐。有了这些总结性的笔记,积极的听的工作才算真的完成了。这样一来,对你所听到的那些有价值、有说头的内容,值得开动你的思想。

关于听和说,学校里不曾传授的技巧

6、分请说话的场合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不久,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就召集成立了一个世界宪章起草委员会。在这个委员会中,有两位性格迥异的名人——位是芝加哥大学意大利文学教授兼著名诗人朱塞佩·安东尼奥·博尔杰塞,另一位是端庄稳重、慢条斯理的哈佛法学院院长詹姆斯·兰迪斯。

在会议中,博尔杰塞教授向众人侃侃而谈,谈着他最关心的一个话题。渐入佳境之后,他的声调变得铿锵起伏,双眼放光,越讲越有文采,既富于激情,又充满诗情画意,一下子把在场的所有人都打动了一—当然,只有一个人例外。在演说结束后的一片肃静中,兰迪斯院长冷冷地盯着博尔杰塞,低声地说:“简直是哗众取宠,一派胡言!少来这一套!”

兰迪斯院长为何要反对意大利同行的这种风格呢?难道他认为修辞在演说中是没有意义的吗?并非如此。兰迪斯院长反对博尔杰赛教授的原因是,后者当时发言的情形是,他并不是站在宣讲台上,也没有台下座无虚席的陌生听众,等着对他一呼百应。当时,他只是和同行们一起围坐在桌子旁,共同讨论着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话题。那天讨论的目的,是全面审视各种各样相关的事实,并且斟酌正、反两边方方面面的轻重缓急。

兰迪斯教授认为,对待这种讨论,必须靠冷静的严谨的分析,要紧紧扣住切中要害的实质问题,并且要避免一切无关紧要的题外话,否则,只会造成讨论在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而却没有实际的进展。因此,他才会不客气地对博尔杰塞说:“别废话连篇了。”

7、树立一个高尚的人格形象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主张,要想成功地说服他人,有三个要素最为重要,也就是希腊文中的三个词:人品(ethos)、感性(pathos)和理性(logos)。

在说服他人的工作中,竖立着起自己的良好性格、气质是第一步。说服者必须完好展示自己的人品,以证明自己有讲话的资格和值得信任的品质。在某一特定场合,听众或许只有一位,或者有一群;你不但希望他们认真听你讲话,而且希望他们感到,听你说话是一件很值得的事。这时,你必须精心打造自己,让人觉得你对话题了如指掌,而且是个诚实、友善、值得信任之人。不但要值得信赖,而且还必须魅力十足、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行。

8、充分调动听众的感性因素

人品证明了发言者的可信度和资格,以及值得听众尊敬、敬仰的品格、风度;而感性与此不同,主要指激发出听众的热情,让他们群情激奋,并最终听从发言者对意图行事。

所有人身上都存在一些基本欲望,可以成为运用感性要素的基础,也可以成为鼓动力量——人人都渴望得到自由、公正、和平、快乐、物质、名誉、声望、地位或者偏爱。说服者可以想当然地认定,这些欲望都充满原动力,可以把它们拿出来,以达成既定目标,并且强调指出,其所采取行动的合理性,要比对方所提倡的方式,更能带来令人满意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说服者也并不总能指望,所有这些欲望都早已蕴积在听众心中,一旦得到了激发,就会一展风采。有些时候,说服者必须要把他们的产品、政策,或是人选所能满足的欲望,亲自裁培到听众的心中才行。有时候,人们的要求或者欲望是沉睡不醒的,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些需要。这时候,说服者就要千方百计地唤醒并激活这些需求。有时候,说服者还必得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欲望平时并不起眼,可是一旦产生了,也会成为一种动力。这就是向市场上推广一种新产品时的情形。同样,如果竟选公吸的候进人所提出的竞选口号颇有些超前的新意的话,那么,这也是他们要做的工作。

9、以理服人

一旦感性的氛围调动起来之后,就轮到理性要素上场了;要知道,说服者必须使用理性,而不是感性要素,以使天平倒向自己一边,无论是夸赞自己的产品比对手的强,还是夸赞自己所支持的竞选人,是比对手更值得公众信赖的人选。两种产品,同一目的,都对应了一种已存在的欲望,因此,当务之急只是点燃这一欲望,指出应该选择他们这种产品的种种理由。

在运用理性要素时,也有一些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 必须避免使用冗长难懂、纠缠不清、太过复杂微妙的句子。

  • 在提出一个被多个公认的一般性结论支持的观点后,说服者便可以立刻从具体例子得出结论,即使用举例法。

  • 在说服他人时,简明的理由并未是唯一的成功因素,此外,还可以使用反问法。反问句已经出口,就不言自明了,听众只能给出唯一的答案。在这一点上,反问句很像是省略推理中的公认前提,不用再提就能得到一般都认可的结论。

关于听和说,学校里不曾传授的技巧

以上摘自《如何听 如何说》,有删改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分享到:


相關文章: